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碧龍
在英美文學中,戲劇性獨白以其獨特形式存在,增強了英美文學性,凸顯了一定藝術價值。戲劇性獨白傳統(tǒng)在英美詩歌中非常常見,從其形成的時間來看,在現(xiàn)代英語詩歌傳統(tǒng)形成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戲劇性獨白傳統(tǒng),因此,這一藝術特性對后來發(fā)展的現(xiàn)代英語詩歌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目前,從眾多詩人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英語詩歌中都能看到戲劇性獨白的“身影”。由此可見,在英美文學中,戲劇性獨白形式占有重要地位。
一、戲劇性獨白傳統(tǒng)特性分析
首先,分析戲劇性獨白中的話語,不難發(fā)現(xiàn),其具有“雙重聲音話語”特點,巴赫金也曾經(jīng)這樣認為。具體來說,在英美詩歌中,說話人與創(chuàng)作者本身并非連接的,而是處于分離狀態(tài),所以人們可以在詩歌中獲取到兩種聲音,且完全不同,獨白敘述者可以在舞臺上,以多種形式向大眾傳達出詩歌作者想要傳達的聲音,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纱朔N形式還與抒情詩存在明顯不同,抒情詩獨白者會融入自己的情感,但是戲劇性獨白的作者不會這樣表達,所以談不上權威性。借助第一人稱的話語來傳達作者的所思所想,會進一步增強作者觀點隱晦的表達特點,也正是因為此,留足了想象空間,人們可以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解讀詩歌。
其次,戲劇性獨白本身還體現(xiàn)了一定的客觀性特點。在英美詩歌中主要是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詩歌內容,說話者只是在客觀闡述相關內容,因此,可以更加真實地表現(xiàn)出詩歌原本的內容,可這并非詩歌創(chuàng)作者本人的主觀表達,因為作者和敘述者本身就是兩個個體,只是借助敘述者的話語權表達。曾有學者研究,讓第一人稱敘述者在舞臺中講述,此情境下更加體現(xiàn)出了第一人稱敘述者自身的形象,同時,也直接表現(xiàn)出了敘述者客觀性的話語表達方式。因此,戲劇性獨白的本質是客觀性的。英美文學中的詩歌,說話是首要任務,所以無論敘述者在思想、情感上是否和創(chuàng)作者相同,只要配合戲劇性獨白,就可以表現(xiàn)出客觀事實,所反映的正是詩歌本質特性。
最后,戲劇性獨白除了上述兩個特性之外,還可以起到塑造人物形象和個性的效果。與抒情詩不同的是,戲劇性獨白借助第一人稱表達時經(jīng)過了戲劇化的處理,這轉變了敘述者的身份,是以人物角色置身在詩歌情境中,因此,敘述者除了傳遞詩歌信息,與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戲劇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分析那些具有特色的戲劇性獨白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敘述者講述的內容其實并不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有趣的是通過敘述的內容,可以進一步分析、了解說話人內心世界的波動,理解人物個性的刻畫,同時,也包含了戲劇化處理后的隱含內容。也正是這些內容,才提升了戲劇性獨白的藝術性??偟膩碚f,戲劇性獨白傳統(tǒng)主要關注說話者內心活動表現(xiàn),側重探究人物形象塑造。
二、信體詩中的戲劇性獨白
戲劇性書信體獨白在英國文學上的地位也不容忽視。最具代表性的有《屋大維婭致安東尼》,這是丹尼爾創(chuàng)作的書信體詩歌,詩歌的主要內容就是屋大維婭寫給自己的丈夫安東尼的信,對于安東尼不愛自己的事實,屋大維婭非常困惑,所以信中很多內容都是屋大維婭向安東尼敘述自己的困惑,她始終理解不了是自己哪里不好,造成安東尼不愛她。在賞析整首詩時,屋大維婭的困惑可謂非常精彩,在困惑中隱含了是因為自己平庸,所以安東尼不愛她。還有詩人鄧恩所作的書信體詩歌,通過希臘女詩人薩福給自己的情人詩句:“我擁抱自身,親吻我的纖指,我望著鏡中的我……正當我要吻你,淚水卻模糊了雙眼和鏡子。”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細膩的情感和對于男女纏綿之情的表達。
