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宴宗,馬國彥
(華東師范大學 國際漢語文化學院,上海 200062)
代詞依據(jù)其共有的標示、替代功能而聚合成類,因此,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看,代詞的虛實功能很容易發(fā)生改變,指示代詞“這/ 那個”即是其中的代表,學界對于“這/那個”的功能多有論述。
呂叔湘(1980)[1]、張伯江、方梅(1996)[2]、曹秀玲(2000)[3]等學者從結構主義、功能主義等視角對“這/那個”的功能、組合狀況進行了系統(tǒng)的描寫,不過上述學者的研究多采用書面性語料,對于口語語料關注不夠。從陶紅?。?999)[4]開始,方梅(2000)[5]、梁敬美(2002)[6]等學者從自然會話的角度分析話語標記“這/ 那個”的功能,而Zhao、Jurafsky(2005)[7]等海外學者則從停頓填充的視角考察“這/那個”的在口語中的功用,此類研究視角新穎,只是對于“這/那個”功能的分析略顯單薄,對于“這/那個”主次功能關注不夠。
綜上所述,學界對于這/那個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于話語標記“這/那個”的功能分析還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將從口語語篇出發(fā),界定話語標記“這/那個”的范圍,在此基礎上重新建構話語標記“這/那個”功能體系。
本文所用語料均為現(xiàn)代漢語口語材料,文中一一注明出處。
“這/那個”除具有回指功能外,還有兩種下指用法,這兩種下指用法與話語標記用法較為類似,下文將通過對三者的區(qū)分,來進一步界定話語標記“這/那個”的特征。
典型性下指是一種中介型的用法,請看下例:
(1)H(H 指主指人,下同):這還不算最嚴重的,最令人膽顫心寒的是這個:[這棟別墅私家花園的地底下已經(jīng)完全被掏空,現(xiàn)在能看到分為上下兩層巨大面積的地下室,就像是一處“豪華會所”,而這個地下室頂部,足有一個網(wǎng)球場大小的面積。]難以想象,當這棟別墅違章改建之后,將是怎樣一種“富麗堂皇”的場景。(《第一時間》)
典型下指傾向使用“這個”,在例(2)中,“這個”具有中介功能。首先,“這個”充當“是”的賓語,同時“這個”與括號內(nèi)成分形成同位復指關系,因此,通過“這個”,“是”實現(xiàn)對于括號內(nèi)實際賓語成分的間接管領。典型下指常見于解釋說明中,由于動詞賓語冗長,于是使用“這個”作為賓語從句標記。
在口語中,指示代詞可同時擁有占位和下指兩種功能:
(2)H:為什么不讓她去你家呢?
G(G 指嘉賓,下同):我覺得,當時要是讓她們上家里去吧,我們那家又特小,就一間房,住著兩代,三代人,我覺得也太那個了,太不好意思了,我也沒打算讓她們上家里去,然后她就很高興地跟我握手,兩個人,她就走了,我覺得這些問題還是好處理的。(《魯豫有約》)
占位下指傾向使用“那個”,例2“那個”具有雙重功能,第一,“那個”作為代詞向下指代“不好意思”,第二,“那個”多用于話語構造困難的語境,起到臨時占據(jù)句法位置的作用。“那個”前后分別受到“太”和“了”的修飾,于是形成一種封閉的句法環(huán)境,刪除“那個”將使得話語失去中心語,影響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的完整性。
話語標記“這/那個”與典型下指、占位下指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話語標記“那個”與“這個”可以自由替換:
