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華
(黃山學院 旅游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20世紀30年代,徽州積極進行交通建設,隨著杭徽(杭州至徽州)、省屯(安慶至屯溪)、蕪屯(蕪湖至屯溪)等公路的相繼建成,便利了徽州與外界的聯(lián)系和往來,大都市來黃山旅游的人日益增加?;罩荨皬那敖煌ú槐?,往返費時,自公路開通以后,到黃山去,也非常容易了”[1]。尤其是“自杭徽道通,游者稱便”[2]。黃山天賦異稟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有人認為黃山的風景“在世界上,雖不能說是首屈一指,但也足以傲視一切。這只要游過黃山的人,莫不是贊美不絕,嘆為觀止的”[3]。有人盛贊它“非文字所能形容,非畫筆所能表現(xiàn),也非攝影所能傳真的。黃山乃大自然之杰作”[4]。還有人總結(jié)道:“黃山何所奇?為道有三絕:云海與石松。”[5]再加上“溫度四時不變”的溫泉,共同構(gòu)成了黃山“四絕”。本文在廣泛收集報刊資料的基礎上,以游記中的黃山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為考察中心,重現(xiàn)近代游客眼中的黃山形象和旅游體驗,以期豐富和擴大黃山的研究內(nèi)容和范圍。
“黃山之松,蒼勁扁平,如掌朝天,其味在奇。旋坐危石之上,手撫蒼松,下臨絕壑,靜聆高山流水之音,又是一番境界?!盵6]黃山松因“奇”著稱,“奇”在其形態(tài)、生長環(huán)境以及賦予的豐富含義。
黃山“遍山松樹,恣態(tài)各殊,或團團如蓋,或矯矯如龍,或破石矗立,或伏地似虎,或倚巖,或傍澗,莫不異乎他山所見者,嘆觀止焉”[7]。不僅如此,有的“張如車蓋,聳如危峰,偃如臥龍,橫如蒼虬,俯仰之間,各致其神”[8]。對于黃山松的形態(tài),有游記總結(jié)道:“它們的形狀,種種不一?;虺C如龍盤,或如虬昂,如鶴立,如人偃,如雨蓋,如扶欄,有高數(shù)尺而蔽地畝許的,有枝干上下坳折而頂平如掌的,真所謂龍攫鸞翔,不足以喻其萬一?!盵4]可以說是千姿百態(tài),傳神寫意,讓人嘆為觀止。
1935年《江蘇教育》刊載的《黃山歌》將黃山松奇特的外形與擬人化的神態(tài)結(jié)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幅逼真的立體畫面:
黃山之奇奇在松,我今將松試形容:或如一臂突當胸,或如萬箭齊張弓,或如麒麟躡芳蹤,或如鳳凰棲修桐;團而伏者如肥熊,飄而逸者如孤鴻,傴而僂者如蓑翁,躍而奔者如頑童;如花開滿玉芙蓉,如人混入綺羅叢,如疊瓊樓十二重,如鋪瑤箋萬千通;一株一態(tài)無或同,一枝一相有所宗,一柯一節(jié)稱極工,一針一葉都折衷[9]。
黃山松形神俱備,動靜結(jié)合,沒有一株相同,沒有一葉相似,千變?nèi)f化,以致讓人感嘆其是上天的杰作:“定是天帝情所鐘!定是山靈力所充!定是圯橋老人黃石公!定是齊天大圣孫悟空!不然何以千變?nèi)f化皆無窮?不然何以千山萬嶺皆相逢?不然何以千人萬客皆推崇?不然何以千花萬卉皆樂從?”[9]
