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曹嶸
摘要:教育部2011年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闡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課程理念,強調音樂教育中美育獨特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彰顯出音樂課程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本文針對當前音樂教育中美育滲透的現(xiàn)狀,并在課堂中采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進行音樂教學實踐,剖析其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
關鍵詞:音樂教育? 美育? 調查研究? 滲透?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4-0084-04
音樂是通過作品展現(xiàn)美的一種藝術。實踐證明,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課程,是滲透美育的重要途徑,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實施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音樂教育中美育的滲透是當代教師應當著重考慮的問題。
一、音樂教育中美育存在問題分析
美育,也被稱為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yǎng),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個學科,使學生在審美過程中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和發(fā)現(xiàn)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于“美育”也會產生特定的審美觀念。在西方,從奴隸社會開始就產生了很卓越的美育思想,其發(fā)展歷史悠久,“美育”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18世紀50年代,鮑姆嘉通建立“美學”體系后,由席勒提出來的。在中國,最早由蔡元培對美育下定義,即:“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闡述了美育學說的理論歸屬于實踐應用中。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于2020年10月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對提高學生的審美具有重要作用。滲透美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美育是學生打開心靈之窗不可或缺的過程。筆者對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提出相應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傳統(tǒng)
由于受到教學內容的限制,學校缺乏教學實踐活動,對音樂課程的重視度不高。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書本式灌輸?shù)慕虒W方法,傳授知識、識譜、教唱歌曲等,教學方法陳舊,學生主動性不高。
如今,音樂課大部分采用以教材為主的教育方式,教學方法缺乏新意,學生對于音樂的好奇與探索度減弱,而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對音樂的興趣度、掌握音樂知識的能力不同,音樂的認識、感知能力與鑒賞能力也會有所不同。例如:課堂上使用音頻、視頻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的老師與機械式教唱歌曲的老師,兩者的教學效果、趣味性截然不同,因此美育滲透的效果也受到影響。
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等獨特的教學方法研究不足,未運用于音樂課堂,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只是被動的聽音樂,老師教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缺乏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美的能力。缺少將音樂課堂從室內擴展到室外,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去感受音樂的美,從而使美育滲透于小學音樂教育中。
(二)課堂內容單一
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來源于課堂內容,但由于音樂課堂中講授的樂器受到限制,學校無法滿足師生學習各種樂器的條件,有40%的同學認為沒有做到鋼琴與簡單的打擊器樂相結合。有部分學生因為性格內向、膽小等因素,缺乏自信心,不善于與老師交流互動,與老師互動不頻繁;教師與學生互動時,學生模仿教師,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缺乏即興創(chuàng)編的能力。
教師未能充分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缺乏增添豐富多彩的內容,如:做游戲、情境表演等,課堂內容單一化,枯燥的音樂使學生失去對音樂的興趣,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緩慢。
教師對如何從音樂知識層面提升到綜合素養(yǎng)層面的研究不充分,美育深入滲透于學科的方法不全面,需要尋找美育在音樂學科中的滲透點,從而為學生營造快樂的成長環(huán)境,調動學生熱愛音樂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理解美。
(三)校園藝術氛圍不足
