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曉楠
(徐州市康復醫(yī)院彩超室 江蘇 徐州 221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血管系統(tǒng)疾病,指血液流經(jīng)深靜脈后,在血管內(nèi)異常凝結(jié),導致血管堵塞,血液回流受阻[1]。多表現(xiàn)為肢體腫脹、淤血、疼痛、淺表靜脈突出等臨床癥狀。DVT患者下肢功能障礙,局部疼痛,行走時加劇?;疾『箢A后性差,極易導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早診斷DVT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有重要意義。彩色多普勒超聲以無創(chuàng)、分辨率高、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廣泛應用于臨床,提高診斷準確率。本研究旨在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下肢DVT的診斷價值,通過分析溶栓前、后的管腔變化、回聲、血管及血流動力學等變化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
選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下肢DVT患者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60.82±5.43)歲;病程2~14d,平均病程(5.91±2.76)d。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fā)生腦卒中,并確診為下肢DVT腦卒中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顱內(nèi)靜脈系統(tǒng)血栓;血液性疾病患者;溶栓藥物過敏者或抗凝禁忌者;慢性或淺靜脈血栓形成。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自愿參加,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患者行常規(guī)抗凝治療,予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4100U/次,1次/12h,連續(xù)給藥5d。同時口服華法林,2.5~5mg/次(視患者病情而定),1次/d。一般在3~5d內(nèi)進行溶栓治療,每天行導管復查造影,當其腫脹消退即停止溶栓。若經(jīng)溶栓治療72h沒有效果,纖維蛋白原<1.0g,或發(fā)生其他嚴重的出血性并發(fā)癥,則立刻停止治療。
在溶栓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5<10MHz探頭頻率。檢查時使患者持仰臥位,從上至下依次檢查股總靜脈、股深、淺靜脈等;再取俯臥位,檢查腘靜脈、脛后靜脈。采用二維超聲檢查管腔內(nèi)徑、管壁厚度、腔內(nèi)回聲及血管走勢等特點,并加壓探頭,觀察管腔是否壓閉。如無血流自發(fā)信號,可擠壓遠端肢體,確認血流是否通暢。以脈沖多普勒頻譜檢測速度、時間與方向,判斷反流程度。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以X線靜脈造影為基準,計算多普勒超聲診斷DVT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及曲線下面積(AUC)。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溶栓前,腔內(nèi)多呈均勻的低回聲或無回聲、管腔不易壓癟,血管完全或部分性栓塞、內(nèi)壁粗糙加厚。而溶栓后除了管腔內(nèi)徑,管壁內(nèi)膜、血管壓縮性及腔內(nèi)回聲均較溶栓前顯著改善,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溶栓前后二維聲像圖(例)
溶栓治療后,血栓成功再通的患者有58例,部分再通的有32例;且與溶栓前相比,溶栓后的Vs、Vd顯著降低,而RI顯著升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溶栓前后Vs、Vd及RI比較(±s)
表2 溶栓前后Vs、Vd及RI比較(±s)
時間 例數(shù) Vs/cm/s Vd/cm/s RI溶栓前 90 45.56±16.47 9.18±3.46 1.48±0.25溶栓后 90 38.94±12.23 7.61±2.15 2.03±0.19 t 3.061 3.656 16.617 P<0.001 <0.001 <0.001
與X線靜脈造影檢查比較,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DVT的靈敏度為95.67%,特異度為93.25%,準確率為94.44%,兩種檢查方法的AUC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溶栓治療后,患者的PLT含量、Fib含量明顯下降,而D-D水平明顯增高,且較溶栓前各項指標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溶栓前后D-D、Fib、PLT比較(±s)
表3 溶栓前后D-D、Fib、PLT比較(±s)
時間 例數(shù) D-D/mg/L Fib/g/L PLT/×109/L溶栓前 90 0.58±0.31 4.16±0.67 143.52±6.34溶栓后 90 1.96±0.42 3.09±0.25 120.18±9.76 t 25.079 14.195 19.025 P<0.001 <0.001 <0.001
下肢DVT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DVT主要因靜脈壁受損、血流緩慢,血液于高凝狀態(tài)導致回流障礙,常伴有腫脹、疼痛、皮溫升高、色素沉著等癥狀。下肢DVT可引發(fā)肺栓塞,甚至猝死,及時采取有效的監(jiān)測手段對降低致殘率、病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由于該病未能表現(xiàn)出典型的癥狀及體征,加之深靜脈處于肢體遠端,給臨床診斷造成一定困難[2]。作為診斷DVT的金標準,X線靜脈造影為有創(chuàng)操作,易損傷機體,并會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因此存在一定的應用局限性[3]。近年來,彩色多普勒超聲以無痛無創(chuàng)、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強等優(yōu)勢,廣泛應用于肢體血管疾病的診治中[4]。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患者溶栓治療后的管壁內(nèi)膜、血管壓縮性及腔內(nèi)回聲均較溶栓前得到了明顯改善(P均<0.05),表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清晰顯示下肢DVT特征,又能準確評價靜脈管壁、管腔、血管壓縮等情況,便于操作者了解血栓形成的征象。與溶栓前比較,患者溶栓后的血流速度Vs、Vd顯著下降,而血液阻力RI顯著上升(P<0.05),說明彩色多普勒超聲能較好評價溶栓的療效,可直觀顯示靜脈血流特點,根據(jù)血流方向、信號判斷血管異常。與X線靜脈造影相比,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DVT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分別為95.67%、93.25%、94.44%;經(jīng)ROC曲線分析,這兩種檢查方法的曲線下面積(AUC)相比無顯著差異(0.878 vs 0.807,P>0.05)。表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DVT的靈敏度、特異度均較高,能夠提高確診的準確度,兩種診斷方法的一致性也較好。這一結(jié)果與相關研究結(jié)果相似[5]。D-二聚體是交聯(lián)的纖維蛋白的降解產(chǎn)物,D-D水平升高是血栓形成和纖溶亢進的特異標志之一,可用于監(jiān)測血栓性疾病的溶栓治療[6]。Fib是一種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質(zhì),即凝血因子,血漿中含量較高,當血清濃度升高時,其能有效判定纖溶活性是否降低。因此,當Fib水平增高時,血漿呈高凝狀態(tài),激活PLT,凝血因子活性增加,抗凝功能下降,促進血栓的形成。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患者溶栓后的PLT、Fib含量明顯降低,而D-D水平明顯增高,與溶栓前比較,各項指標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提示血漿PLT、D-D、Fib含量是監(jiān)測機體凝血與纖溶系統(tǒng)極有意義的實驗指標,對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病情觀察及溶栓療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臨床上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DVT,不僅診斷準確率高,還可通過其圖像清晰的顯示血流動力學指標改變、圖譜成像表現(xiàn)等特點,精準評估溶栓治療的效果。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臨床診斷和溶栓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