(3)H:但是你自己覺得,會不會就是說像你說的中國形象,到哪都意識到自己的中國形象,這次也有人說,中國人會不會有點太那個,太緊張了,就是太把這些當回事兒了,顯得比如說跟英國人相比,有那么一份不輕松,不幽默,就好像你有這種感覺嗎?(《魯豫有約》)
(3)’……中國人會不會有點太這個,太緊張了,就是太把這些當回事兒了,顯得比如說跟英國人相比,有那么一份不輕松,不幽默,就好像你有這種感覺嗎?(《魯豫有約》)
話語標記“這個”與“那個”的互換對于話語表達并沒有產(chǎn)生影響。而典型下指和占位下指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傾向性(典型下指傾向使用“這個”,占位下指傾向使用“那個”),這也從側面說明,話語標記“這個/那個”虛化程度更高,指稱對象的距離不再是“這/那個”選用的首要標準。
第二,話語標記“這/那個”刪除后對于語義和句法沒有影響。典型下指的“那個”與其他語法結構關系密切,自然不可刪除。我們主要對比“那個”占位下指與話語標記的區(qū)別,對比例(2)和例(3),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那個”占位下指用法只比話語標記用法多了一個“了”,“那個”后“了”的消失使得“那個”擺脫了封閉的句法環(huán)境的限制,為其成為話語標記提供了基礎條件。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話語標記“這/那個”具有以下特點:(1)語音上:語音弱化,形成獨立語調(diào)單位,前后多伴有拖音和停頓。(2)語法上:句法關系獨立,可出現(xiàn)在任何一個需要填充的位置。(3)語義上:不增加所在語句命題內(nèi)容,也不影響其真值條件。(4)語用上:多用于口語交際,主要功能是調(diào)節(jié)和監(jiān)控信息輸出。
目前學界對于“這/ 那個”功能的研究偏重于靜態(tài)分析,對多種語用功能的主次之分研究還不夠?!斑@/那個”幾乎囊括了所有語用功能,甚至可以表達完全相反的兩種意義,但是從邏輯上來看,話語標記不能同時擁有兩種意義完全相反的基礎功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區(qū)分了“這/那個”核心功能和引申功能。
我們認為“這/ 那個”的核心功能是標記話語的延遲,進行話語搜索,協(xié)助說話人完成話語的構思和表達?!斑@/那”具有定指性,表明說話人想要指稱的對象是確定的,只是因為某種原因,不能為某個位置提供一個擁有具體內(nèi)容的話語,于是臨時采用“這/那個”占據(jù)位置,然后再通過其他方式將話語補充完整。話語標記“這/ 那個”的其他功能,都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礎上類推產(chǎn)生的。
我們將首先描寫“這/那個”的核心功能?!斑@/那個”話語的搜索可以朝著兩個方向進行。第一是向后搜尋,其主要功能是推進話語。第二是向前搜尋,其主要功能是修正話語。
根據(jù)“這/那個”所提取的話語單位的大小,我們將“這/那個”的功能分為詞匯提取,短語提取,句子(小句)提取,篇章提取四個層級,本節(jié)我們主要以“那個”為例進行說明。
1.詞匯提取
“那個”分布于句內(nèi),主要實現(xiàn)對于詞匯的提取。
(4)我原來工作是在中學,在N 幺六四中,幺,六,四,一百六十四,在,就,就這兒不遠,朝,那個,[朝陽門里],朝陽門里,一百六十四中。(1982 年北京口語調(diào)查資料)
