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婧 宜興市融媒體中心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優(yōu)美的語言,可愛的人物,生動的情節(jié),都深深吸引著孩子。從小多聽故事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智力,受到感染和教育。而兒童廣播劇在故事的基礎(chǔ)上,以聲音為表現(xiàn)形式,運用語言、音樂和音效的組合,通過小聽眾的想象產(chǎn)生各種情境,來表達劇中的內(nèi)容。它比故事的代入感更強,更加能抓住孩子的耳朵,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增強孩子的想象力,達到啟迪思想和開發(fā)智力的效果。那么兒童廣播劇的劇本創(chuàng)作題材來源于哪里呢?主要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和虛擬想象,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如果用一棵樹來比喻一部兒童廣播劇的話,劇本就是這棵樹的根,沒有劇本,一切都無從談起。劇本可以是改編,也可以是原創(chuàng)。改編的途徑有很多,可以改編自繪本,改編自寓言,改編自神話,改編自課本等。比如之前做的《誰才是真正的冠軍》,這個廣播劇其實改編自語文課本《蝸牛的獎杯》。原課文講述了本來長著一對有力的翅膀的小蝸牛參加飛行比賽獲得了冠軍,從此,它得意揚揚,成天把獎杯背在身上,天長日久,蝸牛和獎杯粘在了一起,一對翅膀也退化了,沉重的獎杯成了堅硬的外殼,它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但人物單一,情節(jié)也相對簡單。于是,我又編撰出一個人物小鴿子,它一心想當信鴿郵遞員,第一次比賽前和小蝸牛一起訓練,因為天賦不如小蝸牛,第一次比賽輸了,但它不放棄夢想,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成了下一屆飛行比賽的冠軍,如愿當上了信鴿郵遞員。改編后的劇本通過兩場飛行比賽,用兩條線索交叉的形式,刻畫了兩個性格特點完全不同的主人公小蝸牛和小鴿子,就像從單聲道變成了立體聲一樣。我們從小鴿子身上,看到了不忘初心、堅持不懈、努力奮斗,最終實現(xiàn)夢想;從小蝸牛身上,看到了驕傲自滿、好戴高帽、故步自封。在給孩子展現(xiàn)小蝸牛這個反面形象時,也樹立了小鴿子這個正面形象,在寓教于樂中,讓孩子判斷誰才是真正的冠軍,誰才是自己學習的榜樣,找準前進的方向。
又如《小貝流浪記》,改編自當代兒童文學家孫幼軍的作品。故事講述了一只小貓意外離開了貓媽媽,它歷盡艱辛,但都沒有被困難打倒,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回家之路的故事。原作品篇幅較長,無法在一部劇中一一呈現(xiàn)。工作人員截取了其中幾個重要的情節(jié)串聯(lián)起故事,中間用旁白把情節(jié)跳躍的地方補充完整。原作品是以陳述的口吻來講故事,但廣播劇更突出劇中人物的語言,力求通過對話來推進故事的發(fā)展,旁白只能是作為背景介紹或情節(jié)過渡。所以,改編廣播劇要將原作品中的陳述語言改為人物對話。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講,兒童廣播劇就是給孩子講故事,但又不同于舞臺兒童劇和影視兒童劇。它是一種聽覺藝術(shù),只以語言和聲音為媒介,缺少視覺的沖擊。所以,兒童廣播劇想要有感染力,故事情節(jié)是否精彩,故事節(jié)奏有無起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劇本的改編可以在尊重原作品主題的基礎(chǔ)上由繁到簡,或者由簡到繁,如果有特定的主題又沒有適合改編的作品,那么就要原創(chuàng)了。比如前幾年,“二胎”成為熱門話題,很多二孩家庭的大寶在突然多了一個弟弟或妹妹時,都有不適應的表現(xiàn)。于是有了做一部關(guān)于“二孩”題材的兒童廣播劇的想法,讓大寶明白爸爸媽媽不會因為弟弟或妹妹的到來而減少對自己的愛,也提醒家長不要因為有了二孩后疏忽大寶。有了這個想法后就開始構(gòu)思劇本,期間也調(diào)研了不少二孩家庭,發(fā)現(xiàn)其實大寶(特別是年紀較小的孩子)在弟弟妹妹出生前對弟弟妹妹是不排斥甚至是歡迎的,直到弟弟妹妹出生才會多多少少有一些心理落差,所以創(chuàng)作了這樣一個劇本《媽媽分你一半》。