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潤榕 張翼
WU Runrong,ZHANG Yi
1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2 廣州同塵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BIM實施指南”是一類非常特殊的技術控制性文件,它隨著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不斷普及,以及BIM應用在建筑領域的不斷深化應運而生。在BIM技術出現之前,建筑行業(yè)和建筑學學科里似乎從未普及過類似的技術導則,原因是多層面的,我們僅從最直接的方面探討。
首先,從BIM技術的自身角度出發(fā)。在這個信息技術爆炸的時代,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出現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建筑學又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從文藝復興時期建立的繪圖術體系以及基本設計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鴨嘴筆取代鵝毛筆、針管筆取代鴨嘴筆,都沒有觸動過建筑學的基本方法。其實,即便是在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普及之后,建筑師們仍然遵循著傳統(tǒng)的圖則方法工作著,從工作的過程到交付的成果,都延續(xù)著16世紀以來的古老傳統(tǒng)。因此,建筑學學科里很少需要類似“實施指南”的導引。
但如今,BIM技術的興起令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發(fā)生了劇變,大量的信息工作需要在設計中展開,而既有的學科知識又未能給這些工作提供足夠的方法參考——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筑師就非常需要一份“指南”來引導BIM技術的應用,并在設計過程中指導展開信息工作的基本方法。
其次,從建筑行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建筑信息化的進程改變了傳統(tǒng)行業(yè)中的項目階段和專業(yè)劃分,原本各專業(yè)、各階段的配合都以圖紙交底的方式來完成,而基于BIM技術的信息化流程則要求信息流完整地貫穿于整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在這樣的新體系下,不同專業(yè)的職能角色、配合模式以及各項目階段的銜接方式都發(fā)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傳統(tǒng)的工作方法是各自為政地完成各自的成果,現在則轉變?yōu)楦鲗I(yè)要在項目全程通過創(chuàng)建和維護統(tǒng)一的信息模型來建立完整、穩(wěn)定的信息流。因此,必須要有一份關于BIM工作的指南,清晰描述各專業(yè)、各階段的職責,并規(guī)范各專業(yè)配合及不同階段相銜接的方法。
《美國國家BIM標準》(第三版)的5.3節(jié)與5.4節(jié)提供了對BIM實施指南的主要內容和擬定流程的方法性指引,其框架和內容樣本都廣泛參考了賓夕法尼亞大學計算機集成建造研究計劃(Compute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Research Program)擬定的《BIM實施計劃指南》(2.1版)(BIM Project Execution BIM Planning Guide -Version 2.1),其中如是概述BIM實施計劃的內容和目標:項目執(zhí)行計劃定義了BIM在項目中的應用(如設計創(chuàng)作、設計審查和3D協(xié)調),以及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內執(zhí)行BIM過程的詳細設計。內容文件的目的是協(xié)助項目團隊制定其BIM項目的執(zhí)行計劃。