《英格蘭貴人書信集》是由德雷頓所著,其可能是受到《古代名媛》的影響,在這一書信集中選擇以真實人物作為對象,敘述的都是夫妻、情人之間的故事,雖然是真實人物,但是也受到了喬雯的影響,所以信件中的一些事件并非真實存在。賞析德雷頓的《英格蘭貴人書信集》詩集,可以看出其塑造的寫信人的個性、形象非常鮮明,這其中不乏存在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在德雷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伊莎貝爾王后寫給理查德二世的信中很多事件都不是歷史發(fā)生的,因為作者想要塑造的女性形象是面對殘酷的壓迫依舊勇于斗爭的女性形象,所以需要更改,甚至假定出特定的事件用來塑造人物。除此之外,還有出自蒲伯的《艾羅莎致亞貝拉的信》,也是英美文學史上非常典型的信體詩。這首詩主要表達的就是人性與宗教之間的關系,立足理性視角探索問題,其戲劇性獨白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和艾羅莎的距離,是戲劇性獨白傳統(tǒng)中占有重要指導地位的作品。
三、抒情詩與戲劇性獨白
勃朗寧,可以說是最早提出戲劇性獨白性質的人物,對“戲劇性”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v觀其詩歌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戲劇性浪漫傳奇和抒情詩》《戲劇性代言人》,此外,還有《戲劇性抒情詩》《戲劇性田園詩》。從這些詩歌標題就不難看出,勃朗寧對戲劇性情有獨鐘,而深入分析“戲劇性”詞語的反復運用,這都是勃朗寧對于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給予的一種深刻肯定、認可。19世紀40年代,勃朗寧創(chuàng)作的《戲劇性抒情詩》當中已經(jīng)明確闡述了自己對戲劇性獨白的性質的理解,在其觀點中,詩歌體裁決定了其具有的抒情特點,可深入其本質,就是一種戲劇性。因此,第一人稱敘述內容的過程,屬于人們構想出來的人物,與詩歌創(chuàng)作者屬于分離關系。自此后,勃朗寧在其很多著作中都明確表達了這一觀點,從中不難看出戲劇性詩歌對勃朗寧的影響。尤其是在勃朗寧創(chuàng)作后期,比如《戲劇性田園詩》,勃朗寧再次強調了是由表演者呈現(xiàn)出的故事,而不是自己講述的??偟膩碚f,抒情詩和戲劇性獨白主要的不同就是敘述人的身份,可以利用這一點不同去判斷該詩為戲劇性獨白還是抒情詩。無論哪個時代、哪位詩人,可能其戲劇性獨白表現(xiàn)方式不同,但本質都是相同的。
四、怨詩中的戲劇性獨白
戲劇性獨白真正發(fā)展起來并獲得足夠的空間,是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后,此時期英美文學史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怨詩,由此也出現(xiàn)了不少怨詩代表,比如享譽世界的莎士比亞、斯賓塞,還有米爾頓、馬維爾等都是怨詩界的代表人物。這一時期的怨詩特性就是創(chuàng)作者沒有將歷史人物作為敘述者,此種創(chuàng)作方式賦予了怨詩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可以盡情地、自由地表達思想。比如,莎士比亞的《情女怨》,其在當時非常具代表性,該首詩歌中,莎士比亞將一個受騙的少女作為敘述人,將自己的遭遇講述給老牧人,通過少女獨白可以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人物內心悲痛,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少女遭遇苦難后內心逐步成熟的變化。
怨詩發(fā)展到18世紀后,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這些怨詩詩人轉變了關注視角,將焦點轉移到社會現(xiàn)實層面,怨詩體裁逐漸鮮有人用。但是歐洲爆發(fā)浪漫主義運動后,怨詩再次得到發(fā)展。從情感的表達上,怨詩主題發(fā)生了轉變,開始注重渲染異國情調,所以,詩人們逐步將黑人、印第安人作為敘述者。怨詩發(fā)展到19世紀初期時,浪漫主義運動達到了頂峰,此時大量怨詩詩人涌現(xiàn),典型代表有彭斯、騷塞、布萊克,除此之外,還有柯勒律治、考伯、華茲華斯等。這一時期的怨詩,詩人們開始喜歡運用極具反差的人作為敘述者,比如考伯著作的《黑人之怨》、布萊克的《掃煙囪的孩子》,此外,還有華茲華斯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之悲嘆》《被拋棄的印第安女人之怨》,以上這些都是當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怨詩作品。
總而言之,英美文學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的不斷發(fā)展,而戲劇性獨白在其中的地位和影響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時至今日,戲劇性獨白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英美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英美文學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推動戲劇性文學不斷取得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