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浩磊
摘 要:職業(yè)教育過程中,職校學生在獲得相應技能的情況下,另外需要獲得的就是社會認同的提升。提升的本身來自于職業(yè)學生對于自我認同的提升。這表現(xiàn)在職校學生向自我、他人、社會的話語表達方式上的自信與自強。一方面是職業(yè)技能的外在獲得,另一方面需要德育教育的內(nèi)在穩(wěn)固。因而在德育課的功能上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觀念和知識,更是幫助學生自我成長,讓學生能更好更順的步入社會。
關鍵詞:中職生? 自我認同? 話語? 存在感
職業(yè)教育在現(xiàn)代化教育體系中不可不說是重要的一個部分,特別是在進入市場化的經(jīng)濟時代。而通過培養(yǎng)有文化、有技術的符合經(jīng)濟社會需求的學生是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目標之一,當然也是其賴以存在的基礎。
但從近幾年高職擇業(yè)的情況來看,有一種觀點認為,其存在危機與危機感的不斷深化,一部分原因在于高職生“話語”的缺失,以至于最終“話語權”的缺失(程治強,2013,P17),即我們所說的“集體性失語”問題。也就是我們往往聽到更多的是社會或?qū)W校的要求,而較少聽到學生對自身與社會的要求。這種話語感與話語權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教育過程中對于這一內(nèi)容本身的結(jié)構(gòu)性缺失。其結(jié)果就是在充滿未知的職場求生環(huán)境的壓迫之下,高職生對于求職抱有的試探性未遂后產(chǎn)生的茫然感1。而對于中職校學生來講,更多的則是顯示出自然態(tài)茫然的狀態(tài)。表現(xiàn)為社會對于中職校學生的“標簽”少,即無話可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職生社會話語的缺失。而從德育教育工作者角度出發(fā),拋開職業(yè)化的技術性問題深化之外,“話語意識”與“話語權”回歸的自我意識教育顯得相當具有意義。
對于中職學生適應社會化的意識教育在中職校教育中,可以包含在四門德育課中:《哲學與人生》、《經(jīng)濟政治與社會》、《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而其中,尤以《哲學與人生》最為顯的有意識交流之感。因而在教授這門課程的過程之中,擺在眼前的現(xiàn)實問題是,需要對于學生的現(xiàn)狀與自我人生的需求做類比化的討論,通過明顯而強烈的對比,“喚醒”其自我意識,建立其話語的自我認同感與存在感。而圍繞課程的開展,教師需要有意識的逐步解決學生三方面的問題:在校期間的問題、求職過程中可能的問題和職場生活中可能的問題,以期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建立“話語”的自我主動意識。
一、若干在校期間問題的探討
初高中,德育課一般以我們所知政治科目呈現(xiàn),分別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進行展開,往往與枯燥和乏味相伴隨。而在中職校,德育課程相對比較“白話”,同時也更貼合中職生的所要面臨的實際問題,因而或許更能豐富多彩。
但是面臨的問題是,本意上來講中職校更“重”技能培訓而“輕”2文化與德育培養(yǎng),這無可厚非。然而現(xiàn)實問題是在技能培訓還沒完全成熟的基礎上,文化特別是德育教育卻又沒有深入探討,這從根本上造成了中職生在校與社會上的“無語”:既不能拿出過硬的技能水平,又不能在成長過程中對于自我批判性反思能力得以提升。這種“無語”對于中職校學生似乎已經(jīng)司空見慣,其可能演化出的結(jié)果便是學生在校期間缺乏社會存在感,呈現(xiàn)出在校的“游離”姿態(tài),并導致對于學校缺乏歸屬感。(潘發(fā)達,王琴,丁錦宏,戴家雋,2010,P263)或許最終可能也會引起學生社會歸屬感的缺失。因而,基于此,中職生德育課程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讓學生融入校園生活,以校園小社會作為展示話語的舞臺。而這些從課堂上來說則需要圍繞中職生的話題進行展開。
(一)游戲與學習的類比討論
從不少中職校學生家長反映而來,學生學習不努力而最終“考”入職校的很關鍵原因是對于電腦游戲,尤以網(wǎng)絡游戲的癡迷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家長對孩子把控不住,孩子對游戲把控不住。這種“不能把控”占據(jù)了學生大部分時間,以至于其無暇顧及在校的“話語”表述,在校更多的是為其游戲找到現(xiàn)實中的群體關系。從這點來講,學生也是在建立人際關系,但“面”相對比較小而已。在《哲學與人生》課堂中,曾經(jīng)提到游戲這個問題,學生顯得很興奮,不斷提到游戲中的經(jīng)歷和自己打游戲中的成就感。于是教師拋給學生兩個問題:一,為什么打游戲?;二,為什么學習?從學生的感受出發(fā),前者更容易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似乎自己有存在的價值,而后者帶來的只有或更多是被動而痛苦的感受。