不同版本的BIM實施指南在稱謂上可能存在差別——有的稱“計劃”(Plan),有的稱“指南”(Guideline或Guide),有的則如賓大實施指南那樣兩者并稱。不同指南的內容和擬定目標在方向上的側重也會有所不同,有的偏重技術應用,有的偏重專業(yè)協(xié)同。比如南加州大學為本?;A建設和設施運維擬定的BIM實施指南稱作《建筑信息模型(BIM)指南》(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Guidelines),這份指南對目標的描述比較偏重技術應用。
如果應用得當,BIM可以極大地提升傳統(tǒng)設計與建造的協(xié)調方法,從而消減潛在的、涉及高昂造價的變更,為業(yè)主提供三維可視化圖景來檢視特殊空間,優(yōu)化設計及施工計劃。此外,BIM還給綜合應用數據提供了機會,包括相關設備的運維情況。要達成這些目標,BIM模型的創(chuàng)建就必須符合要求?!督ㄖ畔⒛P停˙IM)指南》詳細描述了南加州大學對設計、建造及設備運維等階段的建筑信息模型在創(chuàng)建及應用上的要求。
而相比起來,印第安納大學建筑辦公室擬定的《BIM實施計劃》(BIM Execution Plan)對目標的描述則比較偏重協(xié)同:該BIM實施指南的目標是提供一個框架,讓業(yè)主、建筑師、工程師和施工經理開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工作,并且更快、更省地完成項目運作。該計劃描述了各方的角色和責任、共享信息的細節(jié)和范圍、相關業(yè)務的流程和支持軟件。
不管怎樣,要想基于BIM技術高效地展開設計、建設及運維工作,就需要對BIM實施指南有足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針對團隊技術特點及項目的應用需求擬定合理的企業(yè)級和項目級的BIM實施指南。
1 美標BIM 實施指南導則條目
BIM實施指南的內容涉及到BIM項目的方方面面:細節(jié)上從項目的基本信息到文件的歸檔命名規(guī)則,再到關鍵負責人的通訊信息,一應俱全;而內容結構上則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邏輯,分析實施計劃的過程,如項目階段的時間邏輯或次序邏輯、各專業(yè)各利益方的組織職能邏輯,以及基于不同項目目標和BIM應用的技術類型邏輯等。
如果將所有可能列出的內容條目全部展開,那么會形成一張非常長的清單,而基于不同的計劃需求,這些條目幾乎都可以依據某種邏輯被歸類或再分成更細的項。那些歸類的邏輯以及再分的細度,包括具體內容條目的設置和選擇都不固定,如《美國國家BIM標準》中對“BIM項目實施計劃”的闡釋:由于沒有某種唯一最佳的方法適用于每一個項目的BIM實施,因此每個團隊必須通過梳理項目目標、項目特點和團隊成員的能力,來設計一套有效的、專門定制的執(zhí)行策略。
這是BIM實施指南最重要的特點和難點所在——它反映了“行業(yè)級”的普遍需求,但這種需求必然要落實到“項目級”的具體計劃才能得到解決。所以,美標關于“BIM項目實施計劃”的內容羅列了15項之多,這些條目在一個被稱作“BIM實施計劃分類指南”的表格中被重新整合成10個大類并細分了23個子項(圖1)。在同一張表格中,還同時反映了美國建筑師學會《BIM協(xié)議》(AIA BIM Protocol)、歐特克《溝通說明書》(Autodesk Communication Specifications)、《共識性文件301 BIM附錄》(The Consensus Docs 301 BIM Addendum)及美國陸軍工程兵團《BIM路線》(US ACE BIM Roadmaps)等幾份行業(yè)級或企業(yè)級BIM標準對BIM實施內容條目的選擇,內容各有不同。
2 南加州大學項目信息表
在一些內容上更獨立、更典型的BIM實施指南中,內容條目的設置以及歸類邏輯的差異更加明顯。如印第安納大學的《BIM實施計劃》就將內容分成了三到四個層級,六個大類:綜述、項目啟動、模型計劃、分析計劃、實時竣工模型和協(xié)作計劃。其中,“模型計劃”一類幾乎囊括了BIM實施指南中最重要的核心控制性內容——模型的精細度管控(LOD)標準以及不同設計階段的目標和工作深度標準?!胺治鲇媱潯钡膬热荻鄶祵儆贐IM應用的范疇,這部分內容通常與項目目標相伴出現。而在印第安納大學的這份計劃里,項目目標被歸在“模型計劃”里;“實時竣工模型”照理應該在“模型計劃”的階段序列之中,但卻被獨立為一級條目。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為不同組織、不同項目擬定的BIM實施指南,并不追求其邏輯框架和內容條目在行業(yè)或學科視角下的普遍適用性,而是更看重它對具體組織和項目特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很多時候,它的邏輯層級甚至不必追求精確自洽。
