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命題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檢驗并鞏固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設計相關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在命制試卷的過程中,不僅要參考學生的真實水平,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成長需求,從而設計出層次分明的題目,以滿足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求。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多種原因,教師的命題難以檢測出學生的真實水平。為此,教師要從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角度,注重命題的科學性,真正發(fā)揮命題的價值。
一、小學數學教師命題中存在的問題
1. 對學生數學情感的考查不夠突出
情感和思維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尤其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要認知方式的小學生而言,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構建。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學生在數學情感上的考查存在不足。雖然部分教師也嘗試在命題的過程中融入對學生情感因素的考查,但是由于教學任務過于繁重,并且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往往力不從心。
2. 忽視學生思維品質成長的需求
思維品質是挖掘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突破口,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從而促進學生想象思維、應用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的生成。但是在命題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考查存在片面性,更加關注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忽視學生思維在獨特性、批判性以及深刻性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因此不利于學生思維獲得連續(xù)性、完整性的發(fā)展。
二、指向高階思維培養(yǎng)的小學數學命題對策
1. 串聯(lián)知識結構,強化概念辨析
在命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學會從整體的角度學習,從而為其高階思維的發(fā)展提供充足的“養(yǎng)料”。將串聯(lián)知識結構作為命題的基本條件和原則,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清晰地理解數學概念,從而提高數學思維品質。小學數學的內容相對簡單,題型并不復雜,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接觸最多的計算題作為突破口。
2. 借助直觀模型,鍛煉算法應用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小學生理解、學習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合理地使用小棒、算盤、方格、數軸等具有直觀性的數學模型,可幫助學生從更多的角度理解算法,培養(yǎng)數學思維。因此,在命題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地拔高難度,過于注重考查學生的解題能力,而應結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要認知方式的特點,注重命題的直觀性與漸進性,從而提升檢測的信度與效度。
比如,為了考查二年級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jié)內容的掌握情況,我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目:學校購進了43本圖畫書,打算平均分給3個班級,那么每個班級可以分到多少本?小明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使用了豎式的方法,小紅則使用了擺小棒的方法,那么根據小明的豎式,看看小紅哪種擺小棒的方法是正確的?這個問題下面是四個圖示的選項,分別給學生展示了四種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根據豎式找到正確的方法。這樣的問題簡單又具有趣味性,可以讓學生結合模型更好地掌握算法,促進計算思維水平的提升。
3. 融入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在小學數學命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成長需求,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應用性思維等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因此,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現(xiàn)實生活進行命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從而激活情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還不足,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讓問題超出其認知范圍,起到反作用。
比如,為了考查學生對位置與方向等知識的掌握情況,我結合地圖知識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為了給大家創(chuàng)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一座城市決定在市內建設一條健康步道,步道全長9.5千米,始于A地,起點A位于B山的( )方向,C湖位于D山的( )方向。這道問題還包括一張圖示,需要學生結合圖示來解決問題,考查對位置與方向知識的掌握。題目背景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還可以引起學生對健康生活的思考。因此,教師要有效地開發(fā)具有生活背景的命題思路,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考試情境,讓學生在富有生活氣息的體驗中提升能力。
4. 重視解題體驗,強化思維過程
學生經常會依賴經驗去解題,教師在命題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注重通過試題引導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解題體驗,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鍛煉數學思維,促進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的生成和發(fā)展。
比如,為了考查五年級學生對“圓的知識”的掌握情況,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將一個圓從圓心平均分成多份,再將其拼接成一個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發(fā)現(xiàn)新的圖形比圓的周長多出了4厘米,那么近似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多少?這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去回憶計算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解答這個問題,學生不僅要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要了解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重新回憶這一過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南校區(qū))
責任編輯: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