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譯敏
(南京理工大學 體育部,南京 210094)
自強不息的古老中華民族精神與現(xiàn)代的電影藝術結合,必將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絢爛火花。作為電影家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電影通過運用不同的電影拍攝手法來表現(xiàn)不同的體育項目、體育人物和體育精神。就此而言,體育電影既是傳播體育文化和體育賽事的重要傳播媒介,又是傳播體育人文精神內(nèi)核的重要載體,更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象征。從《體育皇后》到《女籃5號》,再到《奪冠》,從“體育救國”到“為國爭光”,一系列的中國體育電影經(jīng)典作品為建構自強不息、團結進取的民族精神作出了重要藝術貢獻。
中國近代體育自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身體”問題。20世紀20-30年代,出現(xiàn)了一股強烈的體育思潮,從《體育周報》《勤奮體育月報》等刊物的相關言論中看出,這一時期的體育思潮基本走向可以分為1927-1931年和1931-1937年兩個階段。“九一八”事件發(fā)生前,體育思潮沿著“強國”“強民”的路線;“九一八”“一二八”事件后,“救亡”成為整個社會活動的主體。面臨外侮日盛的危局,民族主義的活力被激發(fā)出來,“尚武”精神再次被提倡,各種救國思潮如“航空救國”“經(jīng)濟救國”“外交救國”“摩托救國”等紛紛涌現(xiàn),而“體育救國”成為其中最為響亮的呼聲之一[1]。1934年上映的《體育皇后》(孫瑜編劇導演,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出品)被視為中國體育電影的開山之作。影片敘述了一個打破三項全國短跑紀錄的體育學校高材生林瓔,因經(jīng)不起社會狂捧之風,陷進了驕侈的泥坑而懈怠了訓練,在教練云鵬的幫助下,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專心訓練,在全國運動會中,同學蕭秋華因受到競爭者的挑唆帶病比賽而失掉生命后,林瓔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沖擊,在比賽中故意減慢速度,放棄了所謂“皇后”的桂冠。
《體育皇后》片首題詞“獻給為體育真精神而努力的戰(zhàn)士們”清楚表明這部體育影片的意旨,耐人尋味的則是何謂“體育真精神”。長期以來,現(xiàn)代奧林匹克精神被簡潔表述為“更快更高更強”,《體育皇后》傳遞出了對“更快更高更強”的追求,傳達現(xiàn)實政治關注之意?!扼w育皇后》可視為是對遠東運動會引發(fā)的民族危機的藝術回應?;氐健扼w育皇后》的歷史生產(chǎn)場域,若是僅僅考慮體育運動這一層面,可說是抓住了傳播體育運動的最佳時機。但遠東運動會不僅僅是運動會,1931年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扶持偽滿洲國成立,并強硬要求偽滿洲國參加即將在上海舉辦的遠東運動會。這是對中國主權的公然挑釁,中國運動員因此強烈要求抵制,并與之勢不兩立。這一民族現(xiàn)實的政治處境讓體育不再僅僅是體育,而是與“救國”之夢相連,“體育救國”也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就此而言,《體育皇后》比較完美地承載了對民族命運的關切與思考,女主人公林瓔是實現(xiàn)這一思考的行動者。林瓔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多重文化意味。首先,這是一個健康、活潑、率真的女性。因此林瓔出場時不是閨秀的端莊現(xiàn)身,而是爬上了輪船煙囪,在鏡頭的凝視下,一個身手矯健的女性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而在童年好友云雁的敘述中,林瓔自幼便是賽跑、爬樹的高手,一反常規(guī)并非驚艷而是驚嚇的亮相讓林瓔具備了十足的沖擊力。