同理,在南加州大學的《BIM指南》中,七個大類的劃分邏輯與印第安納大學的《BIM實施計劃》迥異:前言、南加州大學職責、交付成果、設計團隊、BIM流程與建模要求、MEPF說明、設計階段和施工團隊、BIM流程與建模要求。這份指南出于不同的應用目標和組織結構——機電專業(yè)(MEPF)被從各設計階段中抽取出來獨立成章,同時“設計階段”也脫離了“模型計劃”的綜合控制而被獨立描述。
3 南加州大學聯(lián)系人信息表
上述兩份BIM實施指南都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共性,即施工階段的計劃都被獨立成章,這與美國國家標準中建議的結構截然不同。這是行業(yè)級標準與企業(yè)級標準之間核心差異的生動寫照:美國國標的BIM實施指南立足于行業(yè)視角,追求普遍適用性和學科邏輯的完整性和自洽性,施工階段只是項目全生命周期中的一環(huán),與其他階段處在流程中的同一層級;但對于多數企業(yè)級的BIM工作特點而言,設計階段與施工階段的工作內容從專業(yè)特點到控制要點都有非常大的差別,而且在多數情況下,連執(zhí)行BIM計劃的團隊都有所不同(如南加州大學的《BIM》指南里直接指明了執(zhí)行計劃的“設計團隊”和“施工團隊”),因此施工階段的內容被順理成章地獨立出來專門編制。
綜合各類不同的行業(yè)級、企業(yè)級的BIM實施指南,盡管內容條目可謂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但依據建筑信息建模的工作特征和在項目中的職能差異,這些條目姑且可以被劃分為以下五類:基礎信息類、項目流程類、模型標準類、目標應用類、資源支持類。
這些分類并不是對擬定具體BIM實施指南章節(jié)的建議,而是對可能出現在指南中的內容條目的梳理,意在幫助讀者提綱挈領的理解內容概要和意圖。下面分別談談這五類內容的含義。
(1)基礎信息類
這類內容非常簡單,主要是項目信息(如甲方單位、項目地點、經濟技術指標等)和關鍵人員通訊信息等基本信息(圖2),不需要特別梳理和擬定,通常例行公事地根據信息源填寫相關條目即可(圖3)。這類信息并沒有專屬于BIM工作計劃的特征,但卻是所有項目管理中必備的基礎信息。
(2)項目流程類
這是整個BIM實施指南中最核心的內容,絕大多數“計劃”工作都是在這部分內容里完成的。這部分內容有兩種邏輯流程,它們在BIM實施過程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一種是“時間流程”,在多數項目計劃中表現為對“項目階段”的劃分、定義以及規(guī)范該階段的工作方法;另一種是“協(xié)同流程”,各專業(yè)之間、各項目管理職能之間以及各項目利益方之間的職能分工、責任邊界以及配合方法、專業(yè)間提資規(guī)則等都屬于協(xié)同流程的范疇,它控制項目流程中“人”的因素。
在《美國國家BIM標準》所羅列的內容中,“BIM流程設計”和“組織角色/團隊配置”兩項就分別對應了上述兩類流程?;陬愃频倪壿?,在南加州大學的《BIM指南》中也將“設計階段”獨立成章作為時間流程,并基于“設計團隊”“MEPF”(相當于設備專業(yè))和“施工團隊”幾種不同的團隊,分別擬定了協(xié)同流程。但在更多情況下,這兩種流程往往會發(fā)生更復雜的交織關系。如在印第安納大學的BIM實施計劃中,“核心協(xié)同團隊”和“協(xié)作流程”被編在“項目啟動”一章,而在運維模型上扮演核心角色的“模型管理員”職能則與分階段的“模型深度計劃”一起被整合在“模型計劃”中。因此,我們把時間流程與協(xié)同流程歸作一類,充分保留其相互關聯(lián)和組合的機會。
(3)模型標準類
這部分內容直接控制建模的內容清單與深度標準,是技術管理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目前國際上在行業(yè)級層面探索最系統(tǒng)和最深入的領域,我國也已經推出了相關的國家政策來對模型標準進行實施管控。模型標準既包括工作過程中的標準控制,也規(guī)定了各階段成果的交付標準和信息的交互模式。
