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的阿呆
介紹完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動物,讓我們來看看水里游的魚。長江三峽水生生物多種多樣,既有珍稀、名貴的魚類,如中華鱘、胭脂魚;又有美味的食用魚類,如“四大家魚”青草鰱鳙、營養(yǎng)豐富的鯰魚;還有“偽裝”為魚,實則是珍貴兩棲動物的娃娃魚等。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近距離觀賞三峽里的“魚”吧!
中華鱘:身披盔甲的“長江魚王”
中華鱘是中國獨有的古老魚類,曾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代,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生活在長江中的中華鱘體型碩大,壽命較長,最長命者可達40歲,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有“長江魚王”之稱。其體表有五行硬骨鱗,仿佛身披盔甲。這五行硬鱗不僅能幫助中華鱘支撐龐大的身軀,還能感知水流方向。作為底棲魚類,中華鱘主要以蝦蟹、小魚、水生昆蟲等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
白鱘:站在長江食物鏈頂端的魚類
白鱘是大型兇猛性魚類,以魚類為主食,能一口吞下七八斤重的草魚。其身體呈長梭形,吻部長而尖,像長劍,因此又名中國劍魚。白鱘眼睛小、視力差,但它的吻部和頭部布滿了呈梅花狀的皮膚感受器,能感知水壓、水流和水中微弱的低電壓變化。白鱘游過了白堊紀,在恐龍大滅絕中幸存;游入了《詩經(jīng)》,“有鳣有鮪,鰷鲿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敝械摹磅n”即白鱘,它們被用于祭祀,以求福祉綿延。然而,在2019年12月23日,白鱘被宣布滅絕,停止了游動。
鯰魚:生性兇猛的“胡子魚”
說起鯰魚,大家一定不陌生。但你知道嗎,拖著長長胡子的它,其實可兇了。鯰魚怕光,喜歡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縫、深坑等處。它們眼小、視力弱,晝伏夜出,憑嗅覺和觸須獵食。生性兇猛的鯰魚貪吃且進食較雜,水生昆蟲、小魚、小蝦、有機碎屑及一些鼠類等都吃。
胭脂魚:魚大十八變
生活在長江水體中下層的胭脂魚是觀賞魚中的貴族。幼魚游姿優(yōu)美文靜,色彩鮮明;成魚行動矯健,魚背鰭高而長,像船帆,因而有“前途似錦,一帆風順”的吉祥寓意。從仔魚到成熟個體,胭脂魚的體型、體色和體表花紋一直在變。仔魚階段身體呈灰白色;幼魚階段身體呈褐色,體側(cè)各有3條褐黑色橫條紋,鰭呈淡紅色并雜有黑斑點,像熱帶觀賞魚;成熟后,身體呈胭脂紅色,各鰭均為淡紅色,人稱“火燒鳊(biān)”。
大鯢(ní):超能忍饑挨餓的大吃貨
大鯢體型扁長,四肢很短,有尾巴,長得很像魚類,加之叫聲像嬰兒啼哭,因此又叫“娃娃魚”。不過大鯢并非魚類,而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其野外種群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它們多生活在三峽灘口的洞穴中,食性很廣,水生昆蟲、魚、蝦、蟹、蛙、蛇等都吃。不過,雖然它有一口又尖又密的牙齒,但因無法咀嚼,只能將食物囫圇吞下,讓食物在胃里慢慢消化。大鯢既能“暴飲暴食”,一頓飽餐的分量能達體重的1/5;又能“忍饑挨餓”,兩三年不吃東西也能照?;畹煤芎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