小主人公佳佳的情緒從弟弟出生前到出生后,由期待到失落到傷心再到憤怒,甚至離家出走。佳佳的這次極端行為差點釀成大禍,受到驚嚇的她又接連生病。爸爸媽媽衣不解帶地照顧佳佳,與她好好溝通,終于用愛化解了佳佳的心結(jié),曾經(jīng)幸福的三口之家變成了更加有愛的四口之家。該兒童廣播劇播出后,收獲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引起了很多二孩家庭的共鳴。作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二胎”,用真心真愛疏通二胎家庭“大寶”的心結(jié),使二胎家庭更加和諧幸福。
藝術(shù)雖高于生活,卻是來源于生活,這一類型的劇本創(chuàng)作既然是現(xiàn)實原創(chuàng),就要有一定的真實性,不能憑空杜撰。兒童廣播劇不是教科書,沒有強制性,孩子愿不愿意聽,取決于這個作品是否有吸引力。貼近孩子生活,能讓孩子產(chǎn)生共鳴是吸引孩子聽下去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蹲下來、不俯視、不居高臨下、以等高的態(tài)度和孩子溝通,以孩子的視角去觀察生活,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清楚他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期待訴求,這樣才能寫出他們愛聽的作品。
高爾基曾說:藝術(shù)是靠想象力而存在的,想象是創(chuàng)造形象的文學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之前看過的一道小學題目,“冬天過去了,雪化成了什么?”成年人應該會脫口而出標準答案:“雪化成了水?!钡⒆訁s會說:“雪化成了春天?!边@是多么美好的答案??!成人的世界,看山是山,看云是云。但對于孩子來說,最可貴的不是答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孩子無窮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個有想象力的孩子,一定會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而好奇心與求知欲又決定了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熱情。在劇本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作者要保護和激發(fā)孩子這種寶貴的能力,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這幾年,國家大力提倡“光盤”行動,反對浪費,于是,我以此為題材,加入想象,創(chuàng)作了兒童廣播劇《粒粒皆辛苦》。先確定了主人公萌萌,設(shè)定她是一個挑食、浪費的孩子,隨著劇情展開,爸爸一氣之下索性讓她餓著。這天夜里,萌萌夢見自己變成了農(nóng)民,體驗了農(nóng)民勞作的辛苦。正要豐收時,來了一群老鼠,它們被人類在酒店吃剩的食物養(yǎng)得碩大無比。這群老鼠吃光了萌萌種出的糧食還沒吃飽,準備把萌萌也吃掉,萌萌被嚇醒。感受了饑餓的滋味后,萌萌狼吞虎咽地吃起了早飯。這時,從事扶貧工作的表姐到訪,劇情得到升華。表姐分享了扶貧成果的來之不易,萌萌大為感動。萌萌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體會和教育后,終于改掉了挑食、浪費的習慣。該劇緊扣時代主題,劇情有虛有實,讓孩子從萌萌身上反思浪費的后果,提倡勤儉節(jié)約。尤其是加入“扶貧”的內(nèi)容,讓人意識到脫貧攻堅成果的來之不易,珍惜現(xiàn)有的幸福生活。
這部劇如果沒有想象的部分,就太過于寫實,缺乏趣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味強調(diào)教育意義,填鴨式地灌輸給孩子成人的思想,會適得其反。最好的教育是寓教于樂,兒童廣播劇本的創(chuàng)作也要寓教于樂,適當加入想象和幽默,可以讓孩子在樂中受教,潤物細無聲。
