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章
[摘 要]古典小說作為文化經典,對學生的閱讀基礎和閱讀能力有著較高要求。整本書閱讀基于系統(tǒng)性教學思維,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入整本書閱讀并將其貫穿整個閱讀教學活動中。當前的高中語文教材收錄了較多古典小說選段,運用整本書開展閱讀教學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雜亂無序、學生閱讀不深入等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典小說;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古典小說雖然以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深受學生喜歡,但卻因篇幅過長只能淺嘗輒止。借助整本書閱讀能讓學生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和理解小說人物形象和主旨,提高閱讀能力,達到預期閱讀目標。
一、通讀全書整理問題,提升閱讀綜合素養(yǎng)
古典小說是我國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有著深厚的文學底蘊,人物關系和內容也相對復雜,在教學之初可運用推薦通讀全書的方式開展閱讀。首先,要推薦合適的小說書目與版本。古典小說不同于其它書籍,正因如此,版本選擇極為重要。浩瀚如海的古典小說有著不同版本類型,部分書籍較為晦澀,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指導學生合理選取古典小說書目與版本,在書目選擇上要圍繞語文教材,選擇教材中節(jié)選的小說原著;版本應注重普及性與準確性,要緊貼高中生的實際情況,同時根據不同階段對閱讀內容進行劃分。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古典小說又是長篇著作,學生在閱讀初期會產生畏難和厭煩情緒,教師可結合自身閱讀經驗并站在宏觀角度規(guī)劃閱讀書目,合理規(guī)劃閱讀時間,細化閱讀總進程,或按照循序漸進原則將閱讀細化為多個小目標并落實到各個閱讀時段。以《三國演義》為例,在通讀時可分為7個階段:前4個階段可以概括為群雄出場、曹軍壯大、三國鼎立、進軍漢中,后3個階段則為分為白帝托孤、嘔心瀝血、天下一統(tǒng)。其次,要整合問題。學生在閱讀中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和復雜的人物關系變化會產生很多疑問,簡單的問題可自行查找資料或與同伴交流解決;超出學生能力范圍且高頻率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歸納總結后逐一突破。以《紅樓夢》為例,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歸納為不同種類,如“賈蓉、賈薔與賈瑞有何關系?”“為何紅樓夢《西江月》會這樣描繪賈寶玉?”兩個問題可歸納至人物類;“小說中多次描寫宴飲場面,請問有何用意?”“為何賈蕓要向王熙鳳行賄謀求在賈府辦事機會?”兩個問題可歸納到情節(jié)類;“為何作者反復在文中提到元宵佳節(jié),請問元宵佳節(jié)有何含義?”“該如何理解《秋窗風雨夕》?”兩個問題可歸納到文化類;“在劉姥姥進大觀園章節(jié)中,這位婦人言語略為粗俗,但讀起來卻十分有趣,作者如何運用語言?”兩個問題可歸類到語言類;“曹雪芹生活在清朝鼎盛時期,雖然本人有進步思想,但他真能意識到封建社會走向滅亡嗎?”這一問題可歸納到主旨類。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提問和文體特征將古典小說閱讀分為情節(jié)、語言、人物、主旨等類別,有利于實現整本書閱讀目標。
二、科學品評小說人物,提升閱讀綜合素養(yǎng)
每部古典小說都涉及眾多性格突出、形象鮮明的人物,不同類型的人物有著迥異的形象特征,即使相同類型人物也有著不同的細節(jié)。教師在指導學生理清故事情節(jié)時需讓其學會品評人物,在此基礎上掌握正確鑒賞人物的方法并進行客觀評價。品評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結合古典小說整本書閱讀特征從以下方面品評人物:
(一)基于橫向對比解讀人物
所謂橫向對比即比較和賞析不同人物。以《水滸傳》為例,該篇小說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個人物都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作者除了將不同性格的人物描寫得獨具一格,甚至性格相似的人物都能在細微處彰顯不同。如在刻畫人物粗魯這一點上,小說中就有很多寫法,如武松的粗魯為英雄豪杰且不受各種情感羈絆,李逵的粗魯是霸道無知蠻橫,史進的粗魯為血氣方剛年少輕狂,魯達的粗魯是性格急躁,阮小二的粗魯是悲憤之情無法傾訴。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站在橫向角度對人物進行鑒賞和比較,針對“相同人物”展開關聯性閱讀,深化對小說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基于縱向把握人物
