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婷
葉圣陶先生說:“善于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會提出一些問題或題目來。”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善于讀書的人”。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以學習者自主活動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學習,成了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模式,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求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就必須以問題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敢問、樂問、善問。
一、問題意識與探究教學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所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一旦形成了這種心理狀態(tài),那么,他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就可能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質疑,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以積極的思維活動為核心的行為取向,從而使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不斷提高。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就是要鼓勵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起點和主線,也是探究性學習的關鍵。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的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自己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且不斷產生新的問題,促使他們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具體方略
1.教師必須改變漠視“問題意識”的傳統觀念,克服心理障礙,走出問題意識的誤區(qū)。
教育專家袁湛江認為,教師教育教學行為過程中漠視“問題意識”是因為存在下列心理障礙:一是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將學生看成是知識的容器;二是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播知識,解決學生的問題。這些分析可謂一針見血。
2.保護和激勵學生問題意識,創(chuàng)設敢問、樂問的心理環(huán)境。
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樂于參與學習和提問的先決條件。因而教師的角色不妨轉變一下,真心地把學生當作平等的朋友,互教互學,認真地聆聽他們的發(fā)言,耐心地引導他們求疑問難,肯定他們的獨特見解,使學生養(yǎng)成不滿足于現存答案,不相信唯一解釋的習慣。
3.著重幾個思維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好疑善問。
語文學習中,質疑的具體途徑多種多樣,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
(1)可在課文題目處質疑。對文題進行質疑,往往能了解文章全貌,把握主要內容,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2)可探究文章結尾的關鍵語句,養(yǎng)成分析、錘煉語言的習慣,從而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文章結尾方式很多,都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而著意安排的。有的是點睛之筆,深入探究,有助于把握中心思想,受到感染和教育;有的含蓄深刻,令人深思,采用暗示的手法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文章的題旨與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認為在語文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給他們正確而靈活的思維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多角度地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在不斷發(fā)展的社會中深入思考,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