約翰·貝勒斯說“游手好閑地學習并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作為教師會很樂意地把這句話送給學生。在學生若有所悟時,教師加以詮釋:我們是不是在扮演這樣一種角色,即“隨意”的學習,“努力”的游戲。不在意學習的效率,而在意“體制”之外的放松。因為對于學習的不關注,也就無所謂置于或不置于什么位置。因為游戲不是競技,無須那么多評論與壓力,而學習早已被套上了競爭性的枷鎖。學生對此表示同意之時,又繼續(xù)點評:學習之后游戲的渴望性或許遠比游戲之后學習的渴望性來得更強烈。老子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頃,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游戲與學習對于青少年來講也可以相得益彰,偏置一方,對于其來講可能都不見得好。但是調(diào)整兩者的前后關系或許是我們學生需要明白與行動的,而這個改變的起步,就在于課堂。因而這樣的現(xiàn)實性話題千萬需要討論,而且要多討論,學生樂意講,教師樂意說,話語的溝通性便精彩紛呈。而這些點評性的話語,在日積月累中,學生便能意識到其價值所在,從小處不斷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屎味的巧克力與巧克力味的屎
小標題很覺得“俗”人眼球,但卻蠻能說明問題。
在與學生討論“選擇”這一課題時,老師給了學生這個話題。原因是不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對于選擇,學生往往很茫然,正如學生對于這個話題進行選擇時的一時無措。
曾經(jīng)本人幾乎問過所有教授的一年級學生:在其考入職校時,是否是自己的主動選擇。答案在細化之后呈現(xiàn)這么一種態(tài)勢,即主動在職校中選擇的往往表現(xiàn)為班級中積極的一部分;在高中與職校之間做選擇的反而積極性沒第一部分強;而大部分學生當時是沒有做所謂選擇的,實為不選擇的選擇。其實學生對于這樣的結(jié)果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明白。對于多數(shù)中職校生來講,在擇校初期沒有所謂選擇的問題,因為確實社會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包容性太過強大,以至于其永遠可以在學校中——不是這個學校就是那個學校。但是這真是一種可怕的暗示,這讓學生很輕易的就會相信,以后的工作總會有著落的,不正如現(xiàn)在還能“讀書”一般輕松。這些意識給了學生,而學生會在反思中感受到自己。這就是很關鍵的一步。第二步就是討論為何會呈現(xiàn)以上三種情況,特別是第一和第二種的對比。一言以蔽之,選擇更有針對性,你對自己認同感便會越強,因為選擇之初你的定位是清晰的,存在便是真實的。
這個話題其實可以一直跟學生進行討論,因為“選擇”在其生活中太重要了,而多數(shù)學生的忽視正是德育課中給予他們補充的絕好機會。創(chuàng)設話語環(huán)境,讓學生搭建話語平臺。敢言、多言、會言。
(三)先天的優(yōu)勢與后天的努力
這一話題也是困擾我們中職生的問題。我們抱怨學生不努力,學生淡然表述為不是讀書的料。“先天”與“后天”之間似乎有道鴻溝。這一比較中,產(chǎn)生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師生相互游離,關注點不在填溝而在隔岸觀望或各干各的。那么,對于德育課確實需要老師主動搭座橋、架座塔,以便學生能靠近看看老師所謂的“后天”努力與“先天”優(yōu)勢的區(qū)分。
“后天”努力的過程中,青年的相對浮夸表現(xiàn)在耍弄小聰明。耍弄的姿態(tài)讓我們部分學生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因而會聽到諸如“當初就是沒好好考而已”“好好考了怎么會來職校?!”的話語。從話語中,能感受到,學生不是在建立溝通的對話,而是在破壞對話。這不僅變?yōu)閷ψ晕叶ㄎ坏泥椭恍ι踔拎椭员?,更讓一部分社會人士也對之嗤之一笑甚至嗤之以鼻?/p>
在討論中本人告訴學生:若一直把努力的后天所得作為優(yōu)勢的先天恩賜,結(jié)果便會是永遠未知而茫然的明天。在校生活,如果不能把這點落實清楚,那么步入社會,你便會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什么先天的優(yōu)勢可言。我讓學生細細想想,社會中那個行業(yè)可以憑借所謂先天的優(yōu)勢來獲得?在學校中的認同或許很難遷移到社會中的認同,在學校中同學間的情感認同絕對換不來社會關系中的社會認同。社會的“話語”只能用社會的能力去換取,這絕對不同于家庭或者社會的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tài)。