顯然,都市的夸張并不能束縛習慣了自由奔跑爬樹的林瓔。其次,林瓔是一個具有思辨力的現(xiàn)代女性,她不僅能夠展開現(xiàn)代都市/鄉(xiāng)村比較性思考,而且能夠提出“體育救國”的主張。在連續(xù)追問1930年代中國體育現(xiàn)狀之后,影片就理想中的“體育真精神”進行關鍵詞提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團結”,因民族危機而感悟到“團結”對于一個民族的意義。相似的一幕發(fā)生在87年之后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2021年舉辦)。奧林匹克精神因為疫情而被拓展,從“更快更高更強”拓展為“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雖然應對的危機各不相同,相同的則是體育不僅僅是比賽,其精神更與民族命運和人類命運密切相關。
兼具了健康體魄與憂國意識的林瓔真誠地接受了云鵬的教導,這意味著融合了民族自強追求的體育真精神的落地生根。在圍繞林瓔而出現(xiàn)的眾多男性中,云鵬承擔著運動技能指導與精神引領的功能。出于謀生的目的,云鵬在體專任教,在課堂上特別強調(diào)“有健全的身體然后有健全的精神!有青春的朝氣然后有奮斗的恒心!任何民族自強的原動力,就是健全的身體!”影片借云鵬之口強調(diào)健全的身體,實在是因“東亞病夫”的歷史記憶與“九一八”的新傷痕而發(fā)。來自鄉(xiāng)村(與魔都上海相對,浙江被視為“鄉(xiāng)村”)且具備“體育救國”思想的林瓔最初服膺于云鵬,對云鵬的訓練指點充滿感激,“云先生,一切的事,只要你肯教訓我,我都聽!”但在賽場嶄露頭角后,她開始流連交際,幾乎迷失初心,由于云鵬的及時提醒,林瓔迷途知返,在運動場上實踐了對“體育真精神”的領悟。正如片尾所言:“一切不合理的,貴族的,個人的錦標賽,新時代是都要拋棄它們的!為著體育的真精神,我們只有奮斗!只有向前!”不以個人得失為重,而是以群體的健康強壯為目標,以實際行動推動“體育大眾化”,林瓔成為了理想中的“為體育真精神而努力的戰(zhàn)士”。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1934年,《體育皇后》的橫空出世不僅為中國體育電影開辟了新紀元,而且將民族、女性與體育等多重話語相雜糅,使其成為一部富有國民教育意義的體育影片?!捌渚呐臄z的運動會上的升國旗儀式和各省運動員的入場式,無不呈現(xiàn)出體育所承擔的民族國家意味[2]?!?/p>
新中國成立后的電影作品,往往將“個人命運和大時代背景”緊密結合,體育電影也不例外。中國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女籃5號》正是其代表性經(jīng)典作品。這部電影集親情、友情、愛情、愛國之情的劇情為一體的電影,中間穿插了緊張刺激的比賽,所以當時就獲得了國內(nèi)觀眾一致的好評,在國外也獲得了驕人的獎項。
就像《體育皇后》為民國時期的體育電影開山之作一樣,《女籃5號》則是新中國體育電影的奠基之作,該片于1957年公映,充滿了新中國新天地的喜悅感與建設社會主義的榮譽感。斗轉(zhuǎn)星移,國家地位與時代氛圍都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女籃5號》將《體育皇后》的“體育救國”意識轉(zhuǎn)變成“為祖國爭取榮譽”的使命。新中國成立初期,電影由于承擔更多的宣傳功能,在題材上也大多圍繞戰(zhàn)爭和工農(nóng)兵的生活展開?!杜@五號》堪稱當時中國電影的一陣旋風,讓當時的中國掀起籃球熱潮?!杜@五號》圍繞籃球運動員田振華一生的經(jīng)歷和林潔、林小潔母女的不同境遇,揭示了解放前后體育運動員的不同命運。一般的體育題材,往往容易拍成勵志片,比如某運動員在訓練中如何吃苦,在比賽中經(jīng)歷過挫折,最后終于站在了冠軍的領獎臺上。但《女籃五號》卻是更抒情和舒展的,將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體育生涯,家庭和感情生活,社會風氣的批判和引領,都糅合在了一起,既熱血又溫情。