其中,制定標準的前提是擬定模型的內容清單,需要基于企業(yè)技術特點或項目需求,選擇和匹配分類編碼系統(tǒng),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分類編碼系統(tǒng)有Omniclass、Uniformat、Masterformat等,我國于2018年2月施行的《建筑信息模型分類和編碼標準》(GB/T 51269-2017)也讓這項工作有了國標依據。
制定深度標準即建立“精細度等級”標準體系,這是更加重要和艱巨的工作,當然,可供參考的資料也更豐富。“精細度等級”在美國國家標準中稱為“Level of Development”(發(fā)展等級),英國國家標準中稱為“Level of Detail”(細度等級),中國國家標準——《建筑信息模型設計交付標準》(GB/T 51301-2018)中稱作“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模型精細度等級)。無論在哪類標準下,我們都可以將其簡稱為“LOD”標準?!督ㄖ畔⒛P驮O計交付標準》中建立了非常系統(tǒng)和清晰的4分級體系;美標除了在《G202—2013,建筑信息模型附表》中對6個分級的LOD標準(LOD100、LOD200、LOD300、LOD350、LOD400、LOD500)進行了精確的定義之外,BIMForum(BIM論壇)還基于上述分級推出了《LOD說明》(Level of Development(LOD)Specifications),為精細度分級擬定了詳盡的細則和參考圖樣1。
(4)目標應用類
這部分內容是相對清晰的——“目標”可以直接來自項目的要求及合同中的任務書描述。而對于BIM應用,美國賓大BIM實施指南中總結了25種常規(guī)的BIM應用,一旦明確了項目目標,那么有針對性地選擇BIM應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目標應用類的內容形式通常非常簡明,列表的方式即可表達完整。但是,不同的BIM應用會對模型標準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復雜的計劃工作在于擬定相應的模型標準。
(5)資源支持類
這部分內容主要描述項目運作過程中所需的一切資源條件,從辦公、會議所需的物理空間到計算機配置、軟件采購,再到網絡條件及服務器選型,事無巨細。多數事務與一般項目運作中的資源計劃無異,不需要特別展開。這里需要著重提醒一類BIM工作特有的資源類型——基于信息化工作需要配置的、與數據庫建設相關的各類設施及軟、硬件資源。
《美國國家BIM標準》的BIM實施指南直接引自賓大的《BIM項目實施計劃指南》,這是一個分為四個步驟的技術路徑(圖4)。當然,這不是擬定BIM實施計劃的唯一路徑,但是對第一次嘗試這一工作的團隊或項目而言,追隨這一思維路徑分析和梳理紛繁復雜的BIM工作,一定對后續(xù)的計劃擬定大有裨益。
(1)第一步:明確BIM目標及應用
作為第一步,明確項目目標不止為后面的步驟建立了基礎,也最大限度地精簡了所需梳理的BIM工作的類和量——如果拋開目標的導向和篩選,那么有可能發(fā)生的BIM工作的種類和工作量都是難以估量的。前文已經討論過項目目標與BIM應用之間的推導關系——一旦BIM應用被確定下來,那么BIM應用對信息模型的各項技術要求,以及成果交付的形式和標準等一切后續(xù)的內容,也都可以被逐步梳理清晰了。
4 《美國國家BIM 標準》中對BIM 實施指南擬定的指引圖
5 《美國國家BIM 標準》BIM 實施流程圖
6 印第安納大學《BIM 實施計劃》協(xié)作流程圖
必須指出的一點是:以目標為先導的方法,意味著這份指南是以項目級的BIM實施計劃為出發(fā)點而制定的——在行業(yè)級的計劃里,目標一定是全面和寬泛的,難以提供足夠清晰的先導條件;企業(yè)級的BIM目標也是指向項目類型而非具體的項目要求,同樣無法建立單線條的計劃起點。一份有代表性意義的真實項目任務書,不僅可以為計劃提供足夠具體的起點,還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從計劃起點到計劃終點各步計劃控制的有效性。
在后續(xù)更系統(tǒng)化的指南擬定過程中,要把具體項目的BIM目標及應用條目擴充為匹配該項目及階段類型的更全面的目標總結和應用列表,再基于若干項目級指南的基類,梳理出匹配企業(yè)級的指南條目。
(2)第二步:BIM項目實施流程