改編或原創(chuàng)劇本時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段,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和心理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在做兒童廣播劇的時候,要清楚這部劇的受眾大概是什么年齡段的孩子。像0~3歲的孩子,處于認知的最初階段,如果受眾主要是這個年齡段,劇本就應該盡量簡單,故事情節(jié)不能太復雜,甚至可以是一次次的重復情節(jié),比較適合改編一些初級的繪本故事。比如“小熊寶寶繪本系列”中的《你好》一書,小熊見到不同的動物伙伴,向他們問好;“小鳥,你好”“小猴子,你好”“小象,你好”……動物伙伴也向小熊問好“小熊,你好”。通過這一次次的重復,讓孩子明白“你好”兩個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時候用。3~6歲的孩子開始對自己和他人有歸因的能力,知道了更多的社會規(guī)則和行為規(guī)范,能做簡單的道德判斷。如果受眾主要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情節(jié)不復雜的故事他們都能聽懂,而且可以從中判斷對錯。如《沒有牙齒的大老虎》,講述了機靈的小狐貍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打敗大老虎,提醒小朋友遇事要多動腦筋,不能多吃糖,要勤刷牙;《小猴的“明天”》講述了有拖拉毛病的小猴,自從屋頂被風吹走后,總是說“等明天,明天再修屋頂”,可遲遲不行動,在一場更大的風雨中,小猴因為沒處躲雨,被折斷的樹枝砸暈了,提醒小朋友做事不能拖拖拉拉,今日事今日畢。3~6歲的孩子對這些故事里的道理已經(jīng)可以很容易接納。6~12歲的孩子認知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已經(jīng)僅次于成年人,對于劇中的隱喻及社會熱點基本都能理順。如《狐貍一家的“快活林”》,講述了原本自私的狐貍一家去尋找“快活林”,在吃了彩色毒蘑菇后,白兔和小花貓熱心幫助他們,最后狐貍一家終于找到了“快活林”,告訴小朋友凡事不能只想著自己,大家相互理解相互關(guān)心相互幫助,這才是快樂的源泉?!墩l才是真正的冠軍》中提及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粒粒皆辛苦》中穿插的“扶貧攻堅”的內(nèi)容,這些時代主旋律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廣播劇的方式讓孩子了解。
既然是兒童廣播劇本的創(chuàng)作,知曉一些兒童心理學是錦上添花的。心理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內(nèi)在結(jié)構(gòu)連續(xù)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過程的進行是連續(xù)的,但由于各種發(fā)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兒童心理發(fā)展就具有階段性。各階段都有它獨特的結(jié)構(gòu),標志著一定階段的年齡特征,由于各種因素,如環(huán)境、教育、文化以及主體的動機等差異,階段可以提前或推遲,但階段的先后次序不變。創(chuàng)作者如能了解各個階段兒童的特點,則對于創(chuàng)作出符合該年齡段孩子的作品大有裨益。
兒童廣播劇是廣播劇中比較獨特的存在,它的受眾是兒童,這就意味著不能以成人的視角和筆觸來創(chuàng)作劇本,而是要與孩子共情,以孩子的認知、孩子的訴求和孩子的心理為紙筆創(chuàng)作作品。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劇本,披著“兒童”外衣、實則成人化是不會打動孩子的。兒童廣播劇因其聲音元素的豐富多彩而深受孩子們的歡迎,但一部兒童廣播劇是否精彩,劇本是第一要素。劇本創(chuàng)作好比“做菜”,要想做出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好的食材、好的調(diào)料和好的手藝,以及好的廚房,必須樣樣齊全。好的食材就是劇本,好的調(diào)料就是音樂音效,好的手藝就是播音員能力水平,好的廚房就是聽眾。只有有了好的劇本,再加上惟妙惟肖的角色錄制和細膩精良的后期制作才能抓住孩子的耳朵,豐富童年,滋養(yǎng)心靈,成為一生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