事實上,《女籃五號》也是個命題作文,有關部門要求謝晉通過體育事業(yè)反映“新舊社會的不同面貌”,擅長情感的謝晉就一對戀人的經(jīng)歷和悲歡離合與整個社會時代的變遷結合在一起,鮮明的新舊社會對比中高揚起愛國旗幟,舊社會讓籃球淪為金錢的奴隸,新社會使之成為強國健民的手段;舊社會使恩愛情侶失散,新社會使他們鴛夢重溫。比較的策略同時運用在影像方面,舊社會的空間狹窄而陰冷,新社會的景致開闊而明亮?!杜@5號》結尾處女籃運動員們身著鮮紅的球隊隊服,在招展的五星紅旗下豪邁出征,為國爭光同時,一對昔日苦難戀人在新時代終成眷屬,家國夢想和個人幸福的水乳交融,言體育而不止體育,寫青春而不限青春,表現(xiàn)出新中國充滿希望的意境。到20世紀60年代,謝晉又拍攝了滬語喜劇《大李小李和老李》,其中全民鍛煉學做廣播操的上海市井生活是謝晉對體育精神的另一種表達。
《女籃5號》對田振華昔日對戰(zhàn)外國水兵隊的場景進行細節(jié)再現(xiàn),將民族、愛情與籃球相連,賦予賽場勝利以外民族尊嚴的意旨,從而讓田振華的堅持超越了一場籃球比賽的體能、技術勝負的意義。就此而言,《女籃5號》也在新中國呼應著1934年的孫瑜在《體育皇后》中所寄托的“體育救國”愿望。但在完成對過去歷史的倒敘之后,《女籃5號》強化了對當前體育的期待。為此,謝晉設計了頗具1950年代時代特色的話題爭端,在小潔身上則具體表現(xiàn)為“讀工科”與“學體育”之爭。媽媽林潔與戀人陶凱都叮囑小潔好好復習,爭取考上大學讀工科報效祖國,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奉獻力量;田振華則有感于中國體育的落后,希望天賦過人的小潔能夠去讀體育學院,有一天能走出國門為國爭光。小潔先是聽從母親與戀人建議,打球之余不忘復習迎考,并且拒絕了田振華提出的保送體院的設想?!爸毓た戚p體育”的務實功用理念對小潔產(chǎn)生了沖擊,她面臨著“體育何為”的困惑。為了幫助小潔成長,真正確立從事體育運動的自豪感,影片設計了小潔與隊友的小沖突、小誤會。小潔活潑可愛,單純而又有一些任性,與隊友汪愛珠為床鋪發(fā)生爭執(zhí),隊友因此藏匿了小潔的請假條,導致小潔耽誤了比賽并受到田振華的嚴厲批評。這一故事線索的埋伏與推進和小潔的成長同步。在田振華的言傳身教中,小潔感受到了一直缺失的父親的愛與教導。因為田振華的指導與決策,小潔不僅沒有因傷耽誤比賽與學習,而且將體育學院作為自己未來的升學志愿。在歡送出國比賽的人群中,戀人陶凱也改變了此前輕視籃球的態(tài)度,支持小潔出國參賽,為國爭光。
作為新中國第一部標志性的體育電影,《女籃5號》洋溢著新中國特有的青春喜悅氣息。片中,謝晉成功設置了母女兩代籃球運動員的不同生活道路,形成與田振華并行的雙線結構。從母親到女兒,《女籃5號》不僅完成了對籃球的體育敘事,而且完成了新舊中國兩代女性成長的敘事。與此并行的田振華則從愛國、奮進的籃球運動員沉淀為沉穩(wěn)、有境界的中年女子籃球隊指導。青年時期他對籃球事業(yè)的堅持讓他在捍衛(wèi)民族尊嚴之時飽受失去戀人的痛苦,但在新中國,步入中年的他又煥發(fā)了青春,在與林潔冰釋前嫌之后,和她重新開始憧憬新的生活。就《女籃5號》的時代氛圍而言,田振華與林潔的重逢一方面是對“大團圓”傳統(tǒng)的繼承,足以撫慰觀眾的善良期待;另一方面則是對1950年代中國活潑喜悅氣息的真實記錄。在《女籃5號》之后,謝晉導演的體育電影《大李小李和老李》《女足9號》先后上映??梢哉f,謝晉是導演中最心系體育的人,他一直思考著由《體育皇后》提出的“體育真精神”的問題,并作出了富有時代氣息的答卷。
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迎來了蓬勃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與世界體壇隔絕20多年的中國在1979年重返奧運會大家庭,中國體育事業(yè)煥發(fā)新生,中國各大體育項目太需要贏得一場國際比賽來證明大國的實力,“在世界大賽中贏得冠軍為國爭光”成為了80年代運動員們最渴望實現(xiàn)的夢想。40多年來,中國女排的奮斗歷程與中華民族的騰飛復興相伴共生。中國人對女排精神的集體認同遠超其他運動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女排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40年滄桑巨變的縮影。有關女排的新聞報道與影像宣傳成為時代熱潮,表現(xiàn)女排歷史的電影故事片也不乏佳作。