項目實施流程的擬定是BIM實施指南中最主要的內容,同時也是變數最大的部分。不同項目目標、不同階段的BIM工作,不同團隊的工作方法都可能是天差地別的。既然無法提出某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指南,那么一份實施指南里最有效的內容,就一定是它獨特的、針對團隊技術特點制定出來的那部分內容。
如前文中對“項目流程類”內容的分析,全面的項目流程一定涵蓋了時間流程和協(xié)同流程。但對于具體的擬定工作而言,針對協(xié)同流程的擬定工作要遠遠重于時間流程。
以項目階段為基準的時間流程一般基于行業(yè)中既定的階段劃分,各類行業(yè)規(guī)范也都為階段的劃分依據、內容及深度提供了明確的標準,如果建立太多超出行業(yè)共識范圍的內容,反而有礙于指南標準與行業(yè)標準的對接。此外,既然實施指南的擬定是以項目級計劃為起點的,那么單項項目一般不會縱跨整個生命周期,絕大多數常規(guī)項目僅涉及單個階段。因此,當為了計劃擬定選擇項目案例作為模擬應用情境的樣例時,最好選擇單階段項目,這樣更有典型性,并且在后面的步驟里,單階段的項目級流程更容易通過串聯(lián)和疊加而構成全階段的完整流程。
在這一步,擬定BIM實施指南的重頭工作在于梳理協(xié)同流程,不同實施指南之間的區(qū)別本質上是人的區(qū)別和方法的區(qū)別——這正是協(xié)同流程關注的重點。因此,美國國家標準作為行業(yè)級標準其示例的流程其實缺乏實質性的意義。如圖5所示,這幅技術路線圖只是簡單地羅列了項目階段和協(xié)同配合中可能涉及的各專業(yè),并沒有表達協(xié)同規(guī)則和方法,它更像是一張待填寫的空表格。相比起來,在印第安納大學的《BIM實施計劃》中用于定義各方協(xié)同職責的表格充分地體現了出色的企業(yè)級BIM實施指南所應具備的獨特性和有效性(圖6):表格的縱列是項目階段,其劃分基本上繼承了國際一般慣例;橫行盡管沒有網狀的流程關系,但是在協(xié)同的各方中定義了業(yè)主的職能,這在一般的技術流程里是很少見的。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獨特的、有別于行業(yè)一般理解的“建筑師”(Architect)職能——這個流程里的“建筑師”并非傳統(tǒng)意義的“方案設計”或“建筑專業(yè)”,而是創(chuàng)建、更新和管理建筑信息模型的核心角色。留心觀察不難發(fā)現,印第安納大學《BIM實施計劃》中的流程表與美國國家標準中的技術路線圖在結構上是完全相同的。
7 美國南加州大學BIM 指南數據傳遞流程
擬定協(xié)同流程最普遍的方法是繪制技術路線圖,與二維正交的表格和樹狀展開的思維導圖相比,網狀交織的技術路線圖可以描述更加錯綜復雜的組織結構和流程規(guī)則。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南加州大學《BIM指南》中的流程圖(圖7):這份流程圖里僅劃分了“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兩個項目階段,并沒有像一般慣例一樣對設計階段進行再分。從組織構成上,區(qū)分了“設計團隊”“施工團隊”和以南加州大學(USC)為代表的業(yè)主團隊;從流程方法上,建立了復雜的網狀結構流程關系,其中業(yè)主團隊和設計團隊分別主持了質檢和信息模型運維的工作,并貫穿項目始終。
在擬定實施流程的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技術核心就是信息交互。BIM作為建筑信息化平臺,它與傳統(tǒng)模式在思維和方法上的區(qū)別在于從圖形化到信息化的革命性轉變。因此,作為一份BIM實施指南,它有區(qū)別于其他設計或管理計劃的關鍵——對信息流的把控。這是為什么美標引用賓大的方法指引,將擬定BIM實施流程的工作稱作“開發(fā)一種以BIM和信息交互為任務支持的流程”。在協(xié)同流程里,要建立技術角色之間的信息交互規(guī)則——各職能團隊內部成員之間的信息交互、不同專業(yè)團隊之間的信息交互以及項目各利益方(如業(yè)主方、設計方、施工方)之間的信息交互等;在時間流程里,重點在于明確各項目階段之間的信息交互標準及方法。
(3)第三步:信息交互
這里所指的信息是一種廣義的信息,包含了幾何信息(傳統(tǒng)設計成果的體量模型、平面圖形以及相關參數)和非幾何信息(與物理性質、造價、力學等相關的信息)。簡單講,我們基于BIM技術完成的一切成果,都可以認為是某種特定形式的信息。