奇特的形態(tài)也被賦予到黃山松的名稱中。黃山松“品類繁多,形態(tài)至多,有五龍長蛇迎客送客蒲團等名目”[10]。名目的由來多取自“象形”或“會意”,既直觀又形象:
黃山最著為奇松,枝干不與他山同,成排成片分高下,仿佛編扎經(jīng)人工,各錫嘉名各取義,不外象形與會意,自拜秦封作大夫,迎客送客何多事(迎客松送客松),美人腰瘦舞婆娑(美人松),隱士深藏在澗阿(隱士松),愿作鴛鴦仙不羨(鴛鴦松),有鶴高翔云漢摩(翔鶴松),蒼龍黑虎作威勢,鳳凰麒麟紀祥瑞,若仰若俯父子稱,并肩婀娜乃姊妹(蒼龍黑虎鳳凰麒麟父子姊妹皆松名),天都第一尤蔥蘢(天都第一松),置身獨在最高峰,蒲團俯視不容坐,佛地莊嚴氣□隆(蒲團松莊嚴松),不知幾許蒼髯叟,偶舉名稱見聞陋,歲寒堅守后凋心,四時長見青蔥茂[11]。
對于上述奇松,署名為“馬國亮”的作者在游記中感嘆:從前在漢畫或日本畫所見的松景,我總懷疑是那些畫家們故意把它們美化,“到了黃山,我才恍然于天地造物,竟真有此奇美。……這里的一山一石,一松一草,簡直和在圖畫中所見的無異”[4]。
黃山松不僅外形奇特,其生長環(huán)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也讓人驚嘆。黃山松“是值得在這里大書特書的,松皆生石崖縫,不著寸土,入山愈深,則松愈古,而形狀也更奇。生五六年,才僅三四寸長,所以山上所見高約七八尺以上之松,多為千年以上之物”[4]?!饵S山紀游》一文也對黃山松上述的特點進行描寫,黃山“奇松怪石,不可名狀,皆生于石罅,其干上下盤曲,枝葉則橫斜側(cè)出,除盤山以外,他山之松石,莫能比擬也”[12]。事實上,黃山松危崖之上破石而生,或生長于石縫,或植根于巖穴與峭壁,沒有沃土滋養(yǎng),歷經(jīng)磨難而終成多姿之身影,有人贊美道:“拳曲黃山松,志越郁奇古。何以形容之,蒼官兼短簿。讬根石不讓,殊遇獲寸土。掙扎成名松,淘汰已難數(shù)?!盵13]關于黃山松生長環(huán)境對其外形的影響,有人做過調(diào)查和推斷,認為半邊枝葉生長茂盛,半邊則無的情況,實屬特殊環(huán)境造成的結(jié)果:“其中有所謂半邊松者,一面寸支不長,一面垂支累累,蓋一面受石壁之礙,陽光不見,遂不得已而集支他方?!盵14]
生長在險峻之處,黃山松與峰巒云海為伴,令人叫絕。《黃山松》一文感嘆無法用言語來描繪:“黃山之勝在懸崖峭壁。處處見其險峻。尤妙在有松之助襯。松之量固不可數(shù)計,松之形亦不能言喻?;騽t讬根巖穴,如苦修之高僧;或則撐骨崖壁,如飛升之劍客;亦有貫穿石隙,類神龍之出洞;或偃蹇山隈,若高士之養(yǎng)靜。其他如巨蟒,如猛虎,如法幢,如寶塔,如蒲團,形形色色,不可仿佛,而文字之描繪,至是誠不能不嘆其窮焉!”[15]加之漫長歲月的沉淀和升華,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削壁奇松,古拙入畫,皆千百年前物也。挺生石罅,傍崖直上,枝柯橫出,盤曲夭矯,別具姿態(tài),皆有生以來,未經(jīng)見者。”[16]
