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揚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1)
十八大以來,中國正式開啟了強國時代。相比較其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因而高校思政課要與社會實際密切聯(lián)系,積極適應時代變化帶來的新要求。
新時代背景下,在社會各領域深刻變革的過程中,利益格局正變得前所未有的復雜,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以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等為代表的西方社會思潮在思想領域制造著混亂,并不斷沖擊著大學校園,乃至于沖擊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高校思想領域中的主導地位,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同樣,高校思政課必須正確把握時代主題,不斷擴寬教育領域,從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和觀念中提煉鮮活的教育資源,才能變得有親和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才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掌握。
青年工作歷來是我黨的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講話中談到青年問題,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促進青年成長成才。這些講話、文件和要求反映了國家對青年問題的總體判斷和對青年的殷切希望,充分彰顯出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青年的關心和愛護。當代的高校大學生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他們成長于社會發(fā)展的新時期,接受著系統(tǒng)化的學習教育,在面對一系列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時,他們會用自己的青春熱情去反思社會底線、道德良知,向時代之問提出自己的青春之聲。但由于他們?nèi)松啔v較為欠缺,面對問題時邏輯思維能力仍待提高,當他們在面對不良思潮的沖擊、面對不良輿論的影響、面對人生方向的選擇時仍會感到困惑和低落。新形勢下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必須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成長困惑。教學內(nèi)容上,要增加對時事熱點問題的分析研討,比如可對“港獨”事件進行解構分析,引導學生正確認知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在教學形式上,要啟發(fā)大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探討,教會學生用辯證的思維正確看待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得與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高校思政課要側(cè)重對大學生使命感的涵養(yǎng),加強正面引導,深入解疑釋惑,不斷增強高校思政課的獲得感。
從歷史的起源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因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而產(chǎn)生”[2],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深厚的生活根源,是為生活服務的。高校思政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否則所謂的高校思政課效果也只能停留于教學中或特定的課堂活動之中。高校思政課應全面關懷大學生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與教育實踐,密切與大學生生活境遇的關聯(lián),實現(xiàn)與大學生生活期待的融通,才能夠生成思政課真切且持續(xù)的獲得感。
當前,高校思政課缺乏實效性主要是由理論知識較為空洞、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不夠緊密等造成的,因此高校思政課要努力傾聽學生有關美好生活的所惑、所思、所想,切實為學生答疑解惑。貼近大學生美好生活需要的高校思政課是學術理論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jié)合,圍繞的是高校大學生的生活需要,聯(lián)系的是高校大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它致力于追求在教與學的動態(tài)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成長和提升,進而推動教育雙主體的共同進步,達成雙贏,讓高校思政課靈活高效,更具親和力。
高校思政課要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密碼”,與傳統(tǒng)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補益,從文化的視角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
第一,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是提高教育親和力的必然選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果,反映了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導向,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是新時期助推高校青年大學生靈性修養(yǎng)、陶冶情操、精神升華的有力支撐。如中華民族傳統(tǒng)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克己奉公”“修身慎獨”等思想無不體現(xiàn)著人文精神,蘊含著豐厚的教育資源,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yǎng)大學生們形成積極樂觀的人格精神,建構崇高美好的精神世界。因此,將傳統(tǒng)文化載體貫穿于高校思政課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認知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同時自覺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將其內(nèi)化到自身內(nèi)心深處,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崇高的思想品質(zhì),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二,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文化話語力量是提高教育親和力的應有之義。在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競爭沖突已從政治、經(jīng)濟領域發(fā)展到意識形態(tài)領域、文化領域。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校大多數(shù)學科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式一直以西方為準則和權威。某些西方國家打著各種名義的幌子向別國輸出其價值觀,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嚴重沖擊著別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tǒng)文化。事實上,每一種文明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明烙印,歷史與實踐充分證明,來自于西方社會的理論做法并不能解決中國社會實踐中的問題。因此,高校思政課應以中國社會實踐為現(xiàn)實根基,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力量。不僅要筑牢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根脈,還要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寓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逐步推進去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深化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源泉之中。高校思政課要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基因”,引導大學生在時代之思、時代之問中牢固筑造起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的高地,將高校思政課真正升華為信仰教育,從信仰的視角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
第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依托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當前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年一代的肩膀上承載著國家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高校思政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鑄魂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必須要在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引導好和培育好廣大青年學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科學的觀點和全面的思維方法,“這些立場觀點方法,是鑄魂育人最內(nèi)在的‘精神能量’?!雹贍T照.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N].解放軍報,2019-01-16(007).
第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為指引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信仰源于主體克服有限與無限矛盾的精神需要和客體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它以一定的活動作為介質(zhì)進入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以此來發(fā)揮其價值作用從而擴大影響。信仰對其信眾往往會具有較高的激發(fā)力,信眾為達到信仰目標和實現(xiàn)自身的情感滿足,會具有較強的行動愿望。因此在高校思政課中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信仰教育,可以將信仰的自覺力量轉(zhuǎn)化為親和的自發(fā)力量,使大學生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的踐行者和捍衛(wèi)者。
知識是高校思政課的起點,非學無以明識,非學無以立德,高校思政課必須經(jīng)由知識教育。列寧指出:“只有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3]我們要把青年大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知識武裝其頭腦、豐富其精神。在進行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中,多給學生以價值性、真理性知識,也是幫助他們樹立牢固的科學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必需的。因此高校思政課要提高知識說理的透徹力,從而積極回應學生對知識真理的渴求心理,也就是說要善于把學生渴求的知識浸透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去。
高校思政課的話語表達是一門優(yōu)雅的藝術,高校思政課要想產(chǎn)生影響力,既取決于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還取決于其話語表達的吸引力。以往的高校思政課話語較為陳舊滯后、帶有濃重的政治性教育氣息,在與大學生的話語共鳴中處于不協(xié)調(diào)、不匹配的尷尬境地。高校思政課應當及時掌握最新的大學生話語動向,做到話語表達與時俱進,讓大學生感到親切、樂于接受,并用形式活潑、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言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娓娓道來,在潤物細無聲中感染高校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向?qū)W校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點要求。以此為指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積極關注黨和國家大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者和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引導者。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情感,能產(chǎn)生極大的親和力。高校思政課教師要通過思政課傾注“實情”、融入“真情”,形成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共振,使學生對某些道理不言自明,自覺地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任務,往往更注重理論知識本身,從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力的鍛煉。與中小學思政課堂相比,高校思政課的教育對象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因此,要在課堂中樹立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這樣的高校思政課有別于傳統(tǒng),不僅實現(xiàn)了學生知識的增量,更提升了知識教學的質(zhì)量,打造的是有思想有創(chuàng)造力的高校思政課生機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