一般敘事性文學作品以講故事為主,主要敘述主人公命運、活動事件和性格變化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巧妙地通過性格復雜的人物形象來凸顯全篇主旨?;诳v向角度梳理分析人物成長與發(fā)展歷程,有利于深化理解人物形象。教師可指導學生梳理古典小說典型人物及散落在各個章節(jié)的情節(jié),目的在于通過人物鮮明的生命軌跡揭示小說主旨和社會生活規(guī)律。
(三)在細節(jié)鑒賞中品讀人物
人物是古典小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緊抓細節(jié)并在此基礎上對人物形象進行賞析。以《紅樓夢》為例,該篇小說賞析目標為借助從多渠道收集到的資料和細節(jié)處鑒賞人物,或結合人物動作、語言、情節(jié)鑒賞人物。曹雪芹筆下的人物千姿百態(tài),無論原著還是經改編后的影視作品都會讓人對小說中的人物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教師可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聯系現實生活對人物、物品、事件進行評價,在閱讀原著和現實生活體驗的聯系中理解人物形象。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像劉姥姥人見人愛?”“劉姥姥真的很單純嗎?多次細節(jié)讓你真相大白!”“劉姥姥進大觀園——少見多怪”,上述表達有著不同含義,分別體現出劉姥姥善于把握機會、幽默質樸、懂得感恩、樂觀熱情、孤陋寡聞、見識短淺等性格特征,將上述性格特征相結合能構建出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能幫助學生掌握鑒賞和分析人物的方法。
三、完善教師專業(yè)結構,提升閱讀綜合素養(yǎng)
很多教師尚缺乏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經驗,無法站在全局角度對整本書閱讀教學進行把握,指導學生更不知從何談起,因此需要健全完善自身專業(yè)結構,促使整本書閱讀從一枝獨秀轉為百花齊放。
(一)教師先讀
高中語文教師應有計劃和有目的地閱讀整本書,這是一種師生共同學習的良好途徑。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之前自身要先確立教學目標,明確閱讀文本價值及教學內容。換言之,教師要在整本書閱讀中思考學生閱讀后是否會有收獲或對學生有哪些意義,學生在實際閱讀中該精讀哪些內容,又該略讀哪些內容等,因而教師需站在整體角度把握文本特征、閱讀教學內容與進程、讀后評價等。教師在先讀的過程中能夠對每個章節(jié)都有一定的理解,并站在教學的角度去研究學生在閱讀中會遇到的問題,帶有一定教學任務的閱讀能夠提升教師引導的作用,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更有效。
(二)教師精讀
精讀即探索和引領閱讀方式。評斷整本書閱讀教學效果的首要標準是讓學生結合已有閱讀經驗和不同書籍選取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正因為如此,整本書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是一種閱讀方式的引領。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此部古典小說人物較多,章節(jié)眾多,屬于高中生必須掌握的傳統(tǒng)文化類型。目前各個地區(qū)語文教材收錄課文只有《紅樓夢》的部分精彩片段,教師在具體講解時多為逐句分析,導致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和感知這篇古典小說特有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結構,也無法深入分析獨具特征的人物。對此,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應從縱向角度提煉主線點,做到以點帶面,引領學生深層次閱讀。
(三)教師深讀
深讀也是整本書閱讀的關鍵所在。整本書閱讀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空間,以課外閱讀為主,但只局限于課外閱讀形成的整本書閱讀無法成為閱讀課程。教師要留出課內閱讀時間,按預期計劃開展課內閱讀。一般課內閱讀有起始課、推進課、成果展示課以及寫作課等,教師可結合不同古典小說引入相適應的課型,但無論選取哪種閱讀形式都需要有明確的計劃為支撐,由此才能真正讀懂和讀透整本書。
總之,整本書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語文課程標準也將整本書閱讀列為主要教學任務,甚至貫徹高中語文各個階段。教師要結合時代發(fā)展趨勢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整本書閱讀方法,不斷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真正讀通、讀懂、讀透整本書小說,最終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棟生.不靠“熱”,靠理性的“韌”——我看“整本書閱讀”[J].中學語文教學, 2018,(01).
[2]杜松楠,杜方.黑龍江省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開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黑龍江教育(中學), 2019,(Z2).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