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洋 方園 曾慶祥 劉斌 鐘穎良 劉德亭 郭婧 張家海
摘要:設置1#、2#、3#、4# 4個池塘和a# 、b# 2個水族箱進行大刺鰍的越冬試驗。試驗池塘均為面積40米2的水泥池,其中1#池塘加溫加土,2#池塘加溫不加土,3#和4#池塘均加土不加溫,1#、2#、3#在溫棚內,4#池塘在溫棚外,4個池塘有增氧設施。水族箱長寬高分別為120厘米×40厘米×50厘米,內不加土,裝有加熱和增氧設施。大刺鰍放養(yǎng)情況:1#池塘300尾,2#池塘300尾,3#池塘100尾,4#池塘100尾,2個水族箱分別放入25尾,大刺鰍平均體長18.7厘米,平均體重13.24克。試驗時間從2019年11月12日至2020年4月12日。試驗期間,水族箱的水溫維持在16℃以上,而1#~3#池塘的水溫為9.5~25℃,4#池塘水溫為6.8~18℃。結果顯示,水族箱中的大刺鰍成活率為100%,1#~3#池塘大刺鰍成活率則分別是76.3%、72.3%和16%,4#池塘大刺鰍越冬成活率為0。結果說明,溫棚對大刺鰍越冬具有明顯效果,可大幅度提高大刺鰍越冬成活率。加土池塘水體溫度比不加土池塘高出0.3~1℃,對提高大刺鰍越冬成活率具有一定幫助。當水溫長期處于7~10℃時,大刺鰍無法安全越冬;當水溫高于16℃時,大刺鰍則可以安全越冬。
關鍵詞:大刺鰍;越冬試驗;溫度;成活率
大刺鰍,屬鱸形目、刺鰍科、刺鰍屬,俗稱豬麻鋸、納錐、刀槍魚、辣椒魚等,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山區(qū)河流中,其中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的資源較為豐富。大刺鰍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具有一定藥用價值,市場認可度較高,銷售價格在150~200元/千克,屬于較高檔位的淡水魚品種。
近年來,由于江河環(huán)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設、挖沙以及酷魚濫捕等人為活動,大刺鰍的自然生境已經受到嚴重破壞,野生資源量急劇下降,所以發(fā)展大刺鰍的人工繁育與養(yǎng)殖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為開發(fā)利用好大刺鰍資源,實現(xiàn)其規(guī)?;斯し庇宛B(yǎng)殖,贛州市水產研究所開展了與大刺鰍人工繁育和養(yǎng)殖相關的一系列研究。課題組的前期研究結果表明,大刺鰍屬溫水性魚類,在低溫狀態(tài)下容易發(fā)生凍傷凍死現(xiàn)象,能否確保適宜水溫使大刺鰍安全越冬,則是決定其養(yǎng)殖成功的關鍵條件。漁業(yè)生產中常用的加溫保溫措施主要包括蓋溫棚、加泥土和使用加熱棒等,本次研究采用了5種常用越冬模式進行對比試驗,以探究大刺鰍養(yǎng)殖所需越冬條件,為大刺鰍人工養(yǎng)殖提供科學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1. 試驗魚
2019年6~7月,從贛州市定南縣等地收購野生大刺鰍,先在贛州市水產研究所科研養(yǎng)殖池中馴養(yǎng)4~5個月。養(yǎng)殖水源為溪流水,水質良好。2019年11月12日,選出850尾個體大小相對均勻、無病無傷、游動迅速、生命力強的大刺鰍作為試驗魚,平均體長18.7厘米,平均體重13.24克。
2. 試驗方法
設置4個池塘(編號分別為1#、2#、3#、4#)和2個水族箱(編號分別為a#、b#)作為試驗用越冬設施。試驗池塘為面積40米2的水泥池,呈長方形(5米×8米),水深1.3米,池底鋪有瓷磚,進排水方便;水族箱長寬高為120厘米×40厘米×50厘米。4個池塘和2個水族箱按以下條件進行設置:1#池塘在一角放入2米3黏質泥土,旁邊放4根800瓦的加熱棒(以下簡稱加溫加土);2#池塘只在一角放4根800瓦的加熱棒,不加泥土(以下簡稱加溫不加土);3#池塘、4#池塘與1#池塘加入等量泥土,但沒有加熱棒(以下簡稱加土不加溫);每個水族箱放1根800瓦的加熱棒。每個池塘都放1個120瓦的充氣泵作為增氧設施,水族箱則用其系統(tǒng)自帶增氧系統(tǒng)。
在試驗魚轉入池塘的前15天,池塘加水0.2米左右深,每畝用生石灰120千克化漿后全池潑灑進行池塘消毒。水族箱用聚維酮碘消毒,用量為1毫克/米3。
