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梅 羅畫月
《秦嶺無閑草》是葉廣芩出版于2011年的一部文學作品,作家以類似散文的表現(xiàn)形式,對秦嶺自然、人文等的理解融入書中,營造出不同于其他秦嶺文學作品的獨特審美意蘊。本文從三個方面研究《秦嶺無閑草》的獨特審美意蘊:首先,作家將秦嶺自然風光作為審美對象,使美回歸自然本真,凸顯秦嶺萬物共生的和諧自然;其次,作家關注民俗,通過記敘自己與友人在秦嶺保護區(qū)內(nèi)的見聞來表現(xiàn)秦嶺山中生活的隱逸之美;最后,通過對作家筆下秦嶺自然與民俗審美的分析,闡釋《秦嶺無閑草》不同于作家“秦嶺系列”的其他作品的獨特審美價值。
秦嶺自1965年建立太白山自然保護區(qū)以來,伐木者的電鋸便被阻擋在大山之外,在自然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葉廣芩在小說《山鬼木客》中就曾寫到天花山自然保護區(qū)建立過程中,將核桃坪的村民盡數(shù)外遷的場景。人類的離去將自然的本真歸還給山林,作家的到來又將自然之美引進文學之中?!肚貛X無閑草》一書,作家將秦嶺這座大山看作一個擁有無限生機的整體,作家站在欣賞者的角度去感受秦嶺的生態(tài)之美。
一、萬物共生的自然之美
《秦嶺無閑草》與作家以往的家族小說不同,作品呈現(xiàn)的不再是家族變遷中的憂慮。本書中秦嶺這座大山成為本書真正的主角,作家回歸自然,以一位豁達開朗、心中無憂的知識女性的身份進入作品,在一草一木中探訪自然之美,并從多個方面對秦嶺地區(qū)的自然之美進行闡釋。
第一,作家在書中用“凈土”“原始”“本真”三個詞概述秦腹地與外界隔絕的自然狀態(tài)。秦嶺自然保護區(qū)的建立使它同外界的發(fā)展不在同一軌道上。當外界的城市因建設機械轟鳴時,這里的植物仍舊保持著自然生長的狀態(tài),成片的原始森林繼續(xù)增加著落葉的厚度。同時,秦嶺地區(qū)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在山林間留存。黨高弟曾說:“秦嶺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标兾髦骷屹Z平凹在他的小說《山本》卷首語中將秦嶺說成是“龍脈”。葉廣芩在中篇小說《黑魚千歲》中說秦嶺地區(qū)在古代是漢武帝的獵場,引用王昌齡的詩句“白馬金鞍從武帝,旌旗十萬宿長楊”來形容狩獵場面的盛大。以至于幾百年后,風雨天氣里人們還說是漢武帝回來看他的獵場了。秦嶺歷史文化可見一斑。當然,秦嶺地區(qū)的原始狀態(tài)和保護區(qū)的及時設立與工作人員的勤勞工作是分不開的。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的自然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自然保護區(qū)建立起來,為萬物共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先決條件。
第二,作家從秦嶺深處細微的自然景觀出發(fā),凸顯秦嶺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幽靜。自古文人對自然山川的描寫佳作頻出,如唐代詩人王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痹姼桦m然字數(shù)不多,卻能營造出一幅動靜結合的“春之月夜圖”,詩句間呈現(xiàn)出很大的張力,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葉廣芩在描寫秦嶺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時,也將目光放眼于秦嶺繁盛的草木之中,通過細節(jié)的描寫來表達人與景物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達到突出秦嶺山林的靜謐、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的效果。“大朵的杜鵑花在雪中開放凄美悲壯,一只血鷙呼啦啦地從石頭后飛起,唬得人兀地停下腳步,你驚了它,它也驚了你,它走了,你停了,彼此相視一笑,那種感覺十分奇特?!痹谧骷夜P下,人同生長在山林中的萬物一樣,是山林中渺小的一員。同樣的和諧之美還出現(xiàn)在她的小說《山鬼木客》中,到山中尋找野人蹤跡的調查員陳華住著簡陋的窩棚,“窩棚里的濕和外面的濕連成一體,低矮的‘床’下是一道流動歡暢的水溝,溝里的水像正式的河流一樣,由西向東,流得認真而執(zhí)著,有時還翻起一個小波浪”。在山林之中尋找山鬼的人,漸漸將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了。這種融合是人積極主動同山林親近的結果,同時山林也給予人最大限度的包容。一年有四季,草木有春秋,“色彩”是秦嶺自然環(huán)境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山林的色彩在時令中不時變換,“美”也在季節(jié)變化之中不停變換。牛蒡子的紫花、鴨跖草的藍花、赤芍的紅花、白芨的黃花……各種植物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在深山之中爭奇斗艷。這斑斕的色彩之中還有秦嶺豐富的動物,熊貓、狗熊、豹子、羚羊等在山林中自由穿梭。