1981年公映的《沙鷗》(導演張暖忻)準確預告了中國女排的春天即將到來。影片運用大量長鏡頭來刻畫女主角沙鷗,以此來推動整個故事的發(fā)展。影片前半段重現(xiàn)了在1978年第八屆曼谷亞運會決賽中,中國女排挑戰(zhàn)日本女排失敗這一場令人抱憾的比賽。后半段則講述了沙鷗因為傷病折磨和未婚夫的意外離世而選擇退役,當了國家女排副教練,坐著輪椅在電視機前含淚等到昔日隊友贏得金牌的故事。同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3∶2戰(zhàn)勝了東道主日本隊,首次奪得世界杯冠軍,中國終于實現(xiàn)了三大球世界冠軍歷史上“零”的突破!
如果說,《沙鷗》是女排敘事的揭幕之作,那么《奪冠》就是女排敘事的登頂之作。隔著40年的歷史時空,足以盛放一個民族的激情。從《沙鷗》到《奪冠》,女排敘事從虛構轉(zhuǎn)向虛實結合,在紀實與虛構中形成巨大的故事張力,引發(fā)觀眾的強烈共鳴。《奪冠》以郎平為主角,將她跌宕起伏的排球人生與中國女排的盛衰緊緊勾連。郎平以及五連冠時期的老女排隊員,以朱婷、張常寧等為代表的新生代女排隊員的出場強化了影片的真實性?!袄善街А迸c“郎平之問”則將新舊女排鏈接起來,形成代代無窮已的涌動潮汐。
影片《奪冠》著力重現(xiàn)了中國女排的三場大戰(zhàn):1981年中日世界杯決戰(zhàn)、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之戰(zhàn)、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巴決戰(zhàn)。在這三場女排命運的關鍵性比賽中,郎平的身份分別是中國隊主攻手、美國隊主教練和中國隊主教練。作為中國隊主攻手與中國隊主教練,郎平都取得了勝利,尤其是中日之戰(zhàn)的勝利,成為國人景仰的英雄。正如影片片首所言“中國人渴望找到某種方式,讓世界重新看到自己?!倍匦麓蜷_國門,渴望與世界接軌的方式是什么?就是一場又一場用實力說話的勝利。在中日賽場,袁偉民的作戰(zhàn)動員簡潔有力,直抵隊員內(nèi)心深處的民族自尊:“我們是在什么地方打球?我們是中國人,你們代表中華民族,這場球如果拿不下來的話,你們后悔一輩子!”多年后,外國記者曾經(jīng)問郎平“中國隊為什么這么看重一場比賽的輸贏?”郎平說:“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還不夠強大?!蓖艘酆?,赴美留學的郎平在多年排球事業(yè)的歷練中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國際視野,這讓她勇于以美國隊主教練的身份在北京奧運會上與多年知己陳忠和交手。但無論戰(zhàn)前與戰(zhàn)后,她內(nèi)心深處的民族情感令她無法不關注中國隊。因此,戰(zhàn)前她向老友表達擔憂,戰(zhàn)后全無勝利的喜悅,忍不住在無人處道一聲:“對不起”。
從中國體育電影的發(fā)展來看,對民族意識的弘揚與對體育真精神的堅守是其優(yōu)秀傳統(tǒng)。在《體育皇后》與《女籃5號》中,“東亞病夫”屈辱記憶令兩者合二為一高度融合。但在《奪冠》的中美之戰(zhàn)時的郎平身上,出現(xiàn)了瞬間的不能兼容??此泼艿乃查g,卻是中國深度開放的成果。只有在開放、包容、尊重的時代,才會出現(xiàn)這樣的“郎平之困”。也因此,回歸中國,擔任中國隊主教練成為郎平的必然選擇,因為她意識到,中國隊需要進行深度改革,而這就是她的歷史責任。在女排的這三場戰(zhàn)役中,郎平的體育精神與民族情感經(jīng)受了現(xiàn)實的磨煉。從短暫的困惑到再融合,郎平代表著中國新的體育精神的熔鑄。