搭建溫棚,框架由鋼管焊接而成,兩端高中間低,呈拱形,中部有5根直立鋼管支撐,最高處距離地面3.3米。在冷空氣來臨之前,為溫棚鋪上2層覆膜,材料為聚乙烯塑料薄膜,厚度30微米,棚內有1#、2#、3#池塘,4#池塘在溫棚外。
將挑選好的850尾大刺鰍放入池塘和水族箱,1#池塘放入300尾,2#池塘放入300尾,3#池塘放入100尾,4#池塘放入100尾,2個水族箱分別放入25尾。每個池塘和水族箱中放1支溫度計,每天早、中、晚各記錄1次水溫變化,期間記錄越冬過程中大刺鰍的死亡數(shù)量。每個池塘放2根長50厘米、直徑20厘米的PVC管,每個水族箱內則放1根長30厘米、直徑11厘米的PVC管,供大刺鰍躲藏。1#、2# 池塘以及水族箱開啟加熱棒,溫度設為28℃。
大刺鰍在試驗池塘和水族箱的越冬措施及放養(yǎng)數(shù)量詳見表1。
3. 試驗時間
試驗時間從2019年11月12日至2020年4月12日。
4. 日常管理
水溫在18℃以上時,大刺鰍較為活躍,攝食較好,需定期投喂配合飼料,配合飼料按魚體重的1%~3%來確定每天的投飼量。每次具體投飼量視大刺鰍吃食情況決定,以每次在2~3小時內吃完飼料為宜,每次投飼前及時清除殘餌并清洗餌料臺,每周對餌料臺進行消毒或暴曬1次。當水溫低于18℃,大刺鰍活動減弱不再進食時,停止投喂。
在溫棚內設立專門的儲水池,以備換水用。換水前需先對儲水池中的池水進行加溫和增氧處理,待儲水池內水溫與試驗池水溫基本相同(溫差不超過2℃)時再進行換水。水族箱的換水方法相同。
當試驗池或水族箱內的水溫降低后,大刺鰍活動減弱,池內浮游生物量少,水質普遍偏瘦,透明度增加,此時池(箱)內青苔容易大量繁殖生長,需要做肥水處理??梢赃x在持續(xù)晴天(3天以上)且溫度相對適宜的上午進行肥水。具體辦法:紅糖、芽孢桿菌和小球藻種化水后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紅糖4~5克、芽孢桿菌0.5~1克、小球藻種2~3克,每15天1次。青苔較嚴重的池塘,先人工撈出部分青苔,然后每畝水體使用腐殖酸鈉(含量≥70%)1~2千克,化水后全池潑灑。用藥后晚上要開啟增氧設備增氧,青苔明顯減少后再按照上述肥水辦法進行肥水。
二、數(shù)據處理
大刺鰍越冬成活率的計算:撤下溫棚薄膜后,將所有實驗池塘和水族箱中存活的大刺鰍進行清點,計算各個模式下大刺鰍的越冬成活率。
水溫變化:每5天測1次水溫,作為5天內的平均溫度值,采用EXCEL表格繪制出圖表。
三、結果與分析
大刺鰍越冬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受水體溫度的影響,在低溫狀態(tài)下,大刺鰍的生理活性降低,導致其免疫力下降,易受外界病原的侵襲。實驗結果表明(圖1和圖2):在整個越冬過程中,水族箱的水溫均維持在16℃以上,水族箱中的大刺鰍成活率為100%。1#~3#池塘的水溫為9.5~25℃,大刺鰍成活率則分別是76.3%、72.3%和16%;而4#池塘的水溫為6.8~18℃,并且在2020年1月12日至2020年2月20日期間水溫持續(xù)低于10℃的時間長達37天,大刺鰍成活率為0。結果表明,當水溫長期處于7~10℃時,大刺鰍無法安全越冬,當水溫高于16℃時,大刺鰍完全可以安全越冬。
溫棚內和溫棚外相比,溫棚內的大刺鰍成活率明顯高于溫棚外的大刺鰍成活率,這表明溫棚對大刺鰍越冬具有明顯的效果,可大幅提高大刺鰍越冬成活率。加土池塘和不加土池塘相比,加土池塘水體溫度比不加土池塘高出0.3~1℃,具有較明顯的保溫效果,相應的大刺鰍成活率也較高,這表明池塘加土對提高大刺鰍越冬成活率有效。
綜上所述,在冬季來臨前,需加強對大刺鰍的保溫防護,最好采取室內控溫越冬的方法,控制越冬池水溫度在16℃以上。如果是室外養(yǎng)殖池越冬,建議采取溫棚越冬的方法。室外水泥池越冬除加蓋溫棚外,還需進行加溫加土處理。
【基金項目】江西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鄱陽湖區(qū)大刺鰍種質資源保護、苗種繁育與增養(yǎng)殖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171ACF60012;《贛江大刺鰍苗種繁育與人工養(yǎng)殖技術研究與示范》,贛市科發(fā)[2019]2 7號;贛州市柔性引進人才項目《大刺鰍規(guī)模化繁育與池塘高效養(yǎng)殖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