黃山松的形、神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如有廣迎天下賓朋的迎客松和送客松;有纏綿偎依、永不分離的連理松;有神似送子麒麟之狀的麒麟松等。游記中對迎客松、送客松的寓意描寫最為典型。
有文章描述道:迎客松與送客松在文殊院邊,一左一右,巨干挺立,“有嬌首天外之勢,姿態(tài)皆甚高古。此二松為最著名,見諸前人之題詠者甚多。”[15]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加之此二松“不凡身形”和“姿態(tài)高古”,引發(fā)眾人的關注并為之揮毫潑墨或賦詩作畫。《黃山三度登臨》一文生動地為讀者呈現(xiàn)迎客松、送客松一迎一送的傳神畫面:上至文殊院,“有松夭矯路口,似迎門揖客,曰迎客松;與院西送客松,遙遙相對。”并有詩歌一首盛贊其殷勤好客:“偃仰枝柯兩兩開,一迎一送是天栽。到門輸爾殷勤意,怪底幽人日往來。”[17]
《黃山紀游》一文對迎客松及周邊環(huán)境給人帶來的感受進行了重點刻畫?!拔氖庠号杂泄潘?,曰迎客松,高可數(shù)丈”,其外形“作磬折迎客狀,姿致絕美”;寺僧好客,“瀹茗相餉”;茶“味之清芬可喜”,令人愉悅與舒展;遠處的云卷云舒;這些要素共同構(gòu)成天高云淡、超然物外的“禪”意境界,與自然天地融為一體。為此,有詩歌再現(xiàn)了這一場面:“古松迎佳客,到處好為家,老衲殷勤獻,一盞云霧茶。”[18]
“黃山之松天下奇,為幢為蓋為龍蛇,黃山之石天下奇,如猿如馬如妖姬?!盵10]奇松引起游客的極大興趣,怪石更是讓人記憶尤深。《黃山攬勝記》中以奇松和怪石的對比描繪,簡明扼要地再現(xiàn)了其獨特形象:黃山“奇松多媚,怪石生姿,愈險而愈出于奇妙怪誕”[19]。為此,游記提醒人們關注怪石,如《黃山歸來》一文寫道:登上清涼臺“在頂上俯望,奇峰怪石,羅列眼前,亦為黃山最精彩之一段,應注意者為巖石”[20]。
黃山怪石的多樣形象在游記中被廣泛記述。一位署名為“熊夢飛”的作者撰文說:黃山“山石多奇形怪狀,俗有五上老天都,童子拜觀音,松鼠跳天都,美女梳頭,姊妹放羊等名,望之儼然”[10]。署名為“洪素野”的作者認為,獅子林“沿途及附近風景,更書不勝書,可以說是黃山最精彩的一段,略舉其名:則有羅漢對觀音,五老上天都,觀音巖,姊妹放羊,天門坎等勝”[20]?!饵S山小駐記》也有類似的記載:從天門坎到小心坡再至渡仙橋,有姊妹放羊、五老朝天都、童子拜觀音等怪石羅列,“皆肖其名”[21]。
關于怪石名稱的由來,有人撰文進行了介紹,認為其名稱主要是根據(jù)石塊外形、色澤、品格寓意或故事事跡來命名,并贊嘆了怪石給人的視覺效果:
黃山之奇奇在石,我今將石試分析:或圖其形象其跡,或摹其色利其澤,或仰其品崇其格,或喻其事依其則。鼠跳天都半峰隔,魚戲蓮舟千尺隙,太公垂釣一竿缺,姊妹放羊并肩列;或金雞兩翅拍,或如玉兔望明月,或如關公擋曹賊,或如進寶波斯國;夢筆生花尤奇絕,觀音打坐勝雕刻,仙人對弈神妥帖,猴子過山形窘迫;轉(zhuǎn)眼不覺滄??停厥诇喴缮裣烧?,晚霞一抹顏盡赤,明星萬顆身猶黑,君不見門垂五柳陶彭澤,又不見夢游天姥李太白,如此奇巖怪石一見真幽默,足使詩人隱士千古無顏色![9]
