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朝,周志山
(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4)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銜接,是學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對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意義重大。但是,當前做好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銜接面臨著許多亟待化解的結構性矛盾,必須正確分析產生這些結構性矛盾的原因,探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銜接的有效路徑。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的要求。但是,這一要求真正落實到具體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之中并不容易。因為從目前的管理體制看,大中小學都有各自相對比較的管理體系,思政課教學分別由各自組織、管理和實施。而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在目標設定、內容安排、方法選擇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各自為陣、缺乏交流,存在管理體制脫節(jié)。
思政課教學的總體目標是:引導青少年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而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政課教學是在大中小學分段實施的,在各學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學體系和機制。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具體教學實踐中,各自通常只注重追求自己的階段性目標,而對如何達到國家統(tǒng)一的教育目標往往關注不夠,使得各學段思政課教學目標難以銜接。
大中小學思政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連貫性的特點。然而,各學段學生在學習目的、需求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學生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學習的興趣較濃,但學習目的并不明確;在小學高年級階段,隨著學生對學習認識的深入,開始重視成績;在初中階段,因應試教育影響,思政課也走向 “知識化”,學生越來越重視成績,課程育人功能被忽視;在高中階段,由于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往往都“以成績論英雄”了;在大學階段,學生需求嚴重分化,有的是“60分萬歲”,有的要追求成績優(yōu)秀,有的要考研對學習要求更高。面對各個階段如此迥異學習需求,構建一以貫之的系統(tǒng)思政課教學體系并不是件易事。
從中學到大學階段正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期待著自己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的不斷成長,對新事物、新知識、新技術等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思政課的教學現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學習熱情和興趣。因為不管是從教材看,還是從教學內容看,思政課教學似乎一直在“炒冷飯”。事實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教學內容等確實存在著重復交叉的現象,如大學思政課課程內容中的部分知識點與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內容的部分知識點的重復,尤其是與高中階段重復現象更為突出。同時有些內容還存在脫節(jié)和不一致的問題,如上學段某些重要內容在下一學段消失了,沒有在知識點上深化和拓展。另外,由于各階段教學方法的趨同性,導致學生逐漸產生厭倦感,從而喪失了對思政課學習的興趣。
高等教育主要由中央(教育部)和省(教育廳)兩級管理為主,基礎教育實行在國家宏觀指導下主要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由此產生了兩個不同的教育管理體系,沒有建立相應的教學管理協(xié)調機構和機制。因此,高校和中小學校在課程教學的組織管理、課程建設、教學計劃、師資隊伍、評價機制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各自獨立進行。
思政課盡管在大中小學分階段開設,但是必須認識到它是一門上下貫通、循序漸進的整體課程,它是由小學思政課、初中思政課、高中思政課和大學思政課構成的。從整體性、系統(tǒng)性看,大中小學思政課是一門一體化課程。但是,長期以來,不管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還是學校、廣大思政課教師,都缺乏這樣的思政課整體意識,往往把各學段的思政課程簡單當作一門普通課程,和其他各類課程一樣看待,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就萬事大吉了。
思政課是一門具有雙重性質和功能的課程,既承擔著知識教育的任務,又肩負著道德教化的重任。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往往都把它當作是一門教授知識的課程,只要教師把所有的知識點講完,學生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掌握,考出好成績,就被認為是好老師、好學生,卻忽視了其道德教化的一面。
大中小學校在思政課的課程建設、教材編寫、師資培養(yǎng)以及教學組織等方面,一直以來都在相關主管部門領導下分別開展,沒有很好地進行頂層設計,相互之間缺乏統(tǒng)籌安排。如在教材的編寫方面,都是由各個學段的教師、專家組成編寫組編撰的,缺乏從整體上對思政課教材編寫進行頂層設計。如高校的思政課教材編寫主要由教育部組織全國高校思政課教育專家、學者編寫,在編寫過程中很少吸納中學思政課教學專家參與其中,吸收他們的合理化建議,以避免思政課教材在內容上的簡單重復、交叉。在課程建設、教學組織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也鮮有關注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問題的,對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安排等情況并不清楚,缺乏應有的研究和認識。