與《女籃5號》一樣,《奪冠》延續(xù)了《體育皇后》開啟的“體育真精神”的追問,尤其是對于集體團隊意識的強調(diào)再一次顯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合作精神?!秺Z冠》用了將近一半的時長重現(xiàn)中國女排獲得第一個世界杯的艱難過程。從1981-1986年,中國女排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實現(xiàn)“五連冠”的隊伍,女排“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精神成為一代人的記憶。袁偉民說:“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美國球員海曼對郎平和其隊友的評價則是:“你們更有團隊精神?!?/p>
2013年,作為團隊精神的杰出代表者,郎平帶領中國新生代女排再出發(fā)。她首先引進國際訓練體系,將人才選拔與訓練手段科學化、合理化。其次,她充分認識到新舊時代球員的巨大差異,她鼓勵新生代不要背上老一代球員背過的包袱,只管放開手腳去打。在精神扶助與動員中,郎平始終追問隊員:“為什么打球?”打球不能僅僅是為了父母,為了自己,或者為了成為第二個郎平。答不出問題的球員夜宿球場,陳忠和半夜探訪,啟發(fā)球員“心里的東西是什么?是我們的國家?!迸c球員時代相比,郎平在以國家為心底深處的基石時,啟發(fā)新生代球員要能真正享受打球帶來的快樂,因為“當今的排球應當是快樂的”。郎平對快樂排球觀的倡導,正是女排精神在新時代的新發(fā)展:“樹立‘快樂為本’的正確運動價值觀,有利于激發(fā)健身熱情、享受運動樂趣,提高體育參與者的精神追求。同時,快樂健康的體育價值追求使‘健康中國’‘全民健身’與‘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貫徹有了立足點、著力點,也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國家價值一體化進程的重要體現(xiàn)[3]?!本推狈勘憩F(xiàn)以及業(yè)界、觀眾評價來看,《奪冠》獲得了“主旋律”與商業(yè)的雙重肯定。影片“在‘主旋律’與‘商業(yè)’的博弈過程中,找到了民間情緒共振的最大公約數(shù),呈現(xiàn)出特定文化空間下超文本的文化意義與價值[4]?!?/p>
縱觀電影發(fā)展史,電影的主創(chuàng)團隊通常是一手傳播者,利用自身具有的信息優(yōu)勢將具有時代個性的藝術理念和體育人文精神內(nèi)核傳遞給觀眾,觀眾則對電影進行文本符號和信息內(nèi)容的解碼與反饋,在雙向的傳播與反饋過程中完成對影片文化意義的建構。中國體育電影亦然。就中國體育電影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以及票房而言,難以與其他類型影片相媲美,但在民族精神建構方面,卻有著難以估量的效果。作為一種現(xiàn)代文化產(chǎn)業(yè),電影的發(fā)展、興衰,往往是密切關聯(lián)著并且總是被它自身民族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整體實力上的強弱,還有它自身民族的尊嚴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所決定的[5]。作為不同時期的中國體育電影的代表作,《體育皇后》《女籃5號》《奪冠》雖然在創(chuàng)作背景與具體表現(xiàn)對象方面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對民族國家和對體育事業(yè)的熱愛。在將這兩種熱愛熔鑄之后,中國體育事業(yè)將更有意義,國民生活也會更加快樂。體育電影是重要的電影類型,中國體育電影的發(fā)展與國運的昌盛關系密切,并且受到國民體育實踐的深刻影響。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體育電影在數(shù)量、質(zhì)量、藝術探索和電影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中國體育電影也將迎來新的發(fā)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