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志鴻
重讀《昆蟲記》5
青草叢中的蟋蟀,在朝陽的斜坡上挖一條傾斜的地道,外面的雨水可以迅速從斜坡流掉。地道幾乎不到一個指頭寬,隨地勢或筆直或曲折,至多九法寸深。
洞穴通常都掩映著一簇草,蟋蟀出來吃周圍的草時,絕不吃這一簇,因為這簇草是住宅的擋雨檐,草的陰影把出口隱蔽起來了。微微傾斜的房門,經(jīng)過認真耙掃,向外延伸一段距離。當四周一片靜謐時,蟋蟀就坐在這個亭閣里撥動琴弦。
屋內(nèi)并不豪華,四壁肅然,但不粗糙,房主有充裕的閑暇抹平討厭的粗糙洞壁。地道盡頭是臥室,別無出口,這里比別處寬敞,也打磨得更光滑。總之,宅子十分簡樸,非常干凈,不潮濕,符合基本的衛(wèi)生需要??紤]到蟋蟀簡陋的挖掘工具,這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如果想知道它是怎么建造以及何時開始建造這個住所,我們就必須追溯到產(chǎn)卵的時候。
摘自《昆蟲記》
(花城出版社)第6卷,182~183頁
深秋時分,我們夜晚出門散步時,經(jīng)常能聽到從枯草中傳出幽幽的蟲鳴聲,給本已經(jīng)安靜的秋夜增添了一份清冷。仿佛是一場已經(jīng)落幕的演奏會,觀眾早已紛紛離去,但“演奏者”依然堅持在臺上彈奏著夜曲。
這位“演奏者”正是蟋蟀,它可能是陪伴我們度過秋天最久的昆蟲伙伴了。從9月初開始一直到11月初,我們都能聽到它孤獨的演奏。有時,伴著蟋蟀的幽幽鳴聲入睡,也是秋天難忘的回憶。
“琴聲”從何而來
正和上一期所講述的蟈蟈兒一樣,蟋蟀的聲音并不是從嘴里“唱”出來的。蟋蟀更像一個小提琴家:它不慌不忙地鼓動著背后的兩片翅膀,這兩片翅膀是交替疊放在一起的。當翅膀鼓動時,疊在一起的上、下兩片薄片便互相摩擦,從而發(fā)出陣陣幽幽的“琴聲”。與其他鳴蟲有所不同,蟋蟀的聲音并不洪亮,更像一首悠揚、清脆的小調(diào),貫穿秋夜。這種獨特的鳴叫聲搭配上秋季的肅殺感,給人帶來一絲清冷與寥落。
住所千奇百怪
在《昆蟲記》中,法布爾先生著重發(fā)掘并描述蟋蟀小巧、精美的洞穴,這難免給人一種感覺:蟋蟀都是這樣,會在泥土之中打個洞。
其實,蟋蟀的種類非常豐富,住所自然也是千奇百怪的。有的蟋蟀放棄了在草叢中歌唱的機會,集體遷徙到樹上、竹林中。相比于標準蟋蟀的模樣,它們的身體變得更加輕盈,也盡量模仿植被的顏色。這樣的蟋蟀,人們一般稱呼為蛉?!膀取币话阈稳輨幼鬏p盈、有著翠綠色身體的昆蟲,比如我們在花鳥市場見到的竹蛉、草蛉等。
有的蟋蟀則更加神奇,它們選擇生活在螞蟻的巢穴中,與螞蟻一起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歌唱反而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它們索性放棄了能撥動“琴弦”的翅膀,光溜溜地在螞蟻巢中跳來跳去。這樣的蟋蟀,則被人們稱為蟻蟋。
同學們可能會問了:有沒有蟋蟀選擇在草叢中歌唱,卻不打洞的呢?還真的有。不少種類的蟋蟀挖洞能力其實并不強,它們只得選擇在石塊、瓦片底下棲息著。這樣營造出來的結(jié)果是:只聞其聲,不見其“蟲”。你順著悅耳的聲音前往,但就是找不到“演奏者”。就在這時,“演奏者”察覺到了你的腳步,于是害羞地放下了“琴弦”,聲音戛然而止。
特別的“尾巴”
和蟬、蟈蟈兒一樣,雌性蟋蟀是不會發(fā)聲的,它們的尾部常拖著一根長長的產(chǎn)卵器,遠遠看上去就像一條“尾巴”。小時候,爺爺經(jīng)常告訴我,抓有3根“尾巴”的蟋蟀不好玩,要去抓有2根“尾巴”的蟋蟀。這“尾巴”到底是什么呢?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抓到了一只蟋蟀。
原來,蟋蟀的翅膀普遍短小,遮擋不了腹部,導致它的尾須整個兒暴露在外面。尾須是昆蟲重要的器官之一,一般用來釋放性激素,幫助昆蟲尋找配偶用的。雄性蟋蟀因為沒有產(chǎn)卵器,所以就有2根“尾巴”;而雌性蟋蟀則多了一根產(chǎn)卵器,所以有3根“尾巴”。
待到交配過后,雌性蟋蟀便用這根長長的“尾巴”刺破泥土,將卵產(chǎn)在溫暖的土壤之中。等到來年春天,蟋蟀寶寶就會破土而出了。
斗蛐蛐
說到蟋蟀,同學們可能會感到一絲陌生,但應(yīng)該都聽說過蛐蛐吧?蛐蛐就是蟋蟀的一種。因為雄性蛐蛐高大健壯,加上生性好斗,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斗蛐蛐的方法也很簡單:在一個有限的小空間里放上兩只雄性蟋蟀,如果相遇,它們就會開始打斗。怎么打?這花樣可就多了:用牙互咬、用腿踢、極速摩擦翅膀恐嚇對手,一般幾個回合下來就會分出勝負??催@種快速、激烈的打斗,會讓人熱血沸騰。所以,“看一場斗蛐蛐”曾經(jīng)一直是我兒時的夢想。
后來,等我長大真的有機會能參與斗蛐蛐時,我卻猶豫了。在瓦罐中拼個你死我活或許不是蟋蟀喜歡的生活,它們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在不受打擾的秋夜里安安靜靜地演奏一首夜曲。盡管沒有觀眾捧場,它們也能自由自在。小小的“演奏家”們,愿你們在寂靜的深秋里,依然能撥動自然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