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俗話說得好:“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睂τ谛男再瓢恋膶O悟空來說,名分,為其所欲也??v觀《西游記》全書,對于旁人斥為猢猻潑猴妖猴也好,抑或是調笑為潑猴猴頭也罷,孫悟空都不在意,顯得大度。然而,在取經路上,遇到那些有底細的妖怪,嘲笑孫悟空是五百年前的弼馬溫時,孫悟空立馬情緒失控,揮起那金箍棒就打,招招下死手——足見他的憤慨之情。
弼馬溫何以成為孫悟空之逆鱗,成為在他面前不可說的禁忌呢?《西游記》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說孫悟空從天庭打回花果山時:
須臾,按落云頭,回至花果山上,只見那四健將與各洞妖王,在那里操演兵卒,這猴王厲聲高叫道:“小的們,老孫來了!”一群猴都來叩頭,迎接進洞天深處,請猴王高登寶位,一壁廂辦酒接風,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數年,想必得意榮歸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余,哪有十數年?”眾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覺時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請問大王,官居何職?”猴王搖手道:“不好說!不好說!活活的羞殺人!那玉帝不會用人,他見老孫這般模樣,封我做個什么弼馬溫,原來是與他養(yǎng)馬,未入流品之類。我初到任時不知,只在御馬監(jiān)中頑耍。及今日問我同僚,始知是這等卑賤。老孫心中大惱,推倒席面,不受官銜,因此走下來了?!北姾锏溃骸皝淼煤?!來得好!大王在這福地洞天之處為王,多少尊重快樂,怎么肯去與他做馬夫?”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緣由,是嫌棄弼馬溫的官位太小,未入流品之類。因此,當孫悟空從同僚那里得知官銜真相時,他就開始在酒席上鬧情緒了,吳承恩這般描述:“忽喇的一聲,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寶貝,幌一幌,碗來粗細,一路解數,直打出御馬監(jiān),徑至南天門。眾天丁知他受了仙籙,乃是個弼馬溫,不敢阻當,讓他打出天門去了?!彼自捳f得妙:“蚊子腿再小也是塊肉?!睂O悟空初次隨太白金星上天庭時,被一幫天兵天將操戈擋在了天門之外,等他見了天尊張堅氏,授了仙籙,注了官名之后,來到天宮時,眾天丁卻不敢阻擋。由此可見,弼馬溫雖是個未入流品的官銜,卻也是天命所令。
既然如此,那些下界之妖類、濕生卵化之輩又有何資格嘲笑孫悟空是個弼馬溫呢?弼馬溫的槽點又在何處呢?孫悟空為什么對弼馬溫三個字諱莫如深呢?其中定有緣故!
孫悟空回花果山后,對花果山那幫猴子猴孫說玉帝張堅氏不會用人,見孫悟空如食松果的猢猻樣,便封他為弼馬溫,讓他養(yǎng)馬。這便是他返回花果山的緣由。明人亦說暗話。孫悟空在花果山稱王稱祖,威風八面,好不神氣,他自然不會在那幫猴崽子面前把話說盡;否則,他的威嚴便喪盡,尊嚴不保,以后如何管理那批手下?如何與其他神通廣大的妖怪稱兄道弟?
