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琳
(和田師范??茖W校,新疆 和田 848000)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兒童舞蹈、樂器演奏、兒歌演唱三個方面,也是我國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主要藝術課程。兒童舞蹈、樂器演奏、兒歌演唱可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在培養(yǎng)兒童的聽覺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兒童記憶力的發(fā)展,通過藝術抽象練習,為兒童提供無限想象的空間,從而促進兒童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保?]這是漢代傅毅對于舞蹈最好的描述。舞蹈被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其基本要素是動作的姿態(tài)、舞者的表情以及音樂節(jié)奏的合為一體。兒童舞蹈符合兒童的生理和身體發(fā)展的需求,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學前教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yè)基本上會安排二至四學期的兒童舞蹈課,為幼兒園培養(yǎng)舞蹈師資儲備力量。
據(jù)科學研究表明,0到3歲是人生性格、品質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園開展兒童舞蹈課程,不但能使兒童擁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還可以使兒童通過舞蹈的肢體動作去傳達情感,形成活潑、開朗、熱情、大方、積極、善于人際交往的性格。舞蹈中的節(jié)奏美與旋律美可以喚起兒童豐富的情感與想象力,有助于兒童在學前階段語言的表達。例如兒童舞蹈《學貓叫》?!秾W貓叫》的音樂比較活潑、歡快,而且每一個舞蹈動作都是對貓的模仿,這樣的舞蹈動作能夠讓兒童進一步加深對貓這種動物的認識。在跳舞的過程中,兒童可以釋放自己的天性,盡情的表達自己心中貓的形象。
舞蹈的練習過程是一個很耗體能的過程,但對人體骨骼發(fā)育有良好促進作用,舞蹈中的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等技能,需要兒童通過不斷重復訓練才能達到標準。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更多的是要學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想學好舞蹈,除了不怕辛苦、努力堅持,達到兒童舞蹈的標準要求,別無其他更好的方法。兒童舞蹈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磨練意志的過程。兒童通過舞蹈的訓練,從小就能夠切身體會到堅持的意義,發(fā)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不畏艱難的高尚美德,使兒童長大后能夠更加積極、樂觀地看待人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有很多舞蹈是根據(jù)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改編而成的,這些故事元素對兒童起到了很好的教育身心的作用,讓兒童在舞蹈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學習了知識。比如兒童舞蹈《我不上你的當》中,將舞蹈動作與故事完美結合后,兒童更容易記住舞蹈本身要表達的內涵及其背后的啟示意義?!段也簧夏愕漠敗犯柙~更是精彩:“我不上你的當!星期天的早上,我陪媽媽買菜,媽媽說我真聽話,我越來越乖,媽媽有事離開,叫我在原地等待,過了一會一個叔叔向我走來,我們之間沒有什么話好講,我看你就是傳說中的大灰狼!我不上你的當,他們都夸我是一個聰明的小孩,再好吃的東西我也不理不睬,如果家里沒人只有我一個人在,陌生人來敲門我怎么也不開?!贝俗髌泛芎玫貙碜陨畛WR的故事改編成歌詞與舞蹈動作相結合,兒童通過舞蹈動作記憶故事內容,使兒童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輕松、愉快的學會了自我保護,有了安全防范意識,可謂一舉二得,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舞蹈式教育。
據(jù)蒙臺梭利的研究表明,兒童通過舞蹈的運動形式,可以增加骨骼、呼吸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發(fā)育,從而加快自身的各種新陳代謝,促進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fā)育。如兒童舞蹈《小跳蛙》,此舞蹈中一群可愛的兒童跟隨歡快的節(jié)奏跳躍,不斷培養(yǎng)孩子走、跑、跳、鉆等基本動作,通過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動作促進兒童腿部肌肉的發(fā)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兒童的協(xié)調性和音樂節(jié)奏的感知力。在跳舞過程中,兒童的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注意力集中,精神飽滿,身心得以舒展,對兒童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上起到促進作用。兒童舞蹈基本上都是由多位兒童一起完成,這里面就需要大家相互配合與協(xié)助,兒童在相互配合的過程中學會了集體主義精神,增加了團隊意識,這種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能使兒童受益終身。
