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婭霏, 陳 龍
(銀川市口腔醫(yī)院正畸科,銀川 750011)
Ⅱ類錯牙合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錯牙合畸形,常伴有明顯的顱面結構特征,如下頜后縮、下頜支長度不足等,由此進一步引發(fā)舌骨向后下移位及上氣道結構性狹窄[1]。導下頜向前的功能矯治是糾正Ⅱ類患者矢狀不調、改善側貌的有效手段[2]。Twin-block 矯治器是蘇格蘭學者Clark 設計出的一種上下頜分離的功能性矯治器。該矯治器通過改變口面肌肉功能,促進牙牙合發(fā)育和顱面生長,糾正Ⅱ類患者矢狀不調,從而改善側貌。隨著計算機三維數(shù)字化技術在口腔正畸學領域的發(fā)展,診斷設計及治療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本研究采用數(shù)字化設備采集患者矯治前影像數(shù)據(jù),通過3D 打印個性化制作數(shù)字化Twin-block 矯治器,對骨性二類青少年錯牙合畸形患者進行矯治,并對其治療前后硬組織進行X 線頭影測量分析,探討該矯治器對此類患者的治療效果。
自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就診于銀川市口腔醫(yī)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選取上頜正常、下頜后縮的20例骨性Ⅱ類錯牙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9~13 歲,其中男11 名,女9 名。初診時詳細告知患者使用該矯治器的目的和可能引起的不適,患者理解并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SNA 正常,ANB>5°;2)無牙弓狹窄及個別牙反牙合;3)磨牙關系遠中尖對尖或完全遠中;4)患者處于替牙列晚期或恒牙列早期;5)無外傷史,無唇腭裂、無腭咽成形術及正頜手術治療史,無顳頜關節(jié)疾病史及正畸治療史;6)面部對稱,張口度及開閉口型無異常;7)無夜間睡眠打鼾及日間嗜睡史,無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史,無精神疾病史,患者健康狀況良好[3]。
1.2.1 數(shù)字化Twin-block 矯治器的制作 治療前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應用3-Shape 激光3D掃描儀采集數(shù)字化模型,并通過3D 打印制作模型(圖1);將3D 打印模型放在牙合架上,通過面弓記錄并轉移患者咬合關系(圖2);將牙合架咬合關系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生成數(shù)字牙合架并設計矯治器(圖3);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CAD/CAM)制作矯治器(圖4);最后制作完成矯治器(圖5)。
1.2.2 矯治器治療 患者佩戴數(shù)字化Twin-block功能矯治器,每天24 h 佩戴,說明佩戴矯治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充分配合。利用Twin-block功能矯治器的雙斜面引導下頜向前,其反作用力可抑制上頜生長。一般治療4~6 個月時,切牙即可達到對刃關系,便可逐漸磨低上后牙牙合墊以便下后牙萌出,同時需注意保留上下牙合墊的斜面關系1~2 個月,以穩(wěn)定牙弓的前后關系。治療完成標準:磨牙Ⅰ類關系,下頜不能后退。當前牙建立正常覆牙合覆蓋關系,磨牙建立中性關系且不能后退至遠中關系,即達到矯治目標。矯治時間為10 個月。