玉帝張堅氏為何僅憑孫悟空的模樣,就封他做弼馬溫,讓他為天庭養(yǎng)馬呢?讀過小說第四回的人都知道,稟明張堅氏,除授孫悟空為御馬監(jiān)正堂管事,是靈霄寶殿的眾文武仙卿拿這下界妖猴開涮了一把。
謝肇淛《五雜俎》云:“置狙于馬廄,令馬不疫?!段饔斡洝分^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蓋戲詞也?!敝x肇淛說弼馬溫乃戲詞,戲詞的笑點在哪里?后世之人當然無從知曉?;蛟S,當時的明朝人能夠明白謝肇淛的幽默,時代不同,造就的文化特質亦不同。既然謝肇淛沒有明說,我們不妨多花點時間,翻看下明人的著作,或許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李時珍《本草綱目》云:“《馬經》言,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薄恶R經》一書實情未知,憑此書名,估計與《相貓經》相類。
眾所周知,孫悟空是如假包換的公猴子,并非母猴子。天庭讓孫悟空越俎代庖,“置狙于馬廄,令馬不疫”,可謂對孫悟空冷幽默至極,令他出盡沒文化的洋相。孫悟空的不幸遭遇,令人想起與其同病相憐的元末的張士誠,即玉帝張堅氏的本家。
宋元明清的老百姓是沒有取名的權利的,往往以數字代替,張九四起兵反元得勢之后,他身邊的謀士便給他取了個“士誠”的名字,連朱元璋也稱贊過。這名字真有那么好嗎?未必!《孟子》云:“士,誠小人也!”就是說:“士誠,小人。”張士誠這輩子寵信他身邊的那幾個謀臣,殊不知自己被他們坑死都不知,實可悲也。
取經路上,那些有底細的妖怪聽見孫悟空自報家門,說他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妖怪們便恣意吐槽孫悟空為弼馬溫,進行性別侮辱。譏笑之余,孫悟空自然會想起自己當初出盡沒文化的丑態(tài),暴跳如雷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孫悟空之怒,側面印證了那些有底細的妖怪無節(jié)義之良知。取經路上,孫悟空雖與唐僧多有分歧,但他盡忠盡職,保唐僧取得佛法真經,是為節(jié)義,其行為為吳承恩所肯定。對于明朝的讀書人來說,讀書之高在于節(jié)義,此為程朱理學名教綱常。因此,天界冷幽默了孫悟空的沒文化之下品,實則吐槽被張堅氏授了仙籙、注了官名的孫悟空大鬧天宮之無節(jié)義。
各位讀者看到這里,是不是被弄糊涂了?為何筆者一方面說孫悟空保唐僧取經是為節(jié)義,另一方面又說孫悟空大鬧天宮是無節(jié)義?我們看,孫悟空在取經路上,對自己五百年前大鬧天宮之舉非常自豪,逢人便夸說。由此可見,孫悟空并不認為他大鬧天宮是錯誤的行為,他認為當年的大鬧天宮提升了他在江湖上的名聲威望,這是他引以自豪的地方。
孫悟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人格分裂”的行為,恰恰是極其隱晦地暗示了明朝思想界的復雜局勢。在大明王朝,因受靖難之役政變影響,有道學家把節(jié)義與理學分離開來,形成兩種意識,認為節(jié)義歸節(jié)義,理學歸理學,節(jié)義與理學是兩碼事。
但是對程朱理學而言,節(jié)義是理學的核心價值觀,是名教綱常的根本。因此,在這種情勢的驅動下,朝堂上的官宦為了禮儀道德問題(即去節(jié)義的偏狹理學),和皇帝鬧騰得厲害,如若誰被皇帝廷杖了,其人立刻在士林名望倍增。在這種理學綱常被分離形勢之下,明末會出現(xiàn)那么多叛明的無節(jié)義的貳臣也就不難理解了。
由此可見,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剝離出節(jié)義于“理學”,妖怪們譏諷孫悟空無節(jié)義無良知,乃下作也。孫悟空的怒火在于不認同大鬧天宮與節(jié)義有關,而是認為大鬧天宮之舉,是打響他在江湖上的名聲,即被剝離出節(jié)義的“理學”的出名行為。孫悟空的這種行為與認知,終究逃不脫“為己私利”四個字。
孫悟空與妖怪圍繞著“弼馬溫”的糾紛,不僅體現(xiàn)了明朝儒林的復雜局面,亦側面反映了明朝中晚期以來資本主義萌芽勃發(fā)之余,明朝經濟大幅邁向“競爭式社會”的趨勢。
最后,我們不妨花點時間來談談那些下凡為禍人間的業(yè)畜。它們在人間犯下種種罪惡,本身無節(jié)義無良知。既然如此,它們憑什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攻擊孫悟空呢?事有湊巧,最近剛好讀到王元化的《談魯迅小集》一文,在該文系列中,有篇標題叫作《陰鷙反噬之術》的文章,很有意思,可作討論。
魯迅寫的《論辯的魂靈》《犧牲謨》《評文心雕龍》等雜文中所勾畫出來的強詞奪理的詭辯,十分深刻地揭露了一直在我們社會中流傳不絕的陰鷙反噬之術。
試舉一則為例: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么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詭辯之術并非華人社會所固有的特色,外國人亦深諳此道。達爾文在《進化論》中鼓吹弱肉強食觀念,蓋因世界乃競爭式社會,只有不擇手段保持競爭力,才可以達到目的。因此,詭辯分子的“陰鷙反噬之術”,不過是人性陰暗的求利動機——利在何處,詭辯分子亦站在那處,以此反噬他們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