除此之外,1936年刊發(fā)的《黃山紀游草》一文亦是用詩歌形式告知讀者各種怪石的名稱由來,內(nèi)容描述具體且詳細:
我愛黃山石,成形不一式,大士立危崖,孩兒遙拜佛(童子拜觀音石神形畢肖),羅漢分排十八尊,翁仲天生非人力,或稱松鼠望天都,或似猿猴獻果碩(松鼠猿猴皆神似),成雙巧置僧家鞋,獨一長留名士筆,橫石作眠琴,泉鳴音自翕,有鼓何人桴,空山長寂寞,兔耳形如真,虎頭涎欲滴(時有泉自口出),屈曲恍龍蟠,隱約留痕跡,安得遷喬鶯,奮飛從谷出(龍蟠鶯谷皆石名),小睡西海峰,床榻由天設(西海有石床峰),此間招隱偶開門(開門石),醉鄉(xiāng)覓得飲仙液(醉石),山靈試為數(shù)家珍,漏萬莫教嘰掛一,形形色色亦何多,嶙峋千古支山骨[11]。
游記中不僅解釋了眾多怪石名稱的由來,還對其進行擬人化的描寫和刻畫,活靈活現(xiàn)。沈新三的《黃山紀游》一文把黃山怪石和人物形象、動作聯(lián)系在一起,描寫的惟妙惟肖:“忽見天都附近,青鸞峰巔,有石似伏雌,名曰:‘金雞叫門簾’。迨抵天門坎時,試一返顧,竟易為‘五老上天都’矣。一老扶杖,傴僂前趨,四老隨之,衣褶宛然。同一石焉,而移步換形,神妙非凡,可謂奇矣!”[16]耕耘峰“巔添一石,頗肖鼠形,作勢似躍登天都,名曰:‘松鼠跳天都’”[16]。怪石也是游客朱偰筆下記錄的對象,各種自然形態(tài)下的石頭組合,在其視野里有的恬靜溫和,妙趣橫生,如在蓮蕊峰下“有小石岐立,如二女子并肩而坐,前復有一石,宛然羊形,俗曰‘姊妹放羊’,惟妙惟肖”。有的如謙謙君子,“道右有大士石,臨風玉立,衣褶宛然”。有的宛似宗教中的場景,“道左有矮石,蹲踞而拜,俗曰羅漢拜觀音”。有的則是壁立千仞,“石筍林立,劍戟縱橫,排空指日,將及峰腰”[17]。
除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怪石被關注外,“鸚哥石”“飛魚石”等也進入了游記的描寫范圍:走完了一線天,當前而立的是鸚哥石,“狀如昂首欲鳴之鸚哥,神態(tài)栩然,輪廓準確”。其旁又有飛魚石,“鼓鬣欲躍,似欲沖天而去。近代雕刻無此魄力,使羅丹到此,也當為之折服。造物者的鬼斧神工,真非人力所能比擬?!盵4]由此可見,怪石既是藝術品,又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
與其他名山之石進行比較,游記再次驗證了黃山怪石的“過人之處”。黃山獅子林曾有一幅對聯(lián):人間有石皆奴仆,天下無山可弟兄。言語間“自然夸大是未免太夸大,但是除了他的奇石,終不免帶點南方秀麗,不及華山石又具北方蠻狠,微微有小缺點外,那副對,也可以相當?shù)膾煲粧?,比拳打南北二京,腳踢黃河兩岸,賣膏藥人的口氣,要實在點”[22]。如果說這幅對聯(lián)對黃山怪石的描寫是“宏觀”概括,那么《黃山歌》一文里的描寫則是“微觀”比較。該文直接將黃山怪石與華山、泰山、衡山等石進行了比較,首先肯定了華山等石的優(yōu)點和特色,最后還是認為黃山之石給人“太奇特”印象,以致無法用言語表達。“華山之石如展絢麗之畫冊,泰山之石如疊琳瑯之書籍,衡山之石如列森嚴之戈戟,廬山之石如曳錦繡之履鳥,惟有黃山之石精靈古怪太奇特,欲言難盡欲畫不成欲歌又還歇,欲對之飲酒賦詩彈琴吹簫皆不得!”[9]
