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張蓮
摘 要:我國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相繼出臺過一系列教育政策,1949年到1988年主要是幼兒園單向執(zhí)行主體時期,1989年到2009年力求幼兒園和小學雙向執(zhí)行主提時期,2010年至今提出多元利益相關者執(zhí)行主體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幼小銜接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存在諸多問題。此研究站在一線教師的視角,深剖幼小銜接在實踐當中的問題,以及相關應對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小幼互銜”;策略
引言:我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深刻感知到了幼兒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平穩(wěn)過度的困難,我在其中探索、發(fā)現(xiàn)、嘗試、改進、再嘗試......
一、幼兒園升小學,困難在哪里?
1.環(huán)境的變化
環(huán)境一方面包含了外界的物質環(huán)境,另一方面包含了社會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指幼兒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之后,學校變了、操場變了、教室變了、桌椅變了。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是指幼兒的社交群體及范圍變了。在幼兒園時期,多數(shù)采用圍坐的形式,教師教學時幼兒搬著小椅子圍著老師坐著,吃飯或桌面活動時,社交范圍只有這一桌的小朋友。再甚至低年齡階段的幼兒處于集體獨白期,以自主游戲為主,很少與同伴交流,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有了自己小小的社交圈。升入小學之后,由于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桌椅擺放的形式變了,兒童的社交范圍、社交形式被迫跟著改變,與老師的交往形式也跟著改變了。
2.生活的改變
在學校生活當中,毋庸置疑的是,升入小學之后,兒童必須要負起照顧自己的生活的責任了,小學對兒童獨立生活能力及自理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并且作息時間的改變也在時刻提醒著兒童:自己是一名小學生了。課堂時間較長,并且有規(guī)定的上、下課時間。
在家庭生活當中,由于小學的可也壓力等,在幼兒看來,仿佛父母的愛都加上了條件,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壞孩子?成績好才能換來爸爸媽媽的微笑嗎?”
3.課程的改變
幼兒園到小學的課程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從綜合課程到學科課程的改變。幼兒園以綜合課程為主,講求“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甚至很多課程內容就是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fā),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教師與大家共同探討、探索,從而實現(xiàn)教育目標、提升幼兒各項能力,教育教學內容做了五大領域的劃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領域之間相互交叉、相互綜合。升入小學之后,課程變成了學科課程,各學科劃分明確,變成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邏輯性變強。語文由“聽、說”到“讀、寫”的轉變,對幼兒的理解能力要求提高了許多,數(shù)學由“具象”到“抽象”的轉變,同樣,英語學科性很強。
二、“小幼互銜”概念的提出
再次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切實感受到了孩子們對升入小學的巨大變化的不適應,有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這種情況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是及其不利的。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幫助幼兒順利進入小學,提出了“小幼互銜”這一概念。
小幼互銜是指小學與幼兒園互相銜接、互相適應。力求減緩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銜接坡度幼兒園去里了解小學的要求的同時,小學也要對剛剛成為小學生的兒童重新審視、并幫助其更快的適應小學生活。主要可以針對以上提到的小幼互銜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解決。
1.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憧憬和預期
哭鬧源于不適應,不適應源于害怕和擔心。針對這個問題幼兒園教師可以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情緒準備,請小學生哥哥姐姐們來為幼兒園的弟弟妹妹們介紹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走進小學校園,小學教師到幼兒園與孩子們進行互動交流,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走進小學校園是陌生的環(huán)境、熟悉的人,小學教師到幼兒園是熟悉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這兩者都為幼兒提供了慢慢適應的空間和條件,減輕突如其來的變化情況、
2.教學研討,減緩課程坡度
幼兒園進行小幼互銜工作是從先辦開始、面向大班幼兒的,是由小班向大班逐步轉化、循序漸進的,同時,升入小學也應如此,加強小學教師與幼兒園教師的課程研討,關注課程的銜接過程,并做出雙向的約束和改變,從而實現(xiàn)小幼互銜的目標。
結語:小幼互銜是在實踐當中提煉、總結出的,同時也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去豐富和加深??茖W化小幼互銜深切地關系到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我當義不容辭,持續(xù)為之努力...
參考文獻:
[1]黃麗萍.淺談幼小銜接策略[J].教育藝術,2021(10):27.
[2]韓笑.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1(24):123-124.
[3]顏丙淑.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1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