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梅
摘要:目的:分析面癱患者接受中醫(yī)針灸推拿結合中藥治療的效果。?方法:將?2019?年?1?月—2021?年?9?月作為研究時間段,將隨機數(shù)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jù),病例選取此時間段內我院接診的?80?例面癱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行中醫(yī)針灸?+?推拿治療,納入?40?例)、研究組(加用中藥治療,納入?40?例),對組間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治療?1?月后,研究組整體療效(95.00%?)優(yōu)于對照組(80.00%?),P<0.05?。結論:中醫(yī)針灸?+?推拿+?中藥對治?療面癱患者療效更為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面癱;?中醫(yī);針灸;?推拿;?中藥;?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5--01
面癱是發(fā)病率較高的面部肌肉癱瘓疾病,患病期間表現(xiàn)為面部神經麻痹與面部肌肉癱瘓,容易在九寒天、三伏天發(fā)病,且由于此病具有特殊性,采用西醫(yī)療法療效欠佳。中醫(yī)將面癱歸于“口僻”范疇,認為其與邪氣入侵、正氣不足、經脈失養(yǎng)等密切相關,采用針灸、推拿、中藥等治療,能夠取得滿意療效,其中針灸可以疏通經絡,促進體質改善,推拿通過刺激與活動肌肉,有助于促進神經炎癥物質分解,加速面部血液循環(huán),而中藥則能標本兼治。因此,本文就面癱患者接受中醫(yī)針灸推拿結合中藥治療的效果展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2020年9月作為研究時間段,將隨機數(shù)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jù),病例選取此時間段內我院接診的80例面癱患者,均分為對照組(納入40例)、研究組(納入40例)。對照組:男/女為19例/21例,年齡29-63歲,平均年齡(46.7±13.5)歲,體重46-86kg,平均體重(66.3±9.7)kg;研究組:男/女為17例/23例,年齡31-64歲,平均年齡(47.4±12.8)歲,體重45-87kg,平均體重(67.0±9.4)kg。研究活動的納入標準:1均為突然發(fā)病;2表現(xiàn)為鼻溝變淺、口眼歪斜、患側面部肌肉麻木、不能皺眉、患側口角下垂、眼瞼不能閉合等;3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腮腺病變、腦干病變、外傷等所致面癱者;2臨床資料缺失者?;举Y料(體重、年齡等)組間無差異,P>0.05,可對照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行中醫(yī)針灸+推拿治療):(1)針灸:取穴地倉(補法)、攢竹(補法)、下關(平補平瀉法)、四白(補法)、翳風(艾灸)、頰車(補法)、合谷(瀉法)、陽白(補法)等,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2)推拿:通過一指禪推法進行睛明、攢竹、四白、印堂、陽白、太陽等穴位治療,同時捏拿5min患側面部肌肉,大魚際揉頰部、面部前額各5min,每日1次。
研究組(加用中藥治療):采用自擬方劑,方用防風10g、川芎6g、羌活10g、蟬蛻10g、全蝎3g、鉤藤10g、白附子10g、桂枝10g、白芷10g、僵蠶6g、蜈蚣2條、皂角10g、甘草6g,每日1劑,早晚溫服。
療程:兩組均治療1個月。
1.3觀察指標
將治療效果作為觀察指標,評價標準為:1無效:上額無運動,口有輕微運動,面部不對稱,眼瞼難以完全閉合;2有效:口有輕微不對稱,靜止時面部對稱,但是面部運動功能減弱,并且用力時方可完全閉合眼瞼;3顯效:靜止時面部對稱,但是面部運動功能減弱,同時存在輕微連帶運動;4痊愈:無口眼歪斜,表情自如,面部正常;5計算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痊愈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觀察數(shù)據(jù)均以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匯總、處理,同時以n/%表示治療效果,行X檢驗,以P<0.05表示存在對比價值。
2??結果
治療1月后,研究組整體療效(95.00%)優(yōu)于對照組(80.00%),
P<0.05,見表1。
3??討論
面癱是常見面部疾病,主要因面部神經遭受強烈冷熱刺激所致,導致面部神經麻痹,表現(xiàn)為口眼歪斜等,可發(fā)生面部肌肉群運動障礙,難以做面部表情,無季節(jié)、年齡特征,亦無預期反應,病情初期便會持續(xù)惡化,數(shù)小時便能發(fā)展至嚴重時期,不僅會影響患者心態(tài),還會影響容貌,同時因面部微循環(huán)障礙還會導致大腦、腎等部位血液循環(huán)受阻,發(fā)生組織器官病變,降低生活質量。另外,中醫(yī)學理論認為面癱與絡脈空虛、外邪入侵等有關,治宜舒筋活絡、扶正祛邪,可以采用內治法、外治法等(如推拿、針灸),但是不同療法療效不一,亟需明確。
本次研究表明,中醫(yī)針灸+推拿+中藥更適宜于治療面癱。針灸與推拿是目前治療面癱的主要手段,通過取穴地倉、攢竹、下關等穴位,能夠疏通少陽、陽明之經氣,其中針灸翳風穴可以祛痰止痛、疏解風邪,加之地倉、下關、四白、頰車等屬于足陽明胃穴位,有助于疏調經氣;輔以推拿,可以刺激和活動面部肌肉,改善血液循環(huán)與神經營養(yǎng),加速炎癥物質分解,消退炎癥,修復受損肌肉與神經組織,發(fā)揮活血化癖、疏通經絡等功效。此外,研究組加用自擬中藥方劑治療,方中桂枝、防風能夠溫陽利水、祛風散寒,白附子祛風活絡,川芎祛風通絡、行氣活血,羌活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白芷消腫止痛,而全蝎、蟬蛻等動物類藥材則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此外,鉤藤還可息風止痙,皂角有助于消腫排膿,甘草緩急止痛,全方兼具化痰解痙、祛風活絡的作用,與針灸、推拿聯(lián)用,能夠相輔相成,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所以研究組療效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由于中醫(yī)針灸+推拿+中藥對于治療面癱有顯著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秦泗銳,楊艷,安瑞蘭?.?中醫(yī)針灸推拿結合中藥治療面癱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9?,11(36):?98-99.
[2]??白麗?.?中醫(yī)針灸推拿結合中藥治療面癱的臨床效果?[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9?,11(3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