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一次在化學課上講硫酸,告訴學生硫酸的腐蝕性很強,只要皮肉上碰到一點,就會感覺像被胡蜂螫了那樣痛。后來做實驗時,突然有一個學生手按后頸痛得叫了起來。原來是另一學生用竹簽蘸了一點硫酸,偷偷地在他的頸上點了一下。魯迅趕緊過去給這個學生搽藥止痛。
另一次化學課講氫氣,魯迅在教室里演示氫氣燃燒實驗。他把燒瓶中的純氫等實驗用品帶到教室時,發(fā)現(xiàn)忘了拿火柴,就回辦公室去取。離開教室時,他特意關照學生,不要搖動燒瓶,否則混入空氣,燃燒時是會爆炸的。等他拿著火柴回到教室,一邊講氫氣不能自燃,卻可以點燃;一邊動手做實驗。剛將劃著的火柴,往氫氣瓶里點火,那燒瓶卻“砰”地一聲突然爆炸了,手上的血濺滿了講臺、點名冊與襯衫。而他卻顧不上自己的傷痛,急著先去照看坐在前面幾排的學生,唯恐傷著他們;令其驚異的是,學生在他回來之前,竟然早已躲到后排去了。
事隔十多年后,魯迅還對房東女兒俞芳述及此事。上述事件在俞芳的回憶中,更多地凸顯了魯迅“對學生愛護備至的精神”這一面。那么陰影中的另一面呢?
手流著血,心更受了傷,深深地刺激著魯迅,但他卻無言以對。
直到多年后,寫作《狂人日記》時,那創(chuàng)傷才混融著所有的心靈郁結(jié),終于迸成了那么一句感天動地的吶喊:“救救孩子!”
“孩子總是好的。他們?nèi)翘煺妗币嗍切≌f,《孤獨者》中魏連殳如是說。
“那也不盡然。”而“我”偏那么回答。
“不。大人的壞脾氣,在孩子們是沒有的。后來的壞,如你平日所攻擊的壞,那是環(huán)境教壞的。原來卻并不壞,天真……我以為中國的可以希望,只在這一點?!?/p>
“不。如果孩子中沒有壞根苗,大起來怎么會有壞花果?”“我”一味任意地說……
在《孤獨者》中,魯迅化身為二,以復調(diào)的筆觸苦苦展開關于孩子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后來的壞”源于環(huán)境抑或源于天性的論辯質(zhì)詰。
對于學生、對于青年,他唯有信,唯有寄予希望,唯有愛。那是絕望中的一線希望。
(節(jié)選自張直心、王平《現(xiàn)代文學與現(xiàn)代教育的互動共生:以浙江一師為視點》,題目為編者加)
人物速評
如果說,魯迅先生在日本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的課間,目睹幻燈片里中國人被砍頭時的麻木神情的那次刺激,促使他棄醫(yī)從文;那么,此時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化學課上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更加堅定了魯迅先生用筆醫(yī)治國人精神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