作家在凸顯秦嶺的植物價值時,將人與植物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作家說:“我和草誰并不比誰高貴?!辈粌H如此,人甚至還用植物的名字來為自己命名,作家兄弟姐妹們的名字都和植物有關系。她引用《秦嶺植物志》中的記載,稱秦嶺物種有五千余種,其中特有植物一千四百二十八種,目前可以確定的具有藥用作用的植物有兩千余種??梢娗貛X地區(qū)不僅植被物種豐富,而且很多可以為人們所用來解除病痛之苦,能夠清熱解表、清喉止痛、祛痰平喘的大力子,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又可以作香草用的祖師麻,可以治療蛇毒的金栗蘭,可以止血的敗醬草和仙鶴草……傳說藥王孫思邈與秦嶺淵源很深,他的《千金翼方》就是在秦嶺深處寫成的?!皩O思邈居于秦嶺深處,采集、栽種和炮制中草藥為民眾治病”,植物和人早就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
秦嶺是一座寶庫。它將來自西北內(nèi)陸的干旱和寒流阻擋在山的北面,讓南來的水汽在山坡上滋養(yǎng)著各種珍貴動植物。作家身臨其境,與友人黨高弟一起穿行在秦嶺腹地,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折服于它四季更迭的自然之美,感嘆它廣袤的土地、豐富的植被以及對人類慷慨的饋贈。
二、山野炊煙中的隱逸之美
《秦嶺無閑草》中沒有頤和園式的宏偉皇家園林,沒有《狗熊淑娟》中落魄的貴族大院,也沒有《采桑子》中住滿平民百姓的“橋兒胡同”,作家聚焦于秦嶺深處的樸實人家,表現(xiàn)了他們隱于深山、超然世外的隱逸之美。
首先,這種隱逸之美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為伴的環(huán)境中。秦嶺自建立保護區(qū)以來,生活在秦嶺深處的人,皆保持著同秦嶺一樣的本真之心。陶淵明在詩中將生活描述為“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的隱逸,生活在秦嶺深處的人擁有著同樣的愜意人生。他們在房屋附近養(yǎng)雞,將山上的野味制成佳肴,在自然之中品味山川秀色隨四季流轉輪回。山里人家的飲食主要以包谷和山中的野菜為主。山里的熊對包谷情有獨鐘。作家在中篇小說《熊貓碎貨》中就描寫到熊吃包谷而人卻無能為力的事。這種無能為力的背后,是人對動物的主動退讓,在人與動物之間實現(xiàn)生存關系上的和諧。
其次,這種隱逸之美體現(xiàn)在山里人家簡單而又溫馨的飲食文化上。秋天成串的包谷掛在屋檐下,包谷燒酒滿滿地盛在做工粗糙的花碗中。作家在《秦嶺無閑草》中寫到自己對包谷酒毫無抵抗之力,在另一篇小說《熊貓碎貨》中提到,村民更是將包谷酒當成聊天談事的調劑品,酒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十分密切。這里的人們平時喝包谷粥,作家寫道,“老縣城村主任呂志誠家熬的包谷茬子豆粥最有水平,大柴鍋熬出來的,黏稠濃香,一股真實的糧食味兒”??梢猿缘囊安烁遣粍倜杜e。牛蒡子、灰灰菜、狗牙菜、細辛、各種蘑菇……它們可以炒,可以做成腌菜,被煎炒、涼拌、油炸一番,便送上了人們的餐桌。作家曾多次到秦嶺腹地佛坪保護區(qū)的人家中做客,自然少不了在這里吃飯,他們簡單的飯菜和自然風景一樣讓作家心心念念。自給自足,有酒為伴,不為世俗所困,這正是中國古代隱士們所向往的生活。
最后,這種隱逸之美體現(xiàn)在作家的閑情逸趣之中。作家寫秦嶺中的植物有她十分專業(yè)的一面,如她筆下高大的水杉、無根無葉的菟絲子、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延齡草等。同時作家也將民間故事傳說與這些植物聯(lián)系起來,使作品充滿閑情逸趣,如山茶科的植物紫荊。作家驚異于南方的山茶科植物出現(xiàn)在此的同時,也對它的別名津津樂道。紫荊的莖干“土紅色、灰綠色、上有紙狀剝落,光滑無比”,因為它的莖干過于光滑,所以當?shù)厝私o它取了“馬光林”“猴不爬”的名字?!榜R光林”和秦嶺地區(qū)的方言有聯(lián)系,而“猴不爬”則是直截了當?shù)卣f樹干光滑到連猴子都沒有辦法爬上去。至于鬼燈擎,作家由此聯(lián)想到了山鬼夜行,于是生長于秦嶺深處的野花就變得神秘了。當?shù)厝朔Q鬼燈擎為“老漢球”,這個名字顯得樸實無華,“秤桿七”和“豬屎筒”的別稱則讓它徹底變得平凡了,甚至還讓它“有損尊嚴”。同一種植物因為不同的名字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甚至有了從仙草墜入凡間的感覺。正是這些與植物有關的小故事,使得作家筆下的山林具有了幾分神秘與清幽,變得十分和諧而趣味橫生。