(5)G:升級了,我因為聽那個,就是[中央美院的院長],這個潘院長他跟我說,他原來不是杭州人嗎?他說,你說杭州人蓋房子,就農(nóng)民有了錢以后蓋房子是什么?(《魯豫有約》)
例(4)、例(5)所要提取的成分分別是“陽門里”、“中央美院的院長”。在成分提取的過程中,說話人為了加強前后話語之間的聯(lián)系,會有意識使用一些連貫的手段,如例(4)“那個”所提取內(nèi)容為“朝陽門里”,由于“朝”字為已提及信息,“那個”實際提取內(nèi)容為“陽門里”,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只提取“陽門里”將導致話語表達失效:
*(4)’我原來工作是在中學,在N 幺六四中,幺,六,四,一百六十四,在,就,就這兒不遠,朝,那個,[陽門里],一百六十四中。(1982 年北京口語調(diào)查資料)
我們將類似于“朝”的成分稱之為回指性成分,一般來說,是否強制性回指遵循“成分規(guī)則”[8,9],因為話語總是以最小的、能夠獨立使用的成分——詞來進行組織,如果將完整的詞語一分為二,就必須使用復指的手段使斷裂關系得到修復。
2.短語提取
“那個”位于詞匯外圍,句子內(nèi)部,提取對象為短語。
(6)G:最吃虧是茅盾,茅盾在1921 年七一之前,就已經(jīng)參加了陳望道主持的那個,[籌備這個中共的委員會]。(《鏗鏘三人行》)
例(6)“那個”位于動語和賓語之間,所要提取的成分是“主持”之后的定中結構“籌備這個中共的委員會”。
3.句子(小句)提取
“那個”位于句子或小句起首的位置,所提取的成分為完整的句子(小句)。
(7)H:你介紹,黃渤你介紹。
G:對,我先等等,先過來,那個,[這是我媽]。
H:徐老師你好,你好徐老師。(《魯豫有約》)
嘉賓略顯緊張,于是用“那個”進行臨時的填充,待理清話語思路后,進行完整話語輸出,例(7)“那個”所提取成分為“這是我媽”。
4.篇章提取
“那個”分布于句子或小句起首位置,所提取的成分為多重句子或多重小句。
(8)G:因為我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我們家庭是一個比較傳統(tǒng)的家庭,那個,[這個事情不是由我個人向她來做的,是由我母親來做的,]我們家里頭有一個儀式,就是母親,我的母親說要,我們要結婚了,要給,要給我的老婆呢,送那個叫什么禮啊,就是一個,就是給她一個零花錢的那樣一個東西,一個小紅包。(《魯豫有約》)
(9)G:對對對。那個,[接下來再介紹一位美女,也是各位朋友都非常熟悉了,也是我的女兒,潘陽]。潘陽在這部戲里頭扮演一個外來的農(nóng)民工打工妹,不演我女兒了,管我叫叔,特別別扭。(《魯豫有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例(8)和例(9)所提取的成分大于一個分句,但是因為“那個”語義虛化程度較高,對其提取邊界的確定比較困難,我們主要依據(jù)廖秋忠(1987)所提到的確定篇章管界的11 種手段來進行判定,其中包括語義和諧、主語更迭等[10]。例(8)第三個分句的主語由“這個事情”變更為“我們家里頭”,于是我們傾向于認為例(8)“那個”提取邊界為“是由我母親來做的”。同理,例(9)主語(潘陽)的重現(xiàn)帶來管界的更迭,所以“那個”緩沖邊界為“也是我的女兒,潘陽”。
“這/ 那個”提取成分的擴大帶來“這/ 那個”的虛化程度的提高,其語篇功能也逐漸得到強化?!斑@/那個”的隱現(xiàn)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從頻率來看,話語使用頻率越低、抽象程度越高,越需要“這/ 那個”等話語標記輔助說話人完成話語提取。第二,從言語計劃來看,計劃越艱難,“這/那個”等話語標記發(fā)生的概率就越高。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言語規(guī)劃最困難的是開頭位置,在這里,說話人認知負荷最為沉重,他必須規(guī)劃表達內(nèi)容,確定語法關系及整體韻律,所以“這/那個”在開頭位置出現(xiàn)頻率最高,在句尾的出現(xiàn)頻率最低。