校園藝術文化建設與美育滲透有著密切聯(lián)系,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能潛移默化的讓學生感受到濃烈的藝術氛圍。學生天性愛玩,但學校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很少,學生體會不到除了課本之外的實踐經驗,主修課程安排過多,導致課后作業(yè)多,而活動課程安排過少,課外活動時間縮減。學校缺乏依據(jù)現(xiàn)有的資源開展特色的文化活動,可以將美育滲透于活動中,讓學生在繁重的課業(yè)壓力下感受校園藝術文化的熏陶。
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降低,學校沒有開設一些校本內容,學校課外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容樂觀,一些學生除了元旦的班級自行組織活動、運動會,都沒有上臺展示自我的機會,這些都導致校園藝術氛圍的不足。
(四)與其他藝術門類結合不融洽
現(xiàn)如今,隨著國家對藝術門類的重視,美術及舞蹈藝術也在迅速發(fā)展,音樂與舞蹈是緊密相連的,沒有音樂的舞蹈就失去了靈魂,兩者并存、相輔相成。音樂與美術的融合,是豐富音樂課堂的主要途徑。學校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單純的進行單科式教學,忽略了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
音樂教師只傾向于單一的音樂教學,對于舞蹈、美術相關知識了解不多,還沒有教師同時具備音樂、美術、舞蹈等三方面的綜合能力,對其他相關藝術門類知識介入不充分,大大降低了學生視覺上對于藝術的審美能力、行動上的感受能力。
學校對于主科課程的重視,未能使得與其他藝術門類相融合,而流行音樂對學生的吸引力遠遠超過教材上的音樂,因此需要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究方法,因材施教,找到吸引學生的方法,與其他藝術門類多元融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藝術之美,使美育滲透到音樂教育中。
二、音樂教育中美育滲透的改進建議
(一)轉變教學方法,教會學生欣賞美
音樂教育中有多樣的美育教材,如果不運用于教學實踐活動中,美育的功能將無法得到充分滲透,針對音樂教育中美育滲透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通過兩個方面調整其教學方法。
1.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由卡爾·奧爾夫創(chuàng)造。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藝術的綜合性,將律動、語言、聲勢與音樂教學相結合,通過捻指、拍手、拍腿、跺腳等方式進行節(jié)奏練習,也可以做游戲、音樂與舞蹈結合、融入樂器:雙響筒……多種形式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潛移默化地將美育滲透于音樂教學中。
例如:節(jié)奏模仿可以是老師和學生之間,也可以是學生相互之間。邊看聲勢譜的同時,加入聲勢律動進行節(jié)奏訓練。捻指對基礎階段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可通過拍桌子來代替,其目的是學生是否掌握節(jié)奏。模仿的節(jié)奏可以由慢到快,從易到難,時間不宜太長,否則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減弱了教學效果。在《幸福拍手歌》一課中,老師與學生圍成一個圈,當老師放音樂時,學生跟隨著音樂線條做律動,音樂停止時,學生原地保持不動;可以做拍拍肩膀、拍手等聲勢動作,使學生感受音樂的起伏,從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2.改變?yōu)樯险n而上課的教學觀念
國家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高效的教學方式,改變?yōu)樯险n而上課的教學觀念。如今,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為大班制的課堂教學,在音樂課堂中,偏向于理論知識學習,很少有機會參加課外音樂實踐活動。學校需要重視音樂課程,既要在教會歌曲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滲透美育,又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豐富教學模式,將課堂由室內拓展到室外操場等,可以帶領學生邊聽音樂,邊學習舞蹈、畫畫或盤腿坐玩游戲等,使美育滲透于音樂教育中,完善學校教學機制。
(二)增開藝術節(jié),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美
為進一步滲透美育,激發(fā)學生對藝術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校園藝術氛圍中成長,學校可增開藝術節(jié)。例如:“以美育德,以德促美”為中心思想,立足學校,面向全體學生,設定“高雅藝術節(jié)”主題,以美術作品、音樂舞蹈表演、書法、演講、詩歌朗誦等為內容,可由團體或個人報名,各學科教師進行宣傳,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報名參加,學校將在藝術文化節(jié)設立優(yōu)秀組織獎、優(yōu)秀班集體獎、優(yōu)秀個人獎、三等獎、二等獎、一等獎、優(yōu)秀獎等,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團體協(xié)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美的認知。
通過增開藝術文化節(jié),挖掘學生的才能,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為學生提供展現(xiàn)自我、增加自信心的平臺,加強校園藝術文化建設,用多元化的藝術活動促進學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滲透美育。
