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單元課文時,每一單元所選課文均圍繞同一主題,這便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想前思后,促進閱讀素養(yǎng)的形成。融合閱讀教學與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最大不同在于教與學方式的不同,它改變了原來以教師講授、學生傾聽識記為主的教學方式,而是圍繞統(tǒng)編教材單元學習主題,以問題導向、任務驅動來設計學生學習活動。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融合教學理念,可以大大提升閱讀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發(fā)展。那么,如何基于融合閱讀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策略呢?下面,筆者就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部分單元的閱讀教學,談一談融合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融合單元導語,讓閱讀教學有目標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每一單元開始為學生設計了單元導語。所以,基于融合教學理念來組織閱讀教學時,我們首先要融合單元導語,讓學生一開始就可以對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
1. 橫向融合,建立整本教材的目標體系
單元導語的融合可以分為橫向融合和縱向融合,所謂橫向融合就是單元導語與單元導語之間的融合,通過對整本教材各個單元導語的結構性關聯(lián),實現(xiàn)對學期教學目標的確認。比如,在學期開始,我們就可以帶領學生閱讀每一單元的單元導語,讓學生先感知本冊教材內(nèi)容的編排體系,明確重點學習內(nèi)容。這樣學生就會對本學期、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有一個清晰的表象,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就會有意識地融合其他相關學習材料,輔助自己的課堂學習。
2. 縱向融合,優(yōu)化教學單元的學習目標
所謂縱向融合,就是對同一單元的學習重點進行融合,以此實現(xiàn)單元學習目標的深度呈現(xiàn)。比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從本單元的導語中,學生就可以感受到本單元安排的學習內(nèi)容應該是與民俗有關。在本單元的課文中,涉及了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同時還有牛郎織女的傳說等,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熟悉的內(nèi)容。特別是在三年級下冊時,學生已經(jīng)參與了解了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他們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民俗已經(jīng)有了深入的了解。這樣,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lián)系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融合當?shù)氐拿袼罪L情。在教學本單元之前,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當?shù)氐拿袼罪L情,在教學時進行比較學習、研究性學習,從而保證融合教學深度開展。
另外,在這一單元導語下方有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課文內(nèi)容的主次之分,學習作者是如何寫主要部分的。同時,習作要求也是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掌握主次分明、詳略得當?shù)牧曌鞣椒?。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時,就要把這些單元教學要求明確地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從而讓閱讀有了目標。
二、融合單元課文,讓閱讀教學有系統(tǒng)
基于融合教學理念的閱讀教學十分注重對單元課文的融合處理,即對同一單元的課文進行“輕重緩急”的有序整合,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此融合策略可以概括為“抓、扶、放、引”四環(huán)節(jié):抓住單元的某一篇課文進行精讀精講,當學生習得一定的文本解讀方法之后,再將學生扶一把,讓學生學習另外一篇課文,最終放手使其自己解讀單元其他課文,將在精讀基礎上習得的文本閱讀方法自主運用到其他課文的閱讀之中。當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盲目性或者無目的性時,我們就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來引領學生學習,以便促使學生的自主閱讀行為真正發(fā)生。
比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民風民俗”,編排了《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四篇課文。在這四篇課文中,除了《古詩三首》之外,其余的三篇課文在寫作方法上都有詳有略,都是通過幾件事來說明一個問題。所以在教學時,我們就不能孤立地展開教學,而是要融合在一起。
以《北京的春天》為精講課文,設計幾個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哪幾件事?在這幾件事中,哪些事件是詳寫?哪些事件是略寫?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民風民俗?然后通過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精析文本,明白這篇課文詳寫部分是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jié),然后讓學生比較臘八之后到臘月二十三之前,臘月二十三到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這些日子里的活動與前面五天的活動有什么區(qū)別。這樣,學生也就慢慢習得了解讀文本的能力。在后面的課文學習中,我們就可以通過“扶一扶”“放一放”的教學策略,還是讓學生圍繞上面的三個問題進行自主解讀文本。教師只是適當進行點撥。學生也就會理解《臘八粥》這篇課文是寫“等粥”與“喝粥”兩件事情,“等粥”過程是詳寫,“喝粥”過程是略寫。而“等粥”過程中,又是通過“盼粥”“分粥”“看粥”“猜粥”四個場景描寫來體現(xiàn)的。這樣,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的融合閱讀能力得到了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得到了發(fā)展,融合閱讀教學獲得真正的效果。
三、融合同類文字,讓閱讀教學有基礎