科學研究表明,兒童演奏樂器能夠改善腦的發(fā)育。樂器演奏的本身就是一個對人體綜合訓練的過程。在樂器的諸多元素中,特別要重視節(jié)奏的培養(yǎng)。節(jié)奏被稱為音樂的骨骼,支撐著整個音樂的框架。人的小腦與節(jié)奏相關聯(lián),在訓練兒童演奏節(jié)奏時,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促使兒童小腦的發(fā)育。著名的醫(yī)學教授阿特拉斯指出:“學習彈樂器的人,由于左右手指神經(jīng)末梢經(jīng)常運動,能促進大腦兩半球的發(fā)展?!保?]由此可見,兒童學習一門樂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兒童更好的成長。
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樂器演奏都是需要左右手的默契配合才能完成。即使是單譜樂器,也離不開右手的配合。如小提琴、二胡、薩塔爾等樂器,這些樂器從曲譜來看屬于單譜類樂器,但是其演奏的核心離不開右手的輔助,而且右手在整個演奏過程中占百分之五十的比重,可想而知,右手在單譜樂器中的重要性。左右手的默契配合更能突現(xiàn)樂器本身獨特的音色,彰顯自身的特色。除了單譜樂器外還有很多雙譜樂器,比如鋼琴就沒有所謂的主次之分,雙手必須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樂譜演奏。兒童在學前階段學習樂器,可以說是在綜合鍛煉左右手的協(xié)調性,而左右手的配合演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兒童左右大腦的協(xié)調性,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
學習樂器需要年齡越小越好,原因是越小的兒童其手指的骨骼都還沒有定型,兒童演奏的范圍和演奏高難度曲子的可能性較大,有利于手指指尖的記憶能力培養(yǎng)。當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時,就能對大腦產生一種強烈的刺激,使兒童能夠擁有好的心情,始終處在最佳狀態(tài)。當兒童的大腦皮層被音樂刺激后,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兒童本身的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兒童身體的健康發(fā)育。樂器演奏對兒童的感覺器官,如聽覺、視覺、觸覺等都有促進作用,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鍛煉兒童的聽覺能力,很好的培養(yǎng)了兒童聽辯的意識。如小提琴演奏對兒童的聽辨能力的促進,因為小提琴的所有音符都是來自于耳朵的精確定位,兒童學習小提琴其聽辨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就不言而喻了。
兒童學習一門樂器對兒童本身的成長來說是有益的。學習樂器的孩子心思都比較縝密,而且善于顧全大局和表達情感。樂器演奏離不開舞臺的表演,兒童在舞臺上的單獨表演也是集中式的對兒童自信心的訓練。自信心對兒童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兒童的一生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演奏樂器的時候,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注意力、記憶力、平衡力及全身肌肉均處于積極的、協(xié)調的狀態(tài)。學前教學中教師將旋律單一、情感淳樸、輕松活潑、結構簡單易懂的器樂曲教授給兒童,兒童在演奏與欣賞的過程中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情緒,在人際溝通中也善于表達自我情感。
目前,隨著我國經(jīng)濟實力的大幅度增長,大部分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樂器已經(jīng)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F(xiàn)在很多學前兒童下午放學后,被父母送到琴行亦或是請家教到家里教授樂器,已經(jīng)成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很多家長逐漸意識到學習一門樂器對于孩子智力開發(fā)和專業(yè)培養(yǎng)的重要性。其次,兒童進入幼兒園后,由于身心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以及獨立意識的增強,對自身感知到的新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樂器的學習可以正確引領兒童對世界的新認知,并且培養(yǎng)增加自身興趣愛好,提高兒童的綜合素養(yǎng),也可以為以后的樂器專業(yè)化訓練做準備。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我國實行基礎教育及素質教育的大政方針,兒童學習樂器可以陶冶情操,幫助兒童培養(yǎng)更多的興趣愛好、開闊視野,滿足美育要求。當前,我國很多地方將《蒙臺梭利教學法》引用到學前教學中作為教師上課方向、內容的總指導。蒙臺梭利教學法中,對于樂器教學是非常重視的。如蒙氏教具中有一種“音感鐘”的樂器,兒童通過手持小木槌敲擊音感鐘發(fā)聲來訓練兒童的音感、韻律、節(jié)奏及對音的配對練習和音階排序練習,以培養(yǎng)兒童辨別高低音的能力,提高兒童的注意力、記憶力,激發(fā)兒童對音樂的興趣和求知欲。