本研究所有拍攝機器為頭顱側位定位曲面體層一體機,投照距離為148 cm;面部中線至X線膠片距離為20 cm,工作電壓為63~81 kV,工作電流為4.5~10 MA。在治療前后采用相同拍攝機器由同一名醫(yī)生進行拍攝。采用數(shù)字化測量軟件測量蝶鞍點-鼻根點-上齒槽座點(SNA)、蝶鞍點-鼻根點-下齒槽座點(SNB)、上齒槽座點-鼻根點-下齒槽座點(ANB)、覆蓋(OJ)、上中切牙角(U1-SN)、下中切牙角(L1-MP)、有效下頜長度(Co-Gn)、下頜升支長度(Co-Go)、下頜長度(Go-Gn)、下頜平面角(FH-MP)和面角(NP-FH)。由同一名醫(yī)生完成全部測量,于第一次測量后一周內進行二次測量,取平均值[4]。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的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配對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佩戴Twin-block 功能矯治器10 個月治療前后分析結果見表1。治療后ANB、OJ較治療前降低,SNB、Co-Gn、Co-Go、Go-Gn 和NP-FH 較治療前升高(P均<0.05),即下齒槽座點、頦前點明顯前移,下頜骨長度明顯增長。
表1 患者戴用Twin-block 功能矯治器10 個月治療前后頭影測量分析
安氏Ⅱ類錯牙合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畸形,不僅矢狀關系不調,同時還伴有上頜牙弓狹窄、不良舌習慣和口周肌群功能異常等。Twin-block 功能矯治器通過頜位改建,打破原有肌肉平衡,下頜位置重建在Ⅰ類咬合狀態(tài),從而刺激髁狀突生長發(fā)育和下頜關節(jié)窩的改建,用于改善骨性Ⅱ類關系,并減小覆蓋[5]。該類矯治器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作用機制是使下頜處于前伸狀態(tài),髁突和關節(jié)盤沿著關節(jié)結節(jié)后斜面向下向前滑動,關節(jié)盤前部和髁突前斜面對關節(jié)結節(jié)后斜面產生壓迫性力量,從而引起髁突前部的骨組織吸收,而關節(jié)盤后部軟骨表面和髁突后斜面將產生明顯的牽拉性力量,經過一定時期后,顳下頜關節(jié)窩后緣可見骨改建形成,關節(jié)窩前移,最終達到矯治目的[6]。Paulsen 等[7]利用錐形術CT 觀察到髁突后斜面有不同程度的新生骨組織,新生組織可以穩(wěn)定存在,并且不管骨骺處于何種狀態(tài),髁突頭部的骨膜及軟骨都可以被激活形成新骨,以此達到療效。X 線頭影測量顯示,使用Twin-block 矯治器6 個月后,髁突的后上部有“雙輪廓”影像,即軟骨增生、新骨生成、厚度增加。
研究發(fā)現(xiàn)[8],Twin-block 功能矯治器對下頜骨是持續(xù)的本體刺激,能最大限度地影響支持骨組織的生長速率和骨小梁的結構,使下頜升支甚至整個下頜長度均顯著增加,從而使Ⅱ類錯牙合畸形患者的面型迅速改善[9]。
數(shù)字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正畸的檢查診斷和治療設計過程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三維數(shù)字化技術具有精確度高、真實反映三維形態(tài)、高效便捷、可視化和可操作性等優(yōu)勢,已經在廣泛應用于檢查診斷和輔助臨床治療設計等口腔正畸領域,極大提高了診療的精確性,同時為個性化正畸治療提供了有效手段,增加了評測的客觀性[10-12]。
本研究采用數(shù)字化Twin-block 治療骨性Ⅱ類下頜后縮患者,采用3-Shape 3D 掃描儀及數(shù)字化設備設計加工矯治器,患者摘取方便、戴用舒適。通過10 個月的治療,20例患者術后SNA、MP-FH 無明顯變化,說明數(shù)字化改良式Twinblock 對上頜骨的作用較弱,不會改變頜骨的生長方向。SNB、NP-FH 增大,后縮現(xiàn)象得到改善,同時代表下頜生長的測量值Co-Gn、Co-Go、Go-Gn增大,說明下頜骨向前生長。有效的生長改良對面型改善及治療效果的穩(wěn)定更加有利。
綜上所述,數(shù)字化Twin-block 能夠有效達到治療下頜后縮的目的。該矯治器既能保留傳統(tǒng)的原理及技術,又更為舒適、精確。由于目前數(shù)字化設備昂貴且缺乏相應的專業(yè)操作人員,診療未得到完全普及,只能滿足有更高就診要求的患者。以后隨著數(shù)字化的發(fā)展,希望能讓更多患者接受到快捷、高效、美觀、舒適的正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