希望學校能利用課余時間多開設一些藝術文化節(jié),在濃郁的校園藝術氛圍中烘托出嶄新的學校文化,推進國家素質教育,切實做到“以德樹人,以美育人”。
(三)課堂內容多樣化,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音樂是學生情感激發(fā)的催化劑。課堂內容多樣化,可以實現(xiàn)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在音樂實踐中感受和理解音樂,使音樂更加生動,課堂豐富多彩。
1.音樂游戲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以節(jié)奏為主的基礎技能訓練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難點。美育要滲透于音樂課堂中,需以學生為主體,將音樂游戲與學生的天性結合起來,寓學于樂。
例如:聲勢游戲《兩只老虎》,師生圍站一圈,一邊有節(jié)奏地做著聲勢動作,同時加入拍手、跺腳等,一邊對答歌曲。歌曲《墨西哥草帽舞》,老師演示草帽舞的動作要領,學生學會基本舞步后,跟隨音樂韻律,男女兩兩一組,分組比賽,既體驗和表達了墨西哥舞蹈的熱烈和歡快,又鍛煉了學生小組合作能力,激發(fā)學生對于美的認識。
2.鋼琴伴奏與打擊樂器相結合
器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被視為感受美與欣賞美的過程。在指導學生演奏器樂時,可使用鋼琴為學生進行伴奏,將樂器與音樂融為一體,欣賞音樂美,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擴展音樂視野;又陶冶情操,給人以美的熏陶和感觸。
例如:演唱《去果園》,可以提供手鼓、雙響筒、三角鐵、沙錘等樂器訓練學生,并進行合奏創(chuàng)編、合唱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豐富學生的音樂聽覺感知能力,賦予學生美的“魔力”。
3.情境表演
與學生互動時,學生跟著老師模仿,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即興創(chuàng)作并上臺展示,給予獎勵,增加學生自信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音樂的理解,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從而滲透美育。
例如:歌曲《小紅帽》,我們可以邀請兩位同學上臺欣賞音樂,同時表演狼外婆與小紅帽的故事。歌曲《鴨子拌嘴》,教師帶領學生根據(jù)節(jié)奏朗誦歌詞,模仿小鴨子走路姿勢,排成一列進行表演,讓學生走進音樂課堂。通過各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大膽、勇敢地表達自己。
(四)融合其他藝術形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
將音樂與美術、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例如:歌曲《小紅帽》導入環(huán)節(jié),老師展示森林的剪貼畫,讓學生分組剪出心目中狼外婆和小紅帽的模樣,再讓一些同學剪出裝飾來創(chuàng)設情境;老師提前準備好簡單的森林、小紅帽等道具,邀請學生表演,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進入童話劇的氛圍中,呈現(xiàn)出一種美感。通過融合美術、舞蹈、戲劇等元素,將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有機聯(lián)系起來,深化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開拓學生對美的需求。
將音樂與舞蹈相融合,如果舞蹈失去了音樂,就等同于失去了靈魂,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伴侶。例如:在學習《新疆舞曲》時,學生聽到音樂就會活蹦亂跳,通過學習輕快靈巧的步伐感受活潑優(yōu)美的新疆舞,學生能準確地掌握音樂的節(jié)奏、節(jié)拍,感受濃郁的西域風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融合可以呈現(xiàn)一場視覺與聽覺上的盛宴,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滲透。例如:歌曲《美麗的音符》,由音符引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以“美麗的音符”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實現(xiàn)雙課程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美。教師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目標,不斷挖掘探究,開拓學生認知美的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美育是小學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者相互滲透是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推進國家素質教育發(fā)展、培養(yǎng)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華.音樂教育中滲透美育的策略探究[J].教育觀察,2017(20):128-129.
[2]蔡元培.教育大辭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
[4]張佳欣.中學音樂課中的美育教育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年.
[5]蒲奕菲.美育視野下審美音樂教育思想探究——解讀《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8年.
[6]胡美彤.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