如言者使用“那個”向前搜尋話語,其主要功能是修正話語。話語修正既包括語誤修補,也包括話語調(diào)整。
1.語誤修補
語誤修補是指說話人對話語表達過程中出現(xiàn)的明顯錯誤進行修正。
(10)這往這么去,這到廣,那個那個,廣渠門那個那個,不是廣渠門兒,那個,早以那叫沙huor門兒呀,就過那么去了,那東西以后直接就通那么去了,就是就是都是臭溝,都是明溝,都是明溝。(1982 年北京口語調(diào)查資料)
(11)因為我們剛剛講的那個,注意我們剛剛講的情況,其實是分不同層次的。有的就是大病,重病,他沒辦法負擔,城市中產(chǎn)階級都沒辦法負擔。(《魯豫有約》)
例(10)三處“那個”對應于“那個”向前搜索和向后搜索兩種功能,第一處“那個那個”的作用是話語推進,具體來說是完成詞匯的提取,由于“廣”只是“廣渠門”中的一個語素,所以必須采用重復話語的方式完成話語的推進。第二處和第三處的“那個”的作用是進行話語的修補,具體來說是語誤的修補,其中第二處“那個”所引導話語首先否定了“廣渠門”,但是并沒有最終完成語誤的修復,第三處“那個”在第二處“那個”否定“廣渠門”的基礎上,將“廣渠門”改為“沙huor 門”。
例(11)“那個”作用是標記話語由“因為”到“注意”的修補,需要注意的是,本例存在延遲修補的情況,本例本需修補的位置是“因為”,但是說話人在說完“我們剛剛講的”才意識到需要修補,于是不得不返回語誤處進行更正。
2.話語調(diào)整
話語調(diào)整是指說話人為了使自我言語表達更加完整、準確和符合預期而進行的修補,話語調(diào)整也是說話人使用頻率最高的修補方式。
(12)G:他一是一個特別喜歡跳舞的孩子,……最后邊我猜他爸就是說讓我撒個謊,說今天成人大課取消了,他這時候才哭著走了,哭著含著眼淚,我就覺得特別那個,他對舞蹈特別執(zhí)著。(《魯豫有約》)
(13)G:那個西裝嘛,我當時前面系兩個扣子,要不就會被,被那個,有時候路過的人不知道,一滑就會掉下來,所以這個扣子一直系的,他就不知道。(《魯豫有約》)
例(12)既有話語的推進又有話語的調(diào)整,這就說明說話人有能力同時進行兩個方向的話語搜索與激活。說話人在說出“特別”后,意識到有關“特別”的表述缺乏主語,于是在“那個”后,重新補充主語,同時還將“特別”所限定的對象向前推進并表述完整。例(13)說話人在說出“被”之后意識到人們導致她扣子滑掉,并不是故意的,用“被”可能讓聽話人產(chǎn)生誤解,于是用“那個”作為標志,啟動修正,徹底放棄了之前的表達,轉而使用一種易于讓人理解的方式進行闡述。
“這/那個”核心功能是延遲與搜索,在此基礎上,“這/那個”還衍生出豐富的引申功能。這些功能隱含于核心功能中,依靠具體的情境來激活。
“這/ 那個”可以輔助聽者扣住言者語言阻礙點,激發(fā)聽者對語阻內(nèi)容的關注,并同言者一道進入話語搜尋與思考,以便在激活階段與言者話語進行比較,聽者還可根據(jù)說話人當前信息狀態(tài)做出選擇,如等待、插話或給予補充,從而促進雙方的交流和溝通。
(14)張璐嘻嘻笑:“你怎么認識的她?”“我是通過跟你同姓的那個……”
“張燕生?”“對,就是他。嗒,搞得挺熟,名字都知道了。”“不熟?!保ㄍ跛贰断鹌と恕罚?/p>
(15)袁老板:老陶 來來來,高一點,高一點……(布景出現(xiàn)一個空白)
袁老板:趕快叫那個,那個……
老 陶:小林!