上一步(BIM項目實施流程)擬定的信息規(guī)則,是關于信息交互的過程方法,信息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流”,在整個項目的不同職能和不同階段間流轉。而在這一步里所要建立的“信息交互”模式,是相對靜態(tài)的,因此這部分工作的內容不是建立流程而是制定標準——針對各技術職能之間的提資、項目關鍵節(jié)點的過程成果以及項目各階段的交付成果制定信息標準。
這其中,各項目階段的交付成果在行業(yè)規(guī)范管控的范疇之內,有許多相關的國際、國家和地方標準可作為參照。同時,從行業(yè)接口來講,企業(yè)級和項目級BIM實施指南的擬定也不應該有悖于國家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因此,對信息交互標準的擬定,應該從階段交付成果的標準擬定開始。美標指引里將這一步工作分成“精細度等級”(Level of Detail)、“信息內容”(Information Content)和“責任方”(Responsible Party)三項,其中責任方是在上一步實施流程的協(xié)同流程中明確的,這里只需標注清楚,擬定工作的重點仍在于 “精細度等級”和“信息內容”兩項。
對于“精細度等級”的標準,應參考并符合國標《建筑信息模型設計交付標準》中的相關規(guī)定,標準中已經將模型精細度(LOD分級)分為了“幾何表達精度”(G分級)和“信息深度”(N分級),4個分級梯度——“項目級”“功能級”“構件級”和“零件級”的劃分也非常清晰。這份國家標準不僅可以作為行業(yè)級的成果標準,同時也值得作為企業(yè)級和項目級的指引標準。不過,國內目前尚未推出比較權威的分項細則范本,因此擬定LOD標準的細則就成為企業(yè)級和項目級指南中最繁重的工作。前文提到的BIMForum的《LOD說明》是目前國際上最系統(tǒng)的細則說明范例,是“精細度等級”方面最好的范本。
對于“信息內容”,最重要的選擇依據是在第一步中明確的項目目標和BIM應用,這些是由合同或任務書決定的。企業(yè)級指南對內容清單的全面性要求更高,在這方面,國標《建筑信息模型分類和編碼標準》中對信息內容條目的分類羅列相對全面,足以作為參考——這份國家標準中建立的分類系統(tǒng)與國際上流行的Omniclass和Uniformat分類系統(tǒng)有非常高的相似度,所以在梳理“全內容清單”的時候參考任何一套分類系統(tǒng)都是有效的。不過,Revit系統(tǒng)中內置了Omniclass和Uniformat,這極大地提高了編碼錄入的效率。因此,當前基于上述兩套國際分類編碼系統(tǒng)來處理信息內容,仍是首選——這樣也為信息交互的國際化接軌保留了余地。
從表達形式上,最匹配信息交互標準的表達形式是表格。無論國內標準還是國際標準都是以表格形式呈現的。同時,信息交互標準的細則通常也需要以附件的形式成為合同文件的一部分,表格也是最典型的合同附件形式之一。
最后,數據格式也是信息交互標準的重要內容,目前國際上最常用的是IFC格式。IFC的全稱為建筑對象的工業(yè)基礎類(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IFC)數據模型標準。它是由國際協(xié)同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 Ineteroperability,IAI)在1995年提出的,該標準旨在促成建筑業(yè)中不同專業(yè)或同一專業(yè)不同軟件共享同一數據源,從而達到數據的共享及交互。IFC數據模型覆蓋了AEC/FM中大部分領域,并且隨著新需求的提出不斷擴充。企業(yè)級指南中如無特別需要,可以將IFC格式作為常規(guī)選擇,在項目級指南中可以依據特定的技術需要進行個例選擇。當然,這是比較單純的技術選項,遵從技術需求就好,沒有太多討論的空間。
(4)第四步:BIM實施的基礎支持
對這一步,美標(賓大指南)的指引中羅列了四個條目:交付策略、溝通流程、基礎技術需求和質量控制程序。其中僅“基礎技術需求”比較直觀地屬于“基礎支持”一項,涵蓋了前文中“資源支持類”的內容。
另外三項條目的內容在其他步驟中已經確定——如“交付策略”的相關標準是在“信息交互”一步中明確的,“溝通流程”涵蓋在“實施流程”范圍之內,而“質量控制程序”的流程和標準則分別在“實施流程”和“信息交互”的工作范疇之內。這些已經完成了計劃擬定的條目之所以被列入“基礎支持”的步驟,是因為上述這些內容都是BIM實施指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內容上應該編纂成文使其形成類似手冊、表單或流程圖等格式化的文件,令其內容可讀、可查、可索引。這是一個將內容物化而形成“設施”的過程。經過了這一步格式化的工作,并明確了相關資源的配置,一份完整的BIM實施指南也就可以“成冊”了。