作為“四絕”之一的云海亦是游客體驗的重點?!包S山自古云成海”。很長一段時間黃山被世人稱為黃海。關于“黃海”的由來,《黃山歸來》一文解釋道:“昔人稱黃山每曰‘黃海’,蓋其最奇絕者即云鋪海,故黃山有三海:曰前海(又名天海)、后海與西海,實即四山環(huán)繞之三大深谷耳。此三海中,在黃昏黎明或晴天夜間,時有白云彌漫天際,漸堆漸增,頃刻間浩渺若煙海,諸峰蓋沒,僅余碧海青天,堪稱奇觀?!视吸S山者第一不可忽略‘云?!?。”[20]該文詮釋了黃海的含義,指出了“三海”的范圍,描繪了云海形成的緣由和條件,贊嘆了云海的美麗奇觀。
描寫“三?!钡亩温涑33霈F(xiàn)在游記中,“大飽眼?!薄皻g喜欲狂”等語句點綴其間。有文章對“三?!敝坏奈骱>坝^進行了再現(xiàn),云海、山谷與群峰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畫卷,令觀者驚嘆不已。“既抵西??冢匆姵鲠栋自?,起自壑底。初若炊煙縷縷,繼則蓬勃舒卷,彌漫四合,填塞滿谷,千百峰巒,微露其尖,宛似海中島嶼,出沒在銀濤雪浪間焉:見所未見,歡喜欲狂!一若老天安排妥帖,故弄玄虛。使無昨日失望,安有今番快慰!即此片刻暢觀,足償竟日沉悶而有余。于是精神陡長,足力彌健?!盵23]因受山體環(huán)境影響,云海由最初的一處慢慢擴散到整個山谷,山峰被云霧淹沒露出峰頂,腳下宛如置身大海中,如此景象令游客駐足不前,回味良久,登山帶來的疲倦與勞累瞬間被興奮取代。不僅如此,從西海到天海,路途上各種景觀星羅棋布,相映成趣,引人入勝。“自西海門,循故道,經(jīng)平天矼,至光明頂,又觀云光一片,逗留峰腰:如堆晴雪,如擁飛絮,大飽眼福矣。再趨天海,彌望遼闊。不料黃山萬千峰巒中,著此一塊平衍山崗,真可謂包羅萬象者矣!”[23]
欣賞云海,文殊院是首選之地。一游客日記記載道:第四日,再上山至文殊院?!白宰显柒种链?,山道十八華里,今重加測量,尚不到八英里也。此處不可不住,因黃山最著名的云鋪海,以天未明前在此看得最真切,獅子林雖亦可看云海,然遠不及此也,沿途及附近風景,更書不勝書,可以說是黃山最精彩的一段?!盵20]《黃山三日游記》中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文殊院位于玉屏峰下,拔海六千余尺,為觀云海最佳之處,天都峰聳左,蓮花峰峙右,萬山千壑,無不朝宗[7]。不難想象群峰聳立,云海籠罩,群峰點點,構(gòu)成一幅絕美的“人間仙境圖”。登上文殊臺,“但見前海白云平鋪,風起作波動;有時微露峰頂,如海上島嶼;而云際橫嶺,疑是孤舟破浪行?意中云海,于目中遇之,觀止矣!”[24]有時“在文殊臺前賞云海奇景,頃刻間,彌漫無際,堆銀湧雪,詭變難狀”[25]。有時則“云鋪萬頃,群峰露頂,如島之在海中,松身則一鱗半爪,低漾于云影霧氣之中,令人元元默默,萬慮悉空,吐棄凡近,自然高遠,嘆觀止矣!”[26]
馬國亮在《黃山紀游》中生動地再現(xiàn)了文殊院前的云海奇觀:
當我們走出院外的時候,我們真給這偉大的景色所呆住了。望著前面的天都峰、耕耘峰、青鸞峰,以及許許多多的奇峰交錯中,白云洶涌,疾馳而來,自遠而近,若海波之逐流,頃刻之間,圍滿了遠近的山腰,其上平如水平線,僅露出了各個的山峰。其下則一望無涯,波濤起伏,其情景直與大海無異,真稀有之奇觀。黃山又名黃海,大概就是這原故罷[4]。
