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
左讀范文
初 夏
初夏羞怯地來到世間,像小孩子。小孩子見到生人會不好意思。盡管是在他的家,他還是要羞怯,會臉紅,盡管沒有讓他臉紅的事情發(fā)生。小孩子在羞怯和臉紅中歡迎客人,他的眼睛熱切地望著你,用牙咬著衣衫或咬著自己的手指肚。你越看他,他越羞怯,直至跑掉。但過一會兒他還要轉(zhuǎn)回來。
這就是初夏。初夏悄悄地來到世間,踮著腳尖小跑,但它跑不遠(yuǎn),它要蓬蓬勃勃地跑回來。春天在前些時候開了那么多的花,相當(dāng)于吹喇叭,招攬人來觀看。人們想知道這么多鮮花帶來了什么,有怎樣的新鮮、豐潤與壯碩。鮮花只帶來了一樣?xùn)|西,它是春天的兒子,叫初夏。初夏初長成,但很快要生產(chǎn)更多的兒子與女兒,人們稱之為夏天。
初夏膽子有點小,它像小孩子一樣睜著天真的眼睛看向四處。作為春天的后代,它為自己的樸素而羞怯。初夏沒有花朵的鮮艷。春天開花是春天的事,春天總是有點言過其實。春天謝幕輪到初夏登場時,它手里只帶了很少的鮮花。但它手里有樹葉和莊稼,樹的果實和莊稼的種子是夏天的使命和禮物,此謂生。生生不息是夏天之道。
初夏第一次來到世間,換句話說,每一年的初夏都不是同一個夏天,就像河流每一分鐘都不是剛才那條河流。在老天爺那里,誰也不能搞壟斷。夏天盼了許多年才脫胎到世間,它沒有經(jīng)驗可以利用。往年的夏天早已變?yōu)榍锾炫c冬天。夏天的少年時光叫初夏,它不知道怎樣變成夏天。每當(dāng)初夏看一眼身邊的蔥蘢草木都會嚇一跳,無邊的草木都是奔著夏天來的,找它成長壯大。一想這個,初夏的腦袋就大了,壓力也不小。初夏常常蹲在河邊躲一躲草木的目光,它想說它不想干了,但季節(jié)氣候沒有退路,不像坐火車可以去又可以回來。初夏只好豁出去,率領(lǐng)草木莊稼云朵河流昆蟲一起闖天下,打一打夏天的江山。
初夏肌膚新鮮,像小孩胳膊腿兒上的肉一樣新鮮,沒一寸老皮。初夏帶著新鮮的帶白霜的高粱的秸稈,新鮮的開化才幾個月的河流,新鮮的帶鋸齒的樹葉走向盛夏。它喜歡蟲鳴,蛐蛐兒試聲膽怯,小鳥兒試聲膽怯,青蛙還沒開始鼓腹大叫。初夏喜歡看到和它一樣年輕幼稚的生命體,它們一同扭捏地、熱烈地、好奇地走向盛大的夏天。
人早已經(jīng)歷過夏天,但初夏第一次度夏。它不知道什么是夏天,就像姑娘不知道什么叫婦人。這不是無知,是財富。就像白紙在白里藏的財富,清水在清里藏的財富,這是空與無的財富。人帶著一肚子見識去了哪里?去見誰?這事不說人人都知道,人帶著見識與皺紋以及僵硬的關(guān)節(jié)去見死神,不如不知好。如果一個人已經(jīng)老了,仍然很無知,同時抱有好奇心與幼稚的舉止,這個人該有多么幸福。只可惜人知道得太多,所知大多無用,不能幫他們好好生活。
初夏走進(jìn)濕漉漉的雨林,有人問它天空為什么下雨,初夏又扭捏了一下,它也是第一次見到雨。這些清涼的雨滴從天空降落,它是從噴壺還是篩子里降落到地面?天上是不是也有一條河?初夏由于回答不出這些問題而臉紅了,比蘋果早紅兩個月。
初夏坐在河流上,坐在長出嫩葉的樹樁上。初夏目測大地與星空之間的距離。它尋找春天剩下的花瓣,把它們埋在土里或丟在河里。初夏藏在花朵的葉子下面等待蜜蜂來臨。初夏把行囊塞了一遍又一遍,還有挺多草木塞不進(jìn)去。要裝下這么多東西,除非是一列火車。
(節(jié)選自鮑爾吉·原野《四季》,有改動)
亮點借鑒
作者筆下的初夏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它是春天的兒子”。且看它,有著孩子般的天真:“初夏悄悄地來到世間,踮著腳尖小跑”;有著孩子般的羞怯:“初夏由于回答不出這些問題而臉紅了”;有著孩子般的新鮮肌膚:“像小孩胳膊腿兒上的肉一樣新鮮”;有著孩子般對世界的好奇:“初夏喜歡看到和它一樣年輕幼稚的生命體,它們一同扭捏地、熱烈地、好奇地走向盛大的夏天”;有著孩子般自己的小心事:“一想這個,初夏的腦袋就大了,壓力也不小”。好一個正在成長的初夏!這不正是人類童年的必然規(guī)律和生動再現(xiàn)嗎?作者用自己的一雙慧眼觀察生活,用富有情趣的聯(lián)想體悟自然,用精彩的描寫再現(xiàn)人與自然的息息相關(guān),真乃神來之筆!
