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疫情又來勢兇猛,河北和黑龍江成為重災區(qū),北方整體上形勢趨緊。然而有過去一年積累的豐富抗疫經驗和已成體系的防控網絡,大多數國人都對今冬疫情不會重蹈去年一度大范圍失控的覆轍抱有信心。
當前也是疫情在北半球很多國家達到巔峰的時期,據最新通報,英國單日死亡達到1500多人,德國達到1000多人,法國是700多人,美國則達到驚人的4300多人。中國的疫情數據與它們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中國社會事實上已經形成本國自己評判疫情危害的醫(yī)學及心理標準。
我們希望無論這個冬天其他國家將如何度過,中國的今冬抗疫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各地都能夠及早發(fā)現散發(fā)疫情,及時采取防控行動,堅決避免出現去年初武漢級別的疫情蔓延。出現疫情局部規(guī)模暴發(fā)的地方需能迅速動員起來,通過全員檢測等手段在較短時間內將病毒傳播阻斷并壓制下去,防止多地局部疫情失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幾個農村地區(qū)成為這一輪疫情暴發(fā)源頭,引人關注。這暴露了農村防疫的薄弱,也增加了我們對新冠疫情的認識。必須把這個漏洞補上。
第二,要大幅提高這一輪抗疫的精準性,在采取必要和充足社會管控措施的同時,也要把保持社會生活面貌基本正常,減少非中高風險地區(qū)公眾生活受到打擾作為各地決策的重要考量。中國的經驗和防控體系使我們有資本縮小推行“一刀切”嚴厲防控的范圍,這既是保民生,也是保經濟,與清除疫情共同構成了中國大防控的一體兩面。
第三,防控措施要堅決、科學,同時有溫度。中高風險地區(qū)要把工作做細致,不應重現去年冬春個別地方粗暴管控的現象。我們希望今冬各地的防控既高度有效,又盡量人性化,實現和諧防控。
第四,經過一年的探索,中國社會對國家防控路線的共識不斷提高,希望這種共識成為今年嚴冬中溫暖的火爐,網上輿論場和線下都減少爭議。去年圍繞武漢的情況輿論場上有過幾波很激烈的輿情,它們不僅暴露了初遇疫情一些部門工作中的問題,更反映了人們當時的焦慮。如今工作層面成熟了許多,國人亦大多堅信多嚴重的疫情都能控制住,什么樣的困難都是臨時的,我們眾志成城的條件前所未有。
新冠疫情在考驗全世界,中國有政治體制的強大動員能力和定海神針作用,有廣大人民群眾配合防控管理的意愿和覺悟,我們今冬的防控注定將以勝利告終。西方的情況不構成這種勝利的標準,中國人自己心中的那桿秤最重要。
比如歐洲主要國家與中國一個省的人口規(guī)模差不多,那里一天出百八十個病例,是很好的情況了,但在中國,它就是嚴重的。中國的防控必須達到人民群眾對健康保障的高要求。同時,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不能因此而紊亂,這也必須是各地的奮斗目標。
社會主義的中國有必要把防控疫情做到最好,人民的要求很高,但這種要求回過頭來時,也是人心衡量世間重大是非和優(yōu)劣的秤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