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高光時刻背后,我們還應該看見和記住他們——中國航天科學家。
這里推薦一部五集系列紀錄片《超凡未來:你不了解的中國科學故事》,由解讀中國工作室出品。第一集為《宇宙無垠》,記錄了3位中國航天科學家的“浪漫”故事,他們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總設計師林寶軍。
林寶軍
北斗衛(wèi)星 仁者之劍
親手造衛(wèi)星是林寶軍從小的夢想。2009年9月18日,對他而言是一個不容易忘記的日子。彼時,林寶軍在北京擔任神舟系列飛船應用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一紙調令,他來到上海擔任北斗三號衛(wèi)星系統(tǒng)總設計師。
如今,除中國以外,越南、緬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用上了北斗衛(wèi)星服務。
中國科學家同樣富有浪漫情懷。林寶軍回憶:“北斗衛(wèi)星2018年的最后一組MEO星(即‘萌星’,中圓軌道衛(wèi)星)發(fā)射完成后,我寫了首詩,里面有一句:收官破曉湛瀘劍。為什么用‘湛瀘劍’這個詞呢?中國的十大名劍里,它是屬于無堅不摧,但是屬于仁者之劍,不是為了稱霸世界。我就用這個比喻北斗?!?/p>
王赤
研究地球空間如何“微笑”的人
衛(wèi)星網(wǎng)絡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也更容易受到空間天氣變化的影響。NASA 的研究表明,過去大約有40% 的衛(wèi)星故障都和空間天氣有關。這對于太空探索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
中國與歐洲太空總署合作計劃發(fā)射衛(wèi)星至距離地球北極點遙遠的橢圓軌道上,來實現(xiàn)磁氣圈的全景成像,以研究太陽風暴,預測和減輕空間天氣災害。這一聯(lián)合任務被稱為“SMILE”(微笑計劃)。
這是人類第一次拍攝磁氣圈的全景照片,它會幫助我們了解空間天氣,能夠為衛(wèi)星運行做出更準確的預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在談到“SMILE”時,表示“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激動的項目,是一個挑戰(zhàn)”,但同時,他也表現(xiàn)出了中國科學家的樂觀主義,那就是不懼且喜歡挑戰(zhàn)。
歐陽自遠
從月球開始一步步邁向太空
中國探月歷程,同樣動人心魄。
多年前,有個小男孩常常獨自坐在草地上凝望夜空,想象著月宮的模樣。這個名叫歐陽自遠的男孩可能想不到,探月將成為他一生至關重要的事業(yè)。
在歐陽自遠眼中,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wèi)星,也是人類走向深空的最佳跳板。阿姆斯特朗曾講過的登月“是人類的一大步”,令歐陽自遠的思想久久為之震顫。
歐陽自遠堅信,當時的中國雖然一窮二白,但未來一定會走向空間時代。得不到月球的樣品,他就從隕石研究開始做起。歷經35年,中國終于在2004年批準了探月計劃,最后命名為嫦娥工程。2007年10月24日,中國發(fā)射了首顆繞月人造衛(wèi)星——嫦娥一號。隨后,中國精細探測月球的腳步愈漸加快。
節(jié)目中,歐陽自遠說得最多的,就是有把握:“今年(2020年)我們計劃要完成采樣返回,嫦娥五號、六號將要把樣品帶回來。這樣的話,我完全有把握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月球,開展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等活動。當然,我們比人家阿波羅晚了半個多世紀,但是沒關系,我們自己底子差嘛。我們中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