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麗君
每當(dāng)唱起“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首童謠時,我們就知道,農(nóng)歷新年就快到了?!芭D八節(jié)”是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傳統(tǒng)的習(xí)俗是每人都要喝上一碗熱熱乎乎的臘八粥。
為什么要把農(nóng)歷十二月稱為臘月呢?是不是因為到了冬天,中國有些地方,比如四川、湖南等,都喜歡吃臘肉,所以叫臘月呢?
其實,“臘”的得名,和打獵有關(guān)。古人給事物命名時,喜歡將有共同特點的事物放到一起,給它們?nèi)∠嗤蛳嘟拿?。比如植物的莖干叫“莖”,人的脖子叫“頸”,人的小腿叫“脛”,狹窄的路叫“徑”,這些字中都有相同的構(gòu)件“”,表示它們的讀音相同或相近。那么,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你仔細(xì)想想,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長條狀的。
“臘”最初是一種祭祀的名稱。在年底的時候,為了祈求來年的豐收,人們要向眾神獻(xiàn)上打獵所獲得的各種獵物。因為祭品是獵物,所以就把這種祭祀稱為了“臘”。之所以選這個字,是因為它和“獵”字音相近,足以說明它與打獵有關(guān)。
另外,“臘”的字形中還突出了祭祀用“肉”這一信息。注意,這個字中的“月”可不是月亮、月份的意思。在漢字中,還有很多和“臘”一樣用“月”表示與肉相關(guān)的字。比如:肝、臟、胃、脾、臂、腳、腿……它們和月亮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還有最典型的“胖”字,“胖”不就是肉多嗎?所以,這些字中的“月”其實都是“肉”。在早期的甲骨文里,“月”和“肉”就很相似,你看:
月——
肉——
后來,為了讓它們的區(qū)別更明顯,人們才分別創(chuàng)造了“月”和“肉”。不過,至今在漢字中見到“月”這個偏旁時,還是有很多人會把“月字旁”稱為“肉月旁”。
了解了“臘”字的起源后,我們就能解釋為什么農(nóng)歷十二月稱為臘月了——因為在這個月會舉行“臘祭”,月份因而得名。
現(xiàn)代人很喜歡吃的臘肉,也是因為多在臘月烹制食用,所以叫“臘肉”。千萬別因為有些臘肉是辣的,就寫成“辣肉”哦。
臘月是辭舊迎新的月份,在最后的幾天,每天都有不同的事要做,就像童謠里唱的那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倍谂D月初八這一天,人們主要的工作是泡臘八蒜和熬臘八粥。
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就已經(jīng)將臘月初八定為臘八節(jié)了。為什么在這一天要喝粥呢?相關(guān)傳說非常多,其中有一個說法和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有關(guān)。傳說他修道時饑寒交迫,一位牧女給他送來了奶粥,使他恢復(fù)了體力,終于在十二月八日這天成道。后人出于對釋迦牟尼的敬仰與紀(jì)念,慢慢就形成了臘八喝粥的習(xí)俗。
因為這個傳說與佛教有關(guān),所以歷朝歷代,很多寺院都會在臘月初八熬粥,舍給天下的百姓,臘八粥也逐漸成為了心系他人的象征。宋代詩人陸游在他的詩句中干脆直接稱臘八粥為“佛粥”——“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詩人在臘八節(jié)這天,看到饋贈的臘八粥,感到江邊小村新春的氣息越發(fā)濃郁了。
臘八粥的原料也是多種多樣,紅棗、花生、小米、紅豆、黃豆……都可入鍋,熬成營養(yǎng)豐富、美味可口的臘八粥。當(dāng)然,不同的地方,吃法不同,選擇的食材也不盡相同,但不管食材的差異有多大,那一口口沁入心田的甜香,以及對新年的期盼,都是一模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