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珊
(東阿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診部 山東 聊城 252201)
慢性病是臨床常見的一類疾病,由于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對自身管理未引起重視,且常伴有不良心理狀態(tài),導致疾病危害性加重,不利于預后及生存質量,為了預防慢性病心理問題與疾病加重,需要加強慢性病健康管理[1]。鑒于此,本次研究對體檢中心慢性病體檢及篩查管理實施心理健康管理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體檢中心接收的150例慢性疾病患者,依據(jù)干預方案的不同劃分為觀察組75 例與對照組75 例。觀察組中男42 例,女32 例;年齡38 ~77 歲,平均年齡(59.26±2.79)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45±1.02)年。對照組中男43 例,女31 例;年齡37 ~78 歲,平均年齡(59.72±2.65)歲;病程2 ~15 年,平均病程(7.12±1.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 >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健康指導干預: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告知保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性,給予心理支持與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等。觀察組接受心理健康管理干預:(1)開展心理學講座:邀請心理學專家定期開展心理學講座,叮囑患者每次參加講座的時間,在每次講座結束后,主動與患者溝通,耐心的答疑解惑,并創(chuàng)建慢性病健康管理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相關的健康知識,使患者能更方便的了解健康知識。(2)調整心理狀態(tài):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為其講解負面情緒對疾病的危害性,同時引導患者主動宣泄自身情緒,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疏導及鼓勵,使患者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治療。(3)家庭及同伴支持:引導家屬共同參與到患者健康管理中,在用藥與生活方面多加以關注,日常多與患者溝通, 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心與溫暖;同時可集中相同病種患者組成團體,共同分享自身信息、健康經(jīng)驗等,以增強患者的自信心。(4)自我管理訓練:根據(jù)患者的疾病情況、身體狀態(tài)及生活習慣等,制定健康管理訓練計劃,包括每日飲食、日?;顒蛹吧钅繕说?,重點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使患者在每項訓練中獲得認同感與成就感。
觀察時間為兩年,干預前后均進行體檢。統(tǒng)計兩組患者干預后的主觀感受、心理健康水平、并發(fā)癥及體檢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良好的主觀感受及心理健康水平、并發(fā)癥減少及體檢結果好轉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慢性病全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及精神病等代表的疾病,大部分誘發(fā)因素主要與飲食、心理、運動等方面有關,具有病因復雜、發(fā)病率高、病程長等特點。近幾年來,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病患病率也在不斷增加,給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因此,對于慢性病患者及時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尤為重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心理健康管理后在預防并發(fā)癥、疾病轉歸及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與曹艷[3]等研究結果相符合,由此可見,心理健康管理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促進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使患者意識到保持良好心態(tài)的作用,從而有效預防并發(fā)癥,改善預后效果[4]。通過開展心理學講座,能夠使患者對心理健康有初步認識,后續(xù)調整心理狀態(tài),加強心理疏導,可有效緩解患者抑郁、焦慮及緊張等負面情緒,從而增強治療配合度[5,6];通過家庭及同伴支持,能夠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療形態(tài),認識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并指導自我管理,為患者日常健康行為習慣打造基礎,并使其堅持,從而有效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體檢中心慢性疾病體檢及篩查管理中開展心理健康管理效果明顯,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