擬定BIM實施指南的技術路徑當然遠不止于上述《美國國家BIM標準》所引用的賓大《BIM項目實施計劃指南》中的這一條——出于不同角度、針對不同目標和基于不同團隊的技術路徑都可能非常不同。比如,如果我們把“信息交互”(第三步)放在“實施流程”(第二步)前面,那么將得到以靜態(tài)成果標準為先導的方法,在明確各環(huán)節(jié)交付標準的前提下再梳理工作流,更有利于標準的達成和質量的控制;再比如,對于那些更重信息功能和數據管理的團隊或項目,在“信息交互”標準之外,還需要有專門的步驟來系統(tǒng)地制定信息管理規(guī)則并明確與數據庫建設相關的工作、團隊和資源……可能性總是無法窮盡的。
但是,無論哪種技術路徑,都只是一個方法性的起點,我們永遠無法孤立地去評估一份BIM實施指南的質量——是否匹配特定企業(yè)團隊的工作方法或者是否針對具體項目的技術要求才是最終評價BIM實施指南有效性的標準。因此,在上述框架性方法的指引下,充分、敏銳地研究和梳理具體團隊及項目的特點,才是擬定指南的關鍵。
既然BIM實施指南必須針對團隊和項目的特征來擬定,也就意味著不會有實操意義上的行業(yè)級BIM實施指南來供全行業(yè)統(tǒng)一執(zhí)行。那么,充分理解企業(yè)級和項目級BIM實施指南之間的異同就非常必要了。
前文已經討論過,在企業(yè)級的BIM實施指南被擬定完成并在實踐中驗證可行之前,擬定項目級的BIM實施指南是工作的起點。這一方面是因為明確項目要求遠比梳理團隊特點更容易;另一方面,項目級的指南更加具體和直觀,而且一經擬定,更容易在項目中付諸實踐。相比起來,企業(yè)級的指南是抽象的,需要更多元的信息反饋、更多輪次的實踐檢驗以及更長的調試周期。
建立完整的BIM實施指南體系,是一個從“基于具體項目案例的項目級指南”到“類型化的項目級指南”再到“企業(yè)級指南”的過程。在應用中,企業(yè)級的BIM實施指南并不直接指導具體項目工作,而是對團隊的職能構成、工作方法、業(yè)務重點和質量標準等一系列的重要技術方向進行詳盡的描述。它可以導出組織結構、形成技術手冊、衍生出培訓課程、提供報價依據和合同范本,還可以作為企業(yè)的技術管理和質量控制細則。企業(yè)級BIM實施指南并不是各階段項目級BIM實施指南的簡單疊加(那只是項目流程的一個線索而已),它反映了一個企業(yè)在行業(yè)中的定位以及在從業(yè)技術方向上的抉擇。企業(yè)級指南的擬定來自對企業(yè)技術特點的客觀梳理,而一份優(yōu)秀的企業(yè)級指南可以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企業(yè)特點,并把特點轉化為優(yōu)勢。
在實踐中,企業(yè)級指南還是項目級指南的“父類”,它作為項目級指南的指導原則為項目級指南的擬定提供了基準。盡管企業(yè)級指南的擬定是以項目級指南的積累為起點的,然而一旦企業(yè)級指南體系被成功建立起來,之后的項目級指南就可以依據具體項目要求,從企業(yè)級指南的系統(tǒng)中脫胎出來——由此獲得的項目級BIM實施指南,將更加快捷和精準。
同時,項目級指南對企業(yè)級指南的反饋作用也不可忽視。企業(yè)級指南對企業(yè)項目的實踐控制是通過對項目級指南的擬定和執(zhí)行來完成的,項目級指南的有效性是檢驗企業(yè)級指南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據。經由不斷增加的項目量,項目級指南會為企業(yè)級指南提供持續(xù)動態(tài)的反饋,甚至在企業(yè)級指南的系統(tǒng)中建立越來越可靠的大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方法,這樣的“反哺”將推動企業(yè)級指南的不斷更新和優(yōu)化——由此形成企業(yè)級指南和項目級指南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環(huán)。
注釋
1 關于精細度管控的更多內容,可參看《建筑技藝》2020 年6期《精細度管控——美標LOD 系統(tǒng)與國內建筑信息模型精細度標準的對比研究》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