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慶明,高少宇,王玉b,王雪c
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的融合策略及實踐研究
谷慶明1a,高少宇2,王玉1b,王雪1c
(1.沈陽工業(yè)大學 a.化工過程自動化學院;b.商貿學院;c.石油化工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2.邯鄲學院 教育研究與教學質量監(jiān)控中心,河北 邯鄲 056005)
高校不僅為青年人提供了求知發(fā)展的渠道,也是培養(yǎng)青年人思想價值觀念,鼓勵青年人拼搏進取的主要陣地。高校開展的各類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活動,不僅能對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刻的影響,也會對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帶來質變。在教育開展過程中,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密不可分,然而,現階段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的融合仍然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首先闡述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其次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分析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融合面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融合策略,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進行有效融合,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融合策略
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時代價值觀念也在不斷革新,高校盡管面臨著更為復雜多變的時代環(huán)境,然而在時代大背景下始終不變的,是各大高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觀念,對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始終是各大高校育人的中心路徑[1]。心理健康是相對于身體健康而言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心理上各方面處于良好狀態(tài),圍繞高校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年來國家和教育部分屢次強調的重點領域,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自信、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預期目的。在教育開展過程中,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密不可分。
一方面,從教育目標來看,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青年正處于一生中成長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純粹的時光,青年以求知為信念,以進取為目標,在象牙塔中修煉,在學海中拼搏,高校不僅為青年人提供了求知發(fā)展的渠道,也是培養(yǎng)青年人思想價值觀念,鼓勵青年人拼搏進取的主要陣地,高校開展的各類思想教育活動,不僅能對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刻的影響,也會對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帶來質變[2]。與此同時,高校也是青年學生心理健康養(yǎng)成的主要場所,要求學校積極主動的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學會控制情緒,不會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而出現焦慮、絕望等消極情緒,讓學生養(yǎng)成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遇到困難和障礙也能及時的進行自我調節(jié),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另一方面,從教育內容來看,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互相滲透。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素質,鼓勵青年將個人的理想追求,個人的目標信念,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在不斷進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堅不可摧的信心和決心,勇于去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和開拓者,在這樣的思政教育下,可以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使得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保持在積極樂觀的穩(wěn)定狀態(tài)。與此同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思政教育,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更好的完成自我發(fā)展,實現理想目標[3]。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基地,理所當然的承擔著育人責任,高校在黨中央和教育部的直接領導下,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直接對青年學生產生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多元價值觀念的形成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沖擊,倘若沒有得到適當的引導,部分青年學生可能會被社會反動分子的話術所洗腦,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與此同時,近年來,由于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惡性事件也層出不窮,部分學生由于心理的不穩(wěn)定,很容易由于一時沖動做出令人扼腕的決定[4]。因此,社會的多元性和復雜性,無疑給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觀念帶來了極大的阻力和困難,也正是在這種復雜的時代背景下,黨和政府對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更應該發(fā)揮其以德育人的能力和價值,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在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理想信念,提升教育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高校思政教育是現代教學中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它在精神與思想的層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學生熱愛祖國,擁有集體意識,擁護社會主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然而,現階段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需要著眼于學生個體,在心理健康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培養(yǎng),使其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優(yōu)秀人才。鼓勵學生建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在這個理想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實際的行動來不斷進行邁進和努力,由于受到復雜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身心發(fā)展不可避免的受環(huán)境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倘若教師不能及時體察到學生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很容易讓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迷失自我,長此以往使得部分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為幫助青年學生健康成長,開展針對青年學生的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教育開展的重點,構建思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體”教學模式,既是對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又是對于整個高校教學建設水平的推進。
高校思政和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仍然延續(xù)著教師講、學生聽的原始方式,甚至出現過分強調教師主導地位,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情況,一方面,我國傳統(tǒng)應試教育體系下,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發(fā)展,圍繞中學、高中學生開展的思政課堂也被作為一門應試學科來進行教學,嚴重阻礙了思政課堂的正常開展,延續(xù)到高校階段,思政課程也沒有真正的發(fā)揮育人功能,忽視了對學生開展品德教育。同時,思政課堂的教學,必然滲透著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絕佳契機,然而,部分教師錯誤的將思政課堂和心理健康教育割裂,認為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沒有達到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的教育目的。
高中思政課堂的開展主要圍繞教學目標開展,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忽視了在思政課堂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充分發(fā)揮思政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上的獨特優(yōu)勢,高校思政課堂中很少涉及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內容,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在思政課堂中涉及到心理健康的教學內容,教師容易簡單帶過,或者讓學生自由開展相關討論,闡釋自己的理解,忽視了教師在過程中講授系統(tǒng)知識對于心理健康知識體系構建的意義[5]。同時現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涉及到與思政有關的教學內容,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體現在課堂,還體現在針對學生個人的心理健康輔導過程中,在課堂和心理健康輔導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將重點放在學生個人的心理和情緒狀態(tài)上,很少意識到需要結合思政教育的目標,在精神和思想的層面上,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實際上學生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都是因為個人價值觀與現實的實際情況產生了沖突,倘若在心理健康輔導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具備基本的思政素養(yǎng),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擁有集體意識,擁護社會主義,往往能夠對學生個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起到正向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合面臨著較為復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一方面,高校學生尚處于一生中成長最迅速的黃金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很容易受到來自不良思想的蠱惑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形成扭曲的價值觀念和錯誤的認知,從而做出未經深思熟慮的錯誤決定,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個人的一生。部分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個人素質提升的教育,甚至部分教師自身素質不過關,對課堂和學生不負責,導致學生直接對課堂和大學教育失去興趣,開始出現頻繁逃課、厭學等消極情緒,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畢業(yè)生數量的大幅增長,研究生、本科學歷學生數量的增加,就業(yè)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嚴峻,甚至迎來了多年不遇的就業(yè)寒冬,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學生在就業(yè)過程中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沮喪、后悔等負面情緒,若不能對負面情緒進行及時的排解,很可能導致出現心理問題,封閉自己,不愿意交流,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認知障礙和應激反應,在這種背景下,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融合難度很大,既需要考慮現實因素,也需要積極主動的創(chuàng)建二者的結合路徑。