事實上,云海景觀并非每日都有,“游客想看到它,那卻是要碰運氣的,有人曾等候多天而不能一見?!盵27]一游客記錄了在文殊院等待云海出現(xiàn),從第一日的“毫無所得”到次日“彌漫聯(lián)成一片”的激動心情,再到后來“合十贊歎”的心理流變歷程:
第一日已在暮天,又值雨夜,星月俱滅,毫無所得。次晨四時即起,披棉綿衣至院右之“立雪臺”,時在仲夏,尚感薄寒,臺上有石磴石幾,北面可觀后海,玉屏近在眼前,白鵝石筍諸峰羅列天邊。東面正對天都,西倚蓮花。南面萬千峰頭,都在腳下,云海即在渺茫天際,自南而來,如濃絮又如層濤,自遠而近,頃刻間已彌漫聯(lián)成一片極目萬里,人在云端天上矣。這時朝陽已漸自東方山后上升,光芒含斂,逼視亦不覺目眩,惟大如銅盤,使人不信它就是日常見面的日輪,片刻后,云片逐段飛散,峰翠仍露其面目,造化神奇,惟有合十贊嘆[20]。
這段有關云海的描述形象生動,寫意傳神,記錄了云海從無到有、自遠而近、從升起到逐漸飛散的場景,讓人感嘆大自然的奇妙。
不同天氣環(huán)境下,云海給予游客的印象亦不同。每當“雨不止,霧頗大。天為之蔽,山為之浮。……是時云霧忽聚忽散,忽降忽升;群山亦隨之忽隱忽現(xiàn),忽浮忽沈。云降則山如小島;云升則峰入天外。有時峰留數(shù)點,如浮萍之漂流水上,有時山為云谷,四周頓成空曠,不見山影。誠自然變幻之奇瑰,宇宙之大觀也”[6]。雨止轉(zhuǎn)晴,“云海未全至時,千巒萬壑,歷歷在目,又是另一景色。博大雄奇,秀麗無比,難怪人說黃山的景色一日數(shù)變?!辈⒏锌坝∠笈僧嫾夷{Monet曾經(jīng)對著一潭水寫了十多張畫,倘若他到了此地,一日之內(nèi),對同一的景色,不知要寫幾十張了”[4]。有游記對雨后天晴時的云海描寫較為詳細:可喜的這時天氣已豁然開朗,山色清明,白云從山下涌起,彌漫無際。隨后,“漸漸的這白云愈涌愈厚,平鋪在半山中真好像連天的大海;有時層云起伏,就像是后浪推著前浪;有時云波移動,就像是海潮洶涌;幾座高峰透露在云頭上,就像海中的島嶼;松風瀑聲交響著,就像海濤的鳴奏,我們幾疑置身于大海中了。雖然我們平時也??匆娋_麗的白云,可是那總是起在天上,如今白云卻起于我們的足前,并且夾在蔚藍的天空和青綠的山峰間,織成這樣一幅云海的妙畫,那就不能不使我們心里又驚又喜;這把我們一日的辛勞都償付了”[27]。而當天氣連續(xù)多日晴朗時,云海則呈現(xiàn)另外一番景象:“白云平鋪,如海中浪紋,彌望無際,日光射之,皆作銀色,群峰沒其中,僅露其尖。”[12]
上述“三絕”給人帶來的主要是視覺上的感受,溫泉洗浴則是身心上的放松。“黃山佳景當以此為最美,泉廣不逾丈,長約一丈有半,熱水從地中沸起滾成泡形,更有冷水一道,大與杯等,從若壁中沖出,恰使冷熱兩水調(diào)勻。水深三四尺不等,浴者便之,池雖不廣八九人尚稱寬裕。泉水溫度四時不變,更宜游人。惟含有硫質(zhì),尤宜于療養(yǎng)疥癬。”[28]由此可見,黃山溫泉的形成由來已久,水溫冷熱適宜,既可洗浴,又能療養(yǎng),一年四季均能使用。自20世紀30年代中期起,黃山建設委員會著手開發(fā)和建設黃山,溫泉的規(guī)模和設施較前期有了較大的改善和提升,便利了游客的使用。