三、自然隱逸的審美價值
“青黃雜糅,文章燦兮。”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文人對于山林有著獨特的情感體驗,并將在山水自然中獲得的審美體驗融入生活及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例如唐代詩人的山水田園詩,宋代以來精美的庭院文化等,都是文人雅士自然審美感受的體現(xiàn)。葉廣芩的《秦嶺無閑草》回歸自然,在她的“秦嶺系列”文學中具有獨特審美價值。
第一,小說中自然、隱逸的審美開拓了作家的文學審美空間。葉廣芩作為一位老北京大家族的后裔,她的文學作品中一貫帶有貴族之氣,如她的《采桑子》《豆汁記》《狀元媒》等小說以及《頤和園的寂寞》等散文作品,都是如此。她于2010年出版的生態(tài)小說中的動物們也被賦予了某種貴族氣質,甚至達到了與人平等的精神境界。作家筆下的貴族氣質,來自大宅門后裔的出身和良好的修養(yǎng),也來自作家對生命、對生活的不斷體悟。葉廣芩青年時期的生活并不順利,特別是父親去世以后,兄弟姐妹被分散到各地,因病幾乎失明的母親無人照料。作家本人在陜西的生活問題不斷,可以說在陜西的最初幾年,她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由此開始重新審視人性的慈悲與冷漠。她的小說形成了獨有的以悲涼、落寞為主色調的審美特性。一方面,這種獨特的審美提升了葉廣芩在作家隊伍中的文學辨識度,使她成為家族文學創(chuàng)作中獨具特色的女作家;另一方面,這種高度統(tǒng)一的審美特點使得她小說中的審美空間相對狹窄,很難有新的突破。在《秦嶺無閑草》一書中,作家拋開以往家族敘事和生態(tài)書寫的沉重,猶如一只鳥兒,一身輕松地與友人漫步于山林間,這種散漫的出行大有王維詩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泰然,文學創(chuàng)作的審美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這種崇尚自然、隱逸的審美在她秦嶺系列文學中成為獨一無二的審美傾向,開拓了她文學創(chuàng)作的審美空間。
第二,為學者研究秦嶺文學提供新的審美視角。秦嶺的主峰太白山位于陜西省境內(nèi),因此提到秦嶺繞不開陜西,提到與秦嶺有關的文學創(chuàng)作就繞不開陜西作家,其中路遙、陳忠實、邢小利、王偉利等陜西作家的文學作品都對秦嶺地區(qū)文化有所涉獵,在這其中又以葉廣芩和賈平凹兩位作家對秦嶺情有獨鐘。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山本》塑造了一位政績平平,卻對秦嶺的植物研究十分熱情的縣長,并通過他將人與自然聯(lián)系起來?!渡奖尽返慕Y尾渦鎮(zhèn)在炮火中被夷為平地,“秦嶺什么也沒有改變,依然山高水長,蒼蒼茫?!?。這是作者對人與秦嶺自然關系的一種影射。葉廣芩的《秦嶺無閑草》更直截了當?shù)貙⑷宋锓旁谖《氲那貛X之中,作家探訪自然的同時,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家筆下的人是渺小且自知的,不再是妄圖征服自然,而是滿懷一顆敬畏自然之心,回歸自然本真。
作家筆下的自然是一個具有原始自然神力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與現(xiàn)代文明界限分明的世界。作家通過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來表現(xiàn)自然之美,人在自然之中釋放生命的壓力,獲得輕松、愉悅的生命體驗。作家在《秦嶺無閑草》中聚焦自然山水,在凸顯自然之美和拓寬作家審美空間的同時,將自己在現(xiàn)實中獲得的人生感悟融入創(chuàng)作之中,使敬畏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成為當下人與自然關系所要遵守的法則。
葉廣芩在《秦嶺無閑草》中說,“走進這片山林、轟地,立即感覺到被萬千生命緊緊地擁入懷中,這種擁抱真摯、熱烈、不折不扣”,“由不得你張開雙臂,將它們納入胸中”。人們在不斷追求更好的城市生活的同時,將目光重新投向了自然世界。了一容在《一樹桃花》中寫一位哈代先生,因在某個黃昏讀到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在春天里看桃花的熱切想法油然而生。哈代想要看到的不僅僅是春天里的一樹桃花,占據(jù)他心靈的是久居城市的中國人對自然界的向往。作家的《秦嶺無閑草》是一本心靈回歸自然的作品,她將秦嶺山林的自然美景以及山林生活的隱逸呈現(xiàn)出來,讓人們敬畏自然的同時也追尋自然,在自然之中感受生命的渺小、光陰的流逝,探尋生命的真諦。
基金項目: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葉廣芩秦嶺系列小說研究”(YCX2102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