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的深入改革,德育工作已經成為高校教學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與基礎學科不同,在思政課堂中,教學內容主要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的教育,不僅會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對個人一生的生活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教師不僅需要在思政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6]。與此同時,在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情緒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勇敢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利于化解學生在過程中形成的心理障礙,幫助學生維持身心健康發(fā)展[7]。如將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除了為大學生講解新時代的抗疫精神,讓大學生學習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各行各業(yè)工作人員為抗擊疫情工作不懈努力、艱苦奮斗以及在實際的抗疫工作中,醫(yī)務人員和相關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精神,還需要針對高校學生,尤其是畢業(yè)生,由于長時間在室內活動,避免外出,且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工具每天接觸大量負面信息,難免會導致學生心理狀態(tài)受到影響,在思政教學中要針對此情況做好相應的教育工作,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構建,其根本目標是對高校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在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下,要求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對學生進行品德培養(yǎng),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發(fā)面的教育工作,德育工作是學??疾旖虒W工作的出發(fā)點,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基礎和核心[8]。為了更好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讓思政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互相滲透,相輔相成,需要打通教育資源,構建融合型教育環(huán)境。一方面,教師通過引入心理健康教學資源開展新的思想教育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積極性,在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創(chuàng)建和諧的融合型教育環(huán)境,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進行德育滲透,師生之間形成和諧的關系,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進行評估。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開展示范性公開課,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時刻謹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理念,如在心理健康課堂上講授基礎的德育知識點,同時也要樹立自身的品德形象,通過潛移默化的言行舉止的滲透,讓學生感知到德行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關,為了更好的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前提是需要增強師資力量,打造一批能夠同時擔任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教師隊伍。對于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都是對教師的專業(yè)性要求較強的課程,需要教師具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背景,學校首先應該為心理健康教師和思政教師提供相應的系統(tǒng)學習途徑,使得教師可以進行心理學知識和思想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參加相應的資格證書考級從而擴充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的教師隊伍。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能夠對思政教育的理解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熟悉思政教育理論,明確思政教育的目的,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從而能夠更好的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來,另一方面思政教師也應該主動學習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完成心理學課程的學習,使得心理健康教學能夠融入到思政課堂。此外學校在進行教師招聘時,也應該優(yōu)先考慮同時能夠擔任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師,提高教師準入門檻,加快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優(yōu)秀教學和科研人才。
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時代價值觀念也在不斷革新,高校盡管面臨著更為復雜多變的時代環(huán)境,然而對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始終是各大高校育人的中心路徑。在國家“大思政”教育戰(zhàn)略下,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逐漸形成思政+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型教育模式,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融合,不僅能夠提升教育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也能夠充實教學內容,構建“共同體”教學。然而,現階段,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高校思政和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仍然延續(xù)著教師講、學生聽的原始方式,部分教師錯誤的將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割裂,此外,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脫離,沒有充分發(fā)揮思政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上的獨特優(yōu)勢,同時,在較為復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下,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融合難度很大。因此,首先要立足思政課堂,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打通教育資源,構建融合型教育環(huán)境,最后,增強師資力量,打造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從而更好的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1]楊展,曹璞璘.高校心理健康課思政教育教學策略探析[J].中國報業(yè),2021(4) .
[2]孫耀勝,瞿弋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2021(3).
[3]隋照瑩.“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共同體”融合模式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1).
[4]黃婕.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重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1(1).
[5]倪亞蘭,鐘慶文,鄧宏萍.基于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1).
[6]朱韓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教學:理念、問題與對策[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6).
[7]陳君,李莉.論高校思政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4).
[8]劉艷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應用體會[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0(24).
G411
A
1673-2030(2021)02-0093-04
2021-03-21
2021年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指導課題“扎根理論視域下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模型構建研究”(HBSZKT-2021043);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SZKZX202151)
谷慶明(1986—),女,遼寧遼陽人,沈陽工業(yè)大學化工過程自動化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黨建研究;高少宇(1980—),男,河北邢臺人,邯鄲學院教育研究與教學質量監(jiān)控中心副主任,講師;王玉(1986—),女,河北樂亭人,沈陽工業(yè)大學商貿學院講師;王雪(1986—),女,遼寧錦州人,沈陽工業(yè)大學石油化工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李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