1936年出版的《旅行雜志》刊文對黃山溫泉做了進一步的說明?!皽幻p砂泉,為黃山惟一之溫泉,浴室分上下二層,有梯通之,下層即浴池,作長方矩形,池底石縫中涌出溫泉,時有氣泡,噴出水面,溫度為四十二度半;池上橫匾額‘蒸云’二字,旁題‘熱不因人’四字,語甚中的?!盵26]為方便使用,溫泉設立男女浴室和瓷盆,“已另鑿一池,以作女子浴所。黃山建委會更在池上筑一樓座,裝置瓷盆,有潔癖者可浴于此。”[20]
溫泉洗浴是游客進入黃山的最初體驗,也是不可忽略的環(huán)節(jié)。有游記記述道:到湯口后,即雇肩輿上山,朝山自此始,行七里便抵“茅蓬”,此為南路入山之第一站,“游客到此,總須停留一日,否則國內(nèi)聞名的黃山湯池和全山二大瀑布之一的‘人字瀑’,都無法領略矣?!盵20]溫泉可以潔凈身體,消減旅途勞頓帶來的疲勞,有關這方面經(jīng)歷的描寫在游記中俯拾皆是?!坝握哂蓽谶M山,止于中國旅行社,休息片時,可至湯池一浴?!盵29]五時抵湯池,有溫泉可浴,“縱身一浴,疲勞與塵汗盡去,精神為之一爽。”[6]洗浴十余分鐘,“通體汗下,血液流暢,竟日車行顛頓之勞,于以得蘇。真?zhèn)€洗去俗塵萬斛也?!盵16]“一浴之后,通體舒暢?!盵29]“浴罷精神爽快,疲勞頓減。”[30]舟車勞頓后,溫泉洗浴有助于安神和睡眠。有游客回憶:經(jīng)過足足八小時的顛簸都很疲倦,晚餐后浴于黃山的溫泉?!霸『笊硇臅晨?,躺在帆布床上。聽著山間泉聲潺潺清心悅耳不知不覺泉聲很快地帶我們到了甜蜜的睡鄉(xiāng)?!盵31]大家“一浴既罷,心神俱爽,乃返旅舍,鼾然入睡”[21]。為此,洗浴期間,眾人久久不愿離去?!敖庖氯氤?,共作拍浮之戲,越炊時許始起。忽有妙香拂拂,自水底出,如奇南香,為之戀戀不忍去,恨不能長住水中央也?!盵18]有游記關于此種情形的描寫極為生動:最先引起我們興趣的,是紫云庵下的湯池,兩天沒有舒服地洗澡,到此都紛紛脫衣跳下去,“大家都洗了又洗,浸了又浸,舍不得起來。”[4]甚至在游覽完黃山后還不忘“再赴湯池就浴,以清三日來之積垢。一浴而后,竟體舒泰”[23]。
關于溫泉洗浴過程,游客閻重樓在《春游到黃山》中詳細地記述溫泉洗浴感受:
想沐去一日的征塵,聽說黃山自然的“湯泉”就在旅社的鄰近,我便找到那里,由侍役點著煤油燈,把我引到一個地下室里,從石級上走下去,那湯泉是筑在一個半圓形的石穴內(nèi),我起先看見這泉水沒有蒸氣,以為是冷的,等到我走下水里,這泉水卻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熱——這熱度比較我平時洗浴的水更高得多,泉水的底是沙的,水里周圍有許多石櫈,以供坐浴,這泉池寬約五尺,長約一丈,雖然并不大,但是我卻在里面游泳起來,直到周圍石壁碰傷了我的足肢我還不肯休止,從這個天然的泉池中浴罷身上的塵垢,頓時身心舒暢了許多。溫泉本來是無足為奇的,但是這溫泉生長在山上的路口,對于過往的游客實在是一種可感謝的天賦[27]。
