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渝
新余市人民醫(yī)院 (江西新余 338000)
偏癱是卒中的常見并發(fā)癥,其與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相關,表現(xiàn)為同一側的上下肢運動障礙及平衡功能喪失,易造成摔傷、關節(jié)損傷、日常生活受限等不良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運動康復療法是康復治療的核心手段,在促進肢體運動障礙及平衡功能障礙的恢復中具有一定作用。中醫(yī)認為,卒中偏癱的發(fā)生與肝腎虧虛、氣血衰少相關,采用中醫(yī)針灸治療能夠改善氣血運行、臟腑陰陽及腦血流,利于肢體運動功能及平衡功能的恢復?;诖?,本研究探討針灸聯(lián)合運動康復療法在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38例。兩組均符合卒中偏癱相關診斷標準[1];病情穩(wěn)定,精神、認知正常。試驗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7~73歲,平均(61.36±5.29)歲;缺血性卒中28例,出血性卒中10例;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19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47~72歲,平均(61.19±5.32)歲;缺血性卒中27例,出血性卒中11例;左側偏癱20例,右側偏癱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取運動康復療法。(1)上肢:早期指導患者應用健側手輔助患側上肢進行被動指、腕、肘關節(jié)活動及上肢上舉交叉相握訓練,以鍛煉上肢肌肉,之后逐漸進行更衣、洗漱等自理活動及上肢抗阻力訓練。(2)下肢:先從趾、踝、膝關節(jié)被動活動開始,之后逐漸進行床上翻身、起坐、平衡墊站立、軀干旋轉、繃帶加壓步態(tài)、抗阻及負重訓練。初始運動康復治療時間約為1 h/d,分2~3次完成,之后逐漸增加活動量,加大活動強度。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針灸療法:于患側選穴,上肢為合谷、外關、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髎穴,臀部為環(huán)跳穴,下肢為風市、膝眼、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解溪、太沖穴,以補瀉迎隨手法針刺以上穴位,直針進刺,留針1 min,1次/d,7 d 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5 d 后間隔2 d,進入下一個療程)。
兩組均干預8周。
(1)肢體運動能力: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xiàn)MAS)進行評估,該量表分為上肢運動和下肢運動兩部分,包括上下肢反射活動、反射亢進、協(xié)同運動、脫離協(xié)同運動活動、伴協(xié)同運動活動、協(xié)調(diào)能力、速度和腕穩(wěn)定性、肘及肩關節(jié)活動、手指活動,其中,上肢運動總計33個項目,下肢運動總計17個項目,每個項目計0~2分,評分越高則肢體運動能力越好[2]。(2)平衡功能:采用 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進行評估,該量表共計14個項目,包括獨立坐、獨立站、由坐到站、由站到坐、床至椅轉移、閉眼站、并攏雙足站、站立前伸上肢、站立拾物、轉身后看、轉身1周、雙足交替踩臺階、單腿站、雙足前后站立等,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計分(0~4分),評分越高則平衡功能越好[3]。
干預前,兩組F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FMAS 中上肢、下肢運動能力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肢體運動能力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肢體運動能力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上肢運動 t P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38 33.85±5.24 46.42±7.57 8.416 0.000試驗組 38 33.46±5.39 52.15±7.23 12.776 0.000 t 0.320 3.374 P 0.750 0.001組別 例數(shù) 下肢運動 t P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38 14.79±2.96 23.82±3.71 11.728 0.000試驗組 38 14.67±3.11 27.55±3.94 15.818 0.000 t 0.172 4.249 P 0.864 0.000
干預前,兩組BB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BBS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平衡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平衡功能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38 24.62±4.13 36.93±5.54 10.982 0.000試驗組 38 24.47±4.25 43.19±6.02 15.660 0.000 t 0.156 4.717 P 0.876 0.000
卒中偏癱是因大腦神經(jīng)功能損傷引起的運動相關功能區(qū)控制能力減弱或喪失,表現(xiàn)為平衡障礙及運動協(xié)調(diào)不佳。但大腦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可塑性,及時接受相關的康復治療可改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促進肢體運動能力的恢復[4]。
運動康復療法是卒中偏癱治療的重要手段,主要針對患側肢體進行反復、漸進性、持續(xù)性的康復運動,以恢復肌力水平及平衡功能,進而提高肢體的運動能力。中醫(yī)認為,卒中偏癱屬臟腑陰陽失調(diào)、痰阻血瘀、經(jīng)絡不通、外邪趁虛而入的本虛標實之證,因此,改善氣血循環(huán)對促進腦組織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FMAS、BB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針灸聯(lián)合運動康復療法在促進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效果顯著。針灸是通過針刺進行疾病防治的外治療法,可通過不同手法針刺相關腧穴,達到調(diào)理氣血、通經(jīng)活絡、調(diào)和臟腑等功效。本研究針對卒中偏癱患者患側的上肢及下肢,選擇相應的腧穴進行針灸,能夠改善機體陰陽平衡,促進患肢血液循環(huán)及肌肉代謝,可疏通痹阻經(jīng)絡,增強肌力水平;針刺可通過穴位刺激及經(jīng)絡傳導作用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加速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建立側支循環(huán),提高病灶內(nèi)未壞死神經(jīng)細胞的興奮性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增強運動神經(jīng)元的調(diào)節(jié)及支配作用,利于肢體運動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恢復[6]。針灸與運動康復療法共同作用,不僅可有效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強肌肉及肢體控制能力,還能夠鍛煉患肢肌力及平衡感,更好地促進肢體運動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將針灸聯(lián)合運動康復療法應用于卒中偏癱患者中,能夠提高肢體運動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利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