吳東垣,宮 兵(通訊作者),宋薇薇,楊 兵,李玉華
(吉林市中心醫(yī)院 吉林 吉林 132011)
瘢痕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指胚胎著床于剖宮產子宮瘢痕處[1],屬于異位妊娠的少見類型,約占異位妊娠發(fā)病率的0.15%~5%,約占妊娠總數的6%[2-3]。我國剖宮產率長期居于世界首位,因而剖宮產瘢痕妊娠發(fā)病率也較高,加之目前開放二胎政策,瘢痕妊娠發(fā)病率進一步升高的可能性很大。若不能及早發(fā)現、診斷并合理處置,將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并發(fā)大出血等情況而危及生命[4]。筆者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明確診斷瘢痕妊娠病例64例,觀察超聲表現,著重檢測胚囊及卵黃囊的位置及其與瘢痕的關系,據此分型,比較不同類型瘢痕妊娠治療措施的不同及其療效,探討超聲在瘢痕妊娠治療決策中的應用價值。
選自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婦產科2017年1月—2018年9月的住院患者,年齡22~44歲,平均(31.7±2.8)歲,停經時間5~12周,孕周5~20周,平均(14.8±2.1)周。所有患者均有剖宮產手術史,其中停經后下腹部疼痛8例,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24例,于外院行人流術后陰道出血較多轉入我院者1例。全部患者均行血β-HCG化驗和超聲檢查,明確診斷為剖宮產瘢痕妊娠。
1.2.1 經腹部超聲檢查:患者充盈膀胱,檢查者應用腹部探頭(頻率200MHz)掃查子宮與兩側附件,著重觀察CSP位置、大小、與峽部前部及膀胱后壁關系,卵黃囊位置、血流,宮腔、盆腹腔積液等情況。
1.2.2 經陰式超聲檢查: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檢查者于無菌避孕套放入適量耦合劑,探頭(頻率5~7.5MHz)置于避孕套內,送入陰道后,掃查子宮與兩側附件,著重觀察CSP位置、大小、與峽部前部及膀胱后壁關系,卵黃囊位置、血流,宮腔、盆腹腔積液等情況。
1.2.3 診斷標準:(1)胚囊(包塊型)位于膀胱與子宮前壁之間;(2)宮內、宮頸管無/有胚胎組織;(3)胚囊型,矢狀面孕囊與膀胱間僅有菲薄肌層(<5mm)甚至無肌層(肌層連續(xù)中斷);(4)CDFI:切口血流豐富、阻力減低;(5)陰超探頭輕壓胎囊,未見其從宮頸內口水平離開[5]。
根據超聲表現,將瘢痕妊娠病例分為胚囊型(57例)、包塊型(7例)。根據胚囊位置分為兩型:①胚囊完全/大部分位于切口瘢痕處,小部分位于宮腔內:I型;②大部分位于宮腔內,小部分位于切口瘢痕處:II型。根據卵黃囊的位置,分為兩型:卵黃囊位于瘢痕處:a型,卵黃囊遠離瘢痕處:b型。兩者結合,綜合分型如表1所示。
表1 胚囊位置分型
其中,Ia類患者治療上需終止妊娠(通過注藥、栓塞、手術等方式),Ib類患者觀察或終止妊娠(通過吸宮、刮宮、注藥等方式),IIa 類患者治療上采取吸宮方式,IIb類患者維持觀察或吸宮。經過隨訪,上述患者恢復良好。
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時剖宮產術遠期并發(fā)癥,屬于少見而特殊類型的異位妊娠,其可能機制為:胎盤種植深淺取決于絨毛組織的侵蝕力與蛻膜組織反應間的平衡,當蛻膜本身發(fā)育缺陷或蛻膜層損傷時,絨毛就會顯著侵入子宮肌層。由于剖宮產損傷子宮內膜,引起子宮內膜間質蛻膜缺乏或有缺陷,受精卵在此著床后常發(fā)生底蛻膜缺損,滋養(yǎng)細胞可直接侵入子宮肌層,并不斷生長,絨毛與子宮肌層粘連、植入甚至穿透子宮壁。是剖宮產遠期并發(fā)癥之一[5]。有文獻報告,我國剖宮產率約為46.5%[6],可以預想,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此比例還將繼續(xù)升高,因而瘢痕妊娠的發(fā)病率也必將升高。如果瘢痕妊娠不能得到早期診斷和恰當處置,可能并發(fā)子宮穿孔破裂、大出血等情況而危及生命。因此,應用超聲及其它化驗檢查早期發(fā)現診斷瘢痕妊娠并根據超聲特點合理分型,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本研究著重應用超聲檢測胚囊與卵黃囊的位置,根據胚囊位置分為兩型:①胚囊完全/大部分位于切口瘢痕處,小部分位于宮腔內:I型;②大部分位于宮腔內,小部分位于切口瘢痕處:II型。根據卵黃囊的位置,分為兩型:卵黃囊位于瘢痕處:a型,卵黃囊遠離瘢痕處:b型。兩者結合,綜合分為Ia型、Ib型、IIa型、IIb型。Ia類患者治療上需終止妊娠(通過注藥、栓塞、手術等方式),Ib類患者觀察或終止妊娠(通過吸宮、刮宮、注藥等方式),IIa 類患者治療上采取吸宮方式,IIb類患者維持觀察或吸宮。
超聲檢查,特別是著重檢測胚囊和卵黃囊的位置,據此分型,可以明確診斷瘢痕妊娠并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損傷,減輕患者痛苦、減少醫(yī)療費用,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