具體來看,這“一種可感謝的天賦”得益于適宜的水溫和清澈潔凈的水質(zhì)。溫泉“池內(nèi)熱氣蒸騰,水清見底。底積沙石,履之彌軟。浸及胸腹,熱度適體,蓋另有冷泉一縷,從旁注入,以節(jié)調(diào)溫度者也。且來有源,去有處:一日浴千人,與一日浴一人,同斯澄清,天造地設,抑亦奇矣!”[16]又如,《黃山紀游(上)》也對此作了強調(diào):溫泉“池水清溫,泉上壁間有冷泉一縷,涓涓而下,以適其溫度,冷熱水管,妙在天成。湯池下有來源,也有去處,所以每天雖浴千人,池水一樣地澄清,無半點污垢”[4]。當然,優(yōu)質(zhì)的水質(zhì)資源得益于游客的共同維護,造就了良好的洗浴環(huán)境?!叭赵∏耍涣魵灩?,惟入浴者,禁用肥皂,以免泉水渾濁,吾儕一浴之后,身體甚覺舒適?!盵7]熱泉與冷泉的完美搭配,不禁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鐘愛”,有觀點認為黃山僅此一點其他名勝便無法比擬。溫泉“水自泉眼中出,以手探之,熱如蒸沈,池后有冷泉一,以一竹管通入溫泉,藉調(diào)涼燠,黃山鐘毓奇特,即此一端,已足壓倒其他名勝,造物之偏厚,可謂極矣!”[32]同時還和南京、西安等地的溫泉進行比較。署名為莊澤宣的作者撰文《黃山游記》說道:“余在國內(nèi)曾就浴之湯泉,計有北平湯山,南京湯山,陜西臨潼華清池,重慶南溫泉北溫泉,等;設備以華清池與南京湯山為最佳,皆有盆浴,取費亦大。溫度則以華清與黃山為舒適?!盵33]
良好的洗浴環(huán)境帶來了非凡的體驗感。“往湯池沐浴,泉水一泓,冷暖宜人,澄清見底,俗塵萬斛,一旦洗去,飄飄仙矣?!盵34]甚至,還引發(fā)游者的多重聯(lián)想?!扒迦獪匦?,如入慈懷。大自然有人類母親之稱,比擬極當。”[6]
黃山獨特的自然景觀令人驚嘆不已,游記等文學作品對此記述的較為詳細,其中對黃山“四絕”進行了重點描寫。這些描寫深深地影響著閱讀者,又激發(fā)了閱讀者對于游覽黃山的向往之情?!坝枘近S山之勝久矣,最近讀禹貢半月刊第三卷第十期李君書華所為黃山游記,以‘國外之瑞士山國內(nèi)之泰華衡廬天目勞山一一與黃山校,謂皆出其下’益向往之?!盵26]不可否認,游記中的黃山形象記述有時難免讓人產(chǎn)生疑惑,黃山真的是“千百種刺激,千百種危險,千百種美麗”[4]?黃山真的是“偉麗奇秀,有非人力所能表達者”[20]?對此疑問,《黃山記略》一文的記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當我未游黃山之前,偶讀前人黃山游記,心中輒起種種感想:黃山豈真美麗而險峻乎?既謂天險雄昂,則游客騷人游此有何意趣?”[28]此種疑惑終在美景的“誘使”下前往黃山,體驗黃山后所有的疑惑頓時消解。“既游之后,而種種疑難,倏焉冰消。今我將旅行黃山印象重演一番,雪泥鴻爪以示不忘?!盵28]該文作者經(jīng)歷了由最初的“疑難”到后來的“冰消”心路歷程,最后又以旅行日記形式介紹給讀者,為讀者游覽提供了參考??梢哉f,黃山“四絕”等景觀為游記等文學作品提供了寫作素材,反過來,文學作品中有關黃山“四絕”形象的精彩描寫又吸引了更多的黃山游覽者。
不難看出,游記中的“四絕”形象描寫是對黃山的記錄和傳播,這既豐富了黃山的歷史文化,又為挖掘徽州文化提供了借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