《唱論》中記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保?]強調了人的喉嚨的獨特性,歌喉是這個世界上最純潔、最卓越、最能表達心聲的樂器。兒歌的演唱更是如此。
兒歌是知識的百寶袋,蘊藏著人類語言的珍珠。在學前階段的兒童,唱歌以語言與旋律、節(jié)奏相結合為基礎,這不僅是對兒歌歌詞中的不同內容、描述的不同情景及文學元素、價值觀元素的發(fā)掘和領會,也培養(yǎng)了兒童的語言意識。兒童是天生的的歌者,其唱歌的天賦和能力值得家長、教師重視。兒童在幼兒園階段兒歌演唱的過程中,雖然有很多文字并不認識,但他們的發(fā)音、吐字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認可的,可以說通過歌曲的演唱,兒童學會了更加有趣的學習生字、生詞的方法;通過反復吟誦兒歌也能初步認識事物,進一步培養(yǎng)兒童語言的連貫性與表達力。[4]
兒童的唱歌活動可以促進身體的呼吸器官、發(fā)聲器官的合理發(fā)育。唱歌中的氣息訓練,可以幫助兒童在平時說話中語言流暢,呼吸平穩(wěn),也可以鍛煉兒童沉著、穩(wěn)定的表達能力。兒童的演唱也是消耗體力的過程,這個過程也間接性地促進了兒童的血液循環(huán),使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如兒歌《粉刷將》,擁有歡快的節(jié)奏,而且歌詞比較連貫,兒童基本上一口氣至少唱4個字,最多可以唱8個字,這首歌很好的鍛煉了兒童的肺活量,肺活量的不斷加大也促進了其身體素質的綜合性發(fā)展。
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更多的需要一個歡快、輕松、無壓力的氛圍,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生活、學習,對兒童的性格發(fā)展是一種積極的引導。我們都知道學前教育階段是兒童性格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能夠借助唱歌,將兒童培養(yǎng)成一個擁有好性格、情緒穩(wěn)定的人,對兒童一生的發(fā)展都是有所裨益的。兒歌《愛我就抱抱我》中旋律優(yōu)美且歡快,歌詞單一且重復,便于兒童記憶,其歌詞反復渲染了愛的氛圍,如“媽媽總是對我說,爸爸媽媽最愛我,我卻總是不明白,愛是什么,爸爸總是對我說,爸爸媽媽最愛我,我卻總是搞不懂,愛是什么,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夸夸我,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陪陪我……如果真的愛我,就親親親親親親我,如果真的愛我,就夸夸夸夸夸夸我,如果真的愛我,就抱抱我?!鄙钋榈母柙~唱出了兒童的心聲。兒童每天反復聆聽、演唱這樣的作品,對其成長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被培養(yǎng)成一個善于表達自身情感、有愛心的孩子。
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演唱歌曲,可以綜合開闊思維能力。兒歌主要有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節(jié)奏、音高、歌詞、情感。這四部分綜合到一個作品里面進行演唱,更多的是考驗兒童大腦和小腦的反應速度以及配合能力。尤其是兒歌中的歌詞部分,可以給兒童無限的想象空間。每一首兒歌作品的歌詞都是有一定的故事基礎,特別是那些來自日常生活的故事情節(jié),更能開闊兒童的思維,發(fā)揮兒童的創(chuàng)新才能。如兒歌《數(shù)鴨子》:“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shù)一數(shù),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真呀真多呀,數(shù)不清到底多少鴨,數(shù)不清到底多少鴨,趕鴨老爺爺胡子白花花,唱呀唱著家鄉(xiāng)戲,還會說笑話,小孩小孩,快快上學校,別考個鴨蛋抱回家,別考個鴨蛋抱回家……”兒童在動聽的旋律中,學會了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對鴨子這種小動物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并且意識到考一個鴨蛋(零分)抱回家是一種不好的學習結果,其作為帶有鞭策和鼓勵意味的玩笑梗,使兒童的精神體驗及精神趣味得到了豐富和提升。兒童還可以通過歌曲折射出更深刻的道理,從而拓展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
總之,藝術教育中的兒童舞蹈、樂器演奏、兒歌演唱是學前階段中的重要課程,教師通過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使兒童能夠最大化的發(fā)揮其與生俱來的潛能。藝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釋放兒童的天性,對兒童智力開發(fā)、美育培養(yǎng)、肢體鍛煉、增強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兒童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藝術教育在學前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