一方面高校要完善相應組織指導機構,賦予其統(tǒng)籌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工作職能。另一方面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強化大中小學思政課銜接的頂層設計,制定思政課程銜接的指導綱要和實施細則,將大中小學思政課在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等銜接起來,達到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銜接方案。同時,要在學校統(tǒng)一領導下,成立專家小組,聚集校內外力量,開展集體攻關。如設立相關研究課題,開展專題研究,攻克銜接難題。積極探尋大中小學校思政課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在服務于國家思政課總體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科學劃分和落實思政課在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層次性、階段性目標,使思政課教學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逐次遞進、螺旋上升,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各門課程教學銜接方案。
大中小學都要重視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尤其要重視養(yǎng)成思政課教師教學銜接意識,將銜接意識和方法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教師培訓計劃,提高教師對銜接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教學銜接意識。同時,還要積極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網絡交流溝通機制和平臺,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學習交流,有條件的學??梢晕丈舷掠螌W校的思政課教師參與集體備課,協(xié)作攻關銜接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發(fā)揮他們對大中小學思政課銜接的指導引領、培訓研討、對話溝通、督查評估和經驗推廣等功能,助力思政課教師教學業(yè)務能力和教研水平的提升。
1.改革課程體系。要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生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在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基礎上,結合大中小學各學段特點改革創(chuàng)新課程體系,構建必修課加選修課的課程體系。
2.完善教材體系。教材是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載體和依托,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建設,不僅要注重提升思政課教材的政治性、時代性、科學性和可讀性,而且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要吸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專家,組成綜合性的編寫專家小組,正確處理各學段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必須重視教材的相互銜接,敢于打破“壁壘”,力避教材之間的割裂或簡單重復等現象,使它們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無縫對接,形成上下貫通、結構嚴謹、內容銜接的教材體系[3]。
3.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是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要積極組織教師研究如何使思政課課程體系、教材體系轉化為科學的教學體系的路徑和方法,使之真正達到大中小學思政課上下銜接和相互貫通。同時,要根據大中小學實際和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形成科學合理的、適合各學段實際的思政課教學體系。
4.尊重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受教育者知識水平的提高,更在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的提升。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者的職責,無論家長或教師,就是務必使兒童和青年生動活潑地獲得最大可能數量的觀念,使其成為主動的觀念和指導行為的動力[4]”。針對大中小學校各個學段學生的學習目的、需求的差異性,要遵循既重知識考查又重素質考核的原則,打破傳統(tǒng)以“考試”為核心的評價方式,構建動態(tài)性、連續(xù)性、發(fā)展性的思政課評價機制。大中小學校應根據各個學段的不同特點和要求,有所側重、有所區(qū)別。大學階段的考核評價要突出三維目標的綜合評價,中小學階段考核評價要在知識和技能的評價基礎上,側重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評價,各個學段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價方面要堅決破除“唯分數”“唯成績”的傳統(tǒng)觀念,完善適合自己學段的、有別于其他課程的教學評價機制。如大學階段要把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注重對其平時學習、日常表現和能力素質的考核。將學生日常的思想表現納入考核之中,可在促進學生學業(yè)和素質提升的同時,檢測學生個體素質和學習成效的動態(tài)發(fā)展情況。同時,要不斷完善評價標準,使它更加簡單明了,具有可操作性。
鄧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盵5]實現大中小學校思政課的有效銜接,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是關鍵。大中小學校要根據所處學段的特點和自身實際,根據中央提出的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一體化建設的要求,積極探索建立本校思政課教學銜接的組織管理制度、思政課過程和效果的評價評優(yōu)制度、思政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下派下一級學校掛職(兼職)制度、大中小思政課教師的常態(tài)化研學交流制度、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制度以及經費保障制度,明確相關部門及其人員的職責要求和任務落實,形成推動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良好氛圍,落細抓實大中小學校思政課教學的銜接。此外,還要積極構建學校與家庭、社會縱向銜接、橫向協(xié)同的育人機制,實現思政課教學學校、家庭、社會資源的多方聯(lián)動。各學段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按照總書記說的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而且還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廣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如校園文化活動、志愿者活動、理論宣傳活動、普法宣傳活動、社會公益活動、職業(yè)體驗活動和各種勞動實踐活動等,使大中小學各學段的思政課教學對接社會大課堂,助力學生德智體美能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