作者筆下的初夏還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智者。“每一年的初夏都不是同一個夏天,就像河流每一分鐘都不是剛才那條河流”,古人的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及古希臘先哲的思想“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中的哲理都蘊含在了作者的筆端?!八恢朗裁词窍奶欤拖窆媚锊恢朗裁唇袐D人。這不是無知,是財富……這是空與無的財富”,《道德經(jīng)》中講:“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莊子·人間世》中講:“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薄八掷镉袠淙~和莊稼,樹的果實和莊稼的種子是夏天的使命和禮物,此謂生。生生不息是夏天之道”,《周易》中講:“生生之謂易?!薄短珮O圖說》(周敦頤)中講:“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笨?,初夏是一位哲學(xué)家呢!
把自然之景當(dāng)作人來寫,鮑爾吉·原野不是第一人,但他一定是做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正因為他有一顆赤子之心,筆下的初夏才有赤子之心;正因為他有大智慧,筆下的文章才仿佛是一股智慧之泉,澆灌在讀者的心田。
右寫作文
合 唱
◎王怡涵
合唱,是眾多的聲音匯聚成的一種美麗的音響。當(dāng)眾多的聲音匯聚在一起時,它所展現(xiàn)的就不再是音色的優(yōu)美,而是磅礴的氣勢和共同的信念。
在秦晉交界處,我聽到了一次最為壯麗的合唱。
那是在黃河中下游的壺口瀑布。陰沉的天幕下,風(fēng)在怒吼。遠(yuǎn)在山腳我們就聽到了震天響,我知道這是雄壯的黃河在向世人展示自然的偉大,渾黃的水流在千年的峽谷中激蕩。
我們在盤山路上蜿蜒前行,迎面而過的土壁上滲出顆顆清亮的水珠,水珠沿著土壁落下,將黃土無聲地潤濕。遠(yuǎn)看,參天的土壁上密布著晶亮的水珠,在陰沉的天色下顯出奇異的光芒。一滴滴水珠帶著微小的粉末,逐漸匯成一股渾濁的激流,在崖畔汩汩流淌。
山越來越高,坡越來越陡。當(dāng)腳下突然平坦,水聲突然被無限放大時,我知道,壺口到了。青藏高原的雪水從山頂融化,一路向東,不斷匯合,帶著希望與活力,從雪域高原奔到黃土高原。面對這樣陡峭的峽谷,這樣巍峨的山巒,黃河要在這里釋放它的力量。千千萬萬滴水珠從平原流過,在到達(dá)壺口時猛地跌落下去,那千千萬萬的水珠就在這樣的黃土地上碎成點、濺成霧。無數(shù)的水珠在高原上匯聚,在壺口處分離,在峽谷中重組,它們既擔(dān)負(fù)著各自的使命,又有著共同的信念。它們遇溝則填,遇坎則跨,即使一些水流要成為深潭、小溪、雨雪,也會有無數(shù)的水流前赴后繼,填補(bǔ)空缺,不知疲倦地向大海奔去。
每當(dāng)人們經(jīng)過這里,看到自然的鬼斧神工,總不免要驚嘆自然的偉力。但,這渾濁的激流是由一滴滴水珠組成的。每一滴水珠都爭相匯合,每一滴水珠都奮勇向前,每一滴水珠都不懼粉身碎骨,才唱響這樣凝聚自然偉力的凱歌!
那些一路高歌的水珠匯成雄偉的黃河,不畏艱難,隆隆地流過。而那些破碎、蒸發(fā)的水珠呢?它們在犧牲后,化作晶瑩的水霧,將太陽的光折射成彩虹,為盛大的合唱添上絢麗的色彩。
(太原師范學(xué)院附屬中學(xué))
點評
欣賞美需要智慧,從這個角度看,小作者無疑是智慧的。登高望遠(yuǎn),小作者的眼睛視通萬里,仿佛看到了黃河的源頭——那遙遠(yuǎn)的青藏高原。側(cè)耳細(xì)聽,小作者的聯(lián)想思接千載,聽到了一曲由弱到強(qiáng)、由點滴匯聚為宏大的磅礴合唱。以行蹤為明線,以情感為暗線,小作者筆力老到,使壺口瀑布在我們眼前展現(xiàn)出了別樣的風(fēng)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