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1 月8 日,經過一周的運行測試,由寰球大慶公司總承包的陜西延長中煤榆能化靖邊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填平補齊工程30 萬噸/年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聚酯一體化裝置設備運行正常,各項震動檢測合格,產品各種參數符合設計要求,投料開車后續(xù)工作正穩(wěn)步推進。這套裝置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產能的EVA 裝置,具有進口設備多、工藝復雜、自動化程度高、組織協(xié)調難度大等特點,反應壓力和反應溫度較高,在安全方面要求極其嚴格。2020 年12 月31 日,裝置產出合格產品,打通全部工藝流程,創(chuàng)造了國內外高壓聚乙烯裝置開工建設到投料開車歷時最短的紀錄。
陜西延長中煤榆能化靖邊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填平補齊工程總投資144.14 億元,是陜西“十三五”重點建設項目,充分發(fā)揮了一期啟動項目資源綜合利用優(yōu)勢和已有公用工程設施潛力。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陜西最大的聚烯烴生產基地。
(摘自中國石油報第7768 期)
韓國開發(fā)大規(guī)模生產生物航空燃料的關鍵技術。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清潔能源研究中心Jeong-Myeong Ha 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開發(fā)從木材廢料大規(guī)模生產航空燃料的技術。該技術從木材廢料提取原油生產的航空燃料有望符合2027 年生效的新排放條例。
木質素占木質纖維素(包括木材和草、木質纖維素)的20%~40%。生產紙張的制漿過程產生大量廢棄物木質素。木質素熱解會產生一種油類,由于黏度高,幾乎沒有工業(yè)用途。因此,木質素廢料通常在造紙廠用作低檔鍋爐燃料。該研究小組采用加氫裂化工藝制備加氫裂化木質素油,再以原木質素油:加氫裂化油=7:3的比例與原木質素油混合,使油的黏度大幅降到1/7(從750 mPa·s 降到110 mPa·s),使其可應用于工業(yè)生產。
這樣制備的混合油可在加氫裂化工藝連續(xù)循環(huán)加工,大量生產生物航油。最終燃料產品(與噴氣式燃料成分相似)與汽柴油比,凝固點低、能量密度高,可用作生物航空燃料。Ha 博士說:“傳統(tǒng)化學反應無法將造紙廠大量木質素廢料轉化為高檔燃料,該研究使木質素廢料大規(guī)模生產噴氣燃料成為可能”。
(摘自中外能源2020 年第12 期)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日前公布了由氫和燃料電池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開發(fā)出從氨提取高純氫并與燃料電池結合發(fā)電的技術,證實了利用氨作為氫載體長距離輸送大量氫氣的可能性。能將剩余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氫,并將氫輸送到目的地應用的技術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由于單位體積可儲存的氫氣量有限,所以氫氣無法大量輸送。解決的策略是用液態(tài)化學品作為氫氣載體,類似于目前以液態(tài)形式輸送化石燃料的方法。
相同體積液氨儲存的氫氣是液化氫的1.5 倍。與傳統(tǒng)天然氣蒸汽重整制氫法不同的是,安制氫法只產生氫氣和氮氣不排放大量CO2。但用氨氣生產高純度氫氣并與燃料電池結合發(fā)電的研究還較少。KIST 的研究團隊開發(fā)了一種低成本的膜材料和催化劑,用于將氨分解成氫氣和氮氣。通過催化劑和膜相結合,研究小組創(chuàng)造了一種能同時分解氨和分離純氫的提取裝置。借助于該技術,可持續(xù)生產高純氫,甚至可直接連接燃料電池,用于小型發(fā)電設備,不需另外氫氣提純工序。
研究團隊將氨分解溫度從550 ℃大幅降到450 ℃,降低了能耗,制氫速度比傳統(tǒng)技術提高一倍。同時,利用低成本金屬膜,不需變壓吸附等高成本分離工藝,就能生產至少99.99%的純氫。目前,氨儲存和運輸的相關基礎設備已實現商業(yè)化,并在全世界用于路上運輸。如將該新技術應用于此類基礎設施,將有助于韓國向氫經濟邁進。
(摘自中外能源2020 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