袁老板:小林,對!小林?。ㄙ嚶暣ā栋祽偬一ㄔ础罚?/p>
例(14)“那個”成功激起了聽者的興趣,當聽者意識到言者信息搜索遇到阻礙,并且在短時間內(nèi)無法成功提取后,聽者會根據(jù)說話人已有話語,提出了自己的假設,并要求說話人判定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與例(14)相似,在例(15)中,聽話人在等待后,說話人似乎還沒有想到確定的答案,于是聽話人根據(jù)說話人已有表述做出合理猜測:“小林”,“小林”的補出使得交際可以繼續(xù)順利進行。
沈家煊(1999)在討論對于請求的回應時提出,“接受”是無標記行為,所以直接利落,“拒絕”是有標記行為,所以應答前會出現(xiàn)停頓[11]。話語標記“那個”前后伴有拖音和停頓,是有標記行為,所以在“請求——應答”的模式中,答案有可能是拒絕。
(16)記者:給我一個你們的負責老師的電話,手機號碼。
接電話人:這個,我好像不方便(《新聞縱橫》)。
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解答,所以對于問話人來說,聽話人解答疑問是預期的結果,但是在例(16)中接電話人出于某種原因拒絕了記者的請求,其中“這個”是拒絕請求的標志詞。
如果說話人對于問題不知道,本可以直截了當回答,“這個”的加入則傳遞出言者有意隱含信息的內(nèi)涵。
(17)朱盈盈接道:“白玉仙移情別戀,喜歡上了什么人?”肖月寒道:“這個,我不知道了?!保ㄅP龍生《飛花逐月》)
例(17)肖月寒本知道問題的答案,只是他并不愿意回答,于是在思考后說“我不知道了”,“這個”傳達出說話人內(nèi)心對于是否要回答的猶豫。
面對一個熟知的問題,說話人可以直接回答,而面對一個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問題時,說話人需要思考之后再進行回答,并且相對來說,答案可能沒有那么準確。所以“這/那個”的出現(xiàn)會導致所引出的答案可信度下降。
(18)H:你騎的是飛鴿的還是永久的?
G:那個,應該是飛鴿的吧,那么后來應該說拿到這個通知書呢,確實是。(《魯豫有約》)
在例(18),由于相隔時間較遠,嘉賓對于“你騎的是飛鴿的還是永久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明確的把握,所以在進行思索之后,給出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飛鴿”,其中“應該”、“吧”又再次減輕了斷言的程度。
“這/那個”可出現(xiàn)在首話輪起始位置,標示交際活動的開啟。與熟人交際相比,我們在與社會距離較為疏遠的人群開啟交流活動時,存在諸多困難,如緊張、不知如何稱呼合適、對于所要交流的內(nèi)容不確定等,此時“這/ 那個”可以起到開啟交流,并吸引對方關注的作用,其功能類似于“Excuse me”。
(19)顧客:那個,幫我拿一個漢堡和一個冰淇淋。
店員:好的,請稍等。(筆者收集)
如例(19),顧客與店員首次接觸,二人并不熟悉,于是顧客使用“那個”作為開啟交際的標志。需要注意的是,“這/ 那個”不是開啟交際的最佳選擇,在漢語語境下,用“這/ 那個”稱呼他人并不禮貌,“這/那個”完全可以用代詞(你、您)、敬詞(大師)、職務詞(張局長、趙主任)等更為禮貌的表達方式來替換。
話語標記“這/ 那個”不同于典型下指與占位下指,其特征包括:語音弱化,形成獨立語調(diào)單位,前后多伴有拖音和停頓;句法關系獨立,可出現(xiàn)在任何一個需要填充的位置;不增加所在語句命題內(nèi)容,也不影響其真值條件;多用于口語交際,主要功能是調(diào)節(jié)和監(jiān)控信息輸出。話語標記“這/那個”的核心功能是標記話語的延遲啟動,進行話語搜索與提取,在此基礎上,“這/ 那個”還產(chǎn)生了豐富的引申功能,如傳達超預期的信息、說話人有意隱含信息、減輕斷言程度、引起聽話人的關注、激發(fā)聽話人的興趣、提示聽話人根據(jù)說話人當前信息狀態(tài)做出選擇等。事實上,在多國語言中,指示代詞都可用作填充式話語標記,如M.Hayashi,KE.Yoon(2006)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指示詞在芬蘭語、日語中同樣會被用作填充式話語標記,起到緩沖的功能[12]。這到底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還是有其發(fā)生必然性?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