在課堂上對同類文字進行融合,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表象,還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閱讀教學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jīng)典名篇,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與語文情感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受篇幅的制約,對于表達同一思想的文字不可能同時呈現(xiàn)在教材之中,所以教材的作用就是示范。而閱讀教學不能僅僅是教教材,以教材為范進行拓展閱讀,才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更好提升。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更需要大量的文字來慢慢熏陶。
比如,教學《十五夜望月》這首寫作者在中秋節(jié)思念好友的古詩。學生受生活經(jīng)驗的影響,也許不能很好地感受詩中的情感。這時,我們就可以融入其他描寫中秋的詩句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習。我們可以首先讓學生回憶李白的《靜夜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由于這首詩是學生學習過的,所以很容易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然后結合課后練習第三題“《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誰家’委婉地表達了思念之情,在你讀過的古詩中,還有哪些類似的詩句?”讓學生搜集表達思念之情的古詩詞,學生一下子尋找到了許多,如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袁枚《隨園詩話》中的“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等。
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之后,我們除了向學生推薦課文后面的“閱讀鏈接”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閱讀汪曾祺的《故鄉(xiāng)的元宵》、馮驥才的《花臉》、肖復興的《花邊餃子》等;在學習完《臘八粥》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對比閱讀冰心的《臘八粥》,看看二者在語言文字的敘述方法與描寫內(nèi)容上有何異同,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融合課外閱讀,讓閱讀教學有拓展
閱讀量對學生的素養(yǎng)培育尤為重要,學生只有在課外進行大量閱讀,才能更好地提升閱讀素養(yǎng)。也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新課標對每一學段的課外閱讀都有量的要求。小學三個學段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分別提出了明確要求,一二年級不少于五萬字,三四年級不少于四十萬字,五六年級不少于一百萬字;同時還要求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文。但是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的總字數(shù)才有十五萬字左右。如果僅僅依靠教材中的課文來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基于融合教學理念的閱讀教學,就要融合課內(nèi)外閱讀,立足課內(nèi)閱讀,拓展課外閱讀,讓課內(nèi)閱讀引領課外閱讀,讓課外閱讀反哺課內(nèi)閱讀,這樣才能讓融合教學理念落實到位,才能讓學生閱讀素養(yǎng)在融合閱讀教學中得到長足發(fā)展。
比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三篇課文分別是三部國外名著的節(jié)選。第一篇《魯濱遜漂流記》,首先給學生介紹了這本書的內(nèi)容梗概,然后再節(jié)選部分故事進行介紹。而后面的《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兩篇都是節(jié)選自這兩本外國名著。本單元從課文到“口語交際”,再到“習作”與“語文園地”,都是圍繞這三本書進行的。所以,在教學之后,我們可以把這三本書推薦給學生,讓學生進行閱讀。同時,我們還可以向學生推薦《愛麗絲漫游奇境》。因為這四本外國文學名著都講述了主人公奇妙而曲折的旅程,故事情節(jié)生動,非常適合六年級學生閱讀。
當然,在融合課外閱讀時,由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在課余時間進行的,所以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兩方面支撐,學生的課外閱讀行為也許就會流于形式——如果問學生有沒有閱讀,學生都會說已經(jīng)閱讀了,但是再問他們閱讀了什么,他們就會顧左右而言他。所以,基于融合教學理念的課外閱讀,就需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只有對閱讀內(nèi)容感興趣了,才能自主投入到閱讀中。
我們可以定期組織閱讀成果展示、閱讀筆記評比,或通過師生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還可以利用班級微信群開展“我讀名著我思考”等活動,也可以在學校網(wǎng)站上開辟主題貼,讓學生把平時的閱讀故事上傳到主題貼上,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班級定期舉辦“讀書小書蟲”活動,開展“閱讀星級評比”活動,以此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高效進行。當然,在為學生選擇課外整本書閱讀時,我們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知識水平,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比如低年級要以繪本為主,中年級要以寓言、童話故事為主,高年級要以中外名著為主,這樣就能夠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閱讀到適合自己的書籍,使融合教學高效進行。
總之,融合閱讀教學是以統(tǒng)編教材的自然單元為基礎,通過對人文主題或語文要素的系統(tǒng)融合,內(nèi)引外連,立足單元教學,把課外閱讀納入課內(nèi)教學,建構一個課內(nèi)外融通的專題閱讀課堂教學體系,能有效深化、豐富、提升單元學習主題,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課程化設計、專題化實施及課內(nèi)外的有機融合,從而解決小學生閱讀量不足、閱讀能力不強、閱讀興趣不濃的現(xiàn)狀;通過融合閱讀教學策略的實踐,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講讀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構建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課外閱讀與課內(nèi)閱讀內(nèi)容相融合的閱讀教學模式,從而滿足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與提升的需要,為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礎,促進學生生命成長和未來發(fā)展。語文教師只有深入研究融合閱讀教學的策略,才能讓融合閱讀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杏園小學)
責任編輯: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