所以落腳點便是:羅馬確實不是一天而建!年輕人,需要踏實學習的路漫漫而長遠!“話語”的獲得不僅是自我認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自我建立的過程。職校德育課的在此中起到的就是幫助意識認同中獲得建立的勇氣與方向。
二、求職過程中問題的探討
在校期間的意識建立在哪里得到驗證呢?驗證的第一步在于求職意識的建立。職校的職業(yè)導向的關鍵一步就是求職中踏入社會的一步。學生在校期間的無數(shù)次內(nèi)心演練與現(xiàn)實操練,終于在求職上得到了正式的表演。而表演的高低之分,在于自我定位職業(yè)的現(xiàn)實目標之中,即能否找對自己的目標,不好高騖遠、不自謙自卑地找到自己的點。再進一步地說,如何來看目標的選擇呢,最終還是看目標的適合與否,正確與否。
對于我們學生可能面臨的是無所謂求職與否,因為現(xiàn)在職校的實習率一般都高的離譜,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是學校給予學生諸多的實習可能性,在學生實習過程中,求職變成一項沒有過多經(jīng)歷的經(jīng)驗。這一方面讓我們的學生感受不到找工作的壓力,更不要說在之后可能的自我創(chuàng)業(yè)。另一方面,即使企業(yè)有篩選或者批量下崗的危機存在,但這份危機感因為沒有對比的內(nèi)心失落感而不得不讓學生在無形中承擔空降的壓力。當然,相對來說,這份落差比起那些高層次崗位來說肯定小的多,所以即使在求職過程中有失落,再次求職的打擊性或許不會太大,而唯一的可能是,因為落差不大,再次求職的動力性也或許不大了。
于是,我們的問題在于,如何通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課程,讓學生看到一步步向上的力量,而非體驗在校期間現(xiàn)實到無骨感的平淡。我的辦法是案例的引導。雞湯式的案例一向是有意義的,有意義在于未受生活無情直視過或直視后希望改變之人,學生當然屬于第一類。我拿馬云的例子、李嘉誠的例子、成龍的例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就是當初很草根,現(xiàn)在很成功。當然,案例只能暫時喚起學生內(nèi)在的青春激情。在求職中的現(xiàn)實中,自信的自我才是一塊很好的敲門磚。如果技能課是磚的話,德育課就是能讓每塊磚粘合在一起的水泥。德育課的意義就在于讓技能的自信累計變成整體的自強。自強的呼喚出職校生的聲音,自強的喊出職校生的“話語”自信。
三、職場生活中問題的探討
這話題其實不能是在校期間進行討論的,因為相對比較空。但是有些問題其實是有共性的。在職校德育課程中,我曾用較完整的篇幅與學生談論在實習或者工作過程中公與私的問題。
00后的年輕人被“虛擬主觀化”的比較多,呈現(xiàn)的比較多的就是社會的一些導向往往潛移默化成他們自認為的社會觀念。而且在這之中,道德的觀念被相對邊緣化,而淺道德化或者說非道德化的觀念對于我們學生影響相對比較多,這一部分原因歸于網(wǎng)絡社會,一部分又來源于家長、學校等諸多學生能獲得認識的地方。因此德育課的以正視聽作用其實很關鍵。
公,相對于私來說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而讓個人無安全或平穩(wěn)感;而私相對于公來說又體現(xiàn)出明顯的個體利益的融合性。也就是說為私,我的利益顯而易見,為公,我的利益不知在何方。因為自私自利不是無理由的存在,是個人對于問題的看法存在其自身的合理性。但是,為何還要為公呢?比方說我們?yōu)楹伟魏拥臅r候是一起往同一個方向使勁呢,而且都有一種榮譽感呢?因為人有一種屬性:社會性。人是需要相互的,無獨立存在的人的個體。因而你在為公的時候其實也是在體現(xiàn)和維持這份公共性、相互性,以便讓自己更好的在群體里獲得認同。因而,我們的德育課中的討論公與私的話題的時候,我們總是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存在對于我們個人存在的影響,而非簡化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彰顯。隨著學生對于現(xiàn)有伙伴模式的體會,也就能漸漸感知到公里面帶有很強的私,私里面也體現(xiàn)公的個體性。
職校期間的學生是一個成長過程中的群體,其不僅需要技能的鍛煉,更是心靈成熟上的建立。其個人認同包括其“話語”體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上的觀念建立。因而職校德育課的一部分功能即明辨是非、曲折與各類現(xiàn)象,剝絲抽繭,找到正確的路,讓我們的學生找對自己的路。
參考文獻:
[1] 程治強,《淺析輿情危機下高校的話語權建設》[C],《中國輕工業(yè)教育》,2013
[2] 潘發(fā)達,王琴,丁錦宏,戴家雋,《青少年學校歸屬感研究的現(xiàn)狀和展望》[C],《交通醫(yī)學》,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