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春
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雖然有些農(nóng)村中學歷史教師能夠按照新的課程標準和要求,進行教科研活動,并取得一定的教科研成果,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教科研質(zhì)量的提高。農(nóng)村中學歷史教科研存在的問題,與其它學科有許多共性,但在有些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
關鍵詞:農(nóng)村中學;歷史;校本教研;芻議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科研做支撐,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教師,必然對教學內(nèi)容思考的更為深刻透徹,對知識的把握更為準確,教學更易做到“深入淺出”,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而且,對科研的關注使教師能夠及時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不斷充實到自己的課堂中,彌補了原有課程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這將極大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背景下,雖然有些農(nóng)村中學歷史教師能夠按照新的課程標準和要求,進行教科研活動,并取得一定的教科研成果,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教科研質(zhì)量的提高。農(nóng)村中學歷史教科研存在的問題,與其它學科有許多共性,但在有些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
具體而言。一是教育評價方式對學校教研工作造成沖擊。目前學校對教師的考核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橹?,這種評價方式迫使教師不得不片面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了不讓學生的成績下降,即使有新的教研思想,許多教師也不敢舍身冒險去嘗試;二是校本教研力量單薄,科班出身的歷史專業(yè)教師不多,教師少,無法形成教研團隊。農(nóng)村中學歷史教師中很大一部分不是歷史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并且這些中學規(guī)模相對較小,全校的歷史教師最多不過2-3人,有時還需要教別的學科,很難形成一支精于業(yè)務的教研隊伍,這對校本教研的開展形成巨大的障礙;三是校本教研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校本教研雖然以學校為單位開展,但必須有專業(yè)研究人員的指導。農(nóng)村中學大多接受縣級教育部門的直接管理,教育部門的專職教研員通常是校本教研的指導責任者,但農(nóng)村中學大都遠離城鎮(zhèn),教研員的光顧次數(shù)就會很有限。無法得到專業(yè)人員及時有效的指導,容易使校本教研進展緩慢或流于形式;四是初中教學當中,歷史學科一直是副科,中考分數(shù)占比低,受關注的程度自然也就不高,教師和學生都不夠重視歷史學科。學校整體的校本教研水平不高,歷史學科的教研水平自然也就高不了。在此,針對農(nóng)村中學歷史校本教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教研工作,從以下幾個方面談點粗淺認識,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建章立制,狠抓落實,形成長效機制。常言道: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因此,農(nóng)村中學一定要乘坐 “新課改”的東風,結(jié)合各學科教學特點,走 “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研教結(jié)合,互促共進”的教改之路。要求教師做到:在學中研、研中學;在教中研、研中教;在說中研、研中說;在寫中研、研中寫,并逐步做到教研與科研的統(tǒng)一,個人研究與集體研究的結(jié)合。
二、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動。如,堅持每周一次的教學研究活動?;顒觾?nèi)容可包括:教師輪流主持教研活動;輪流進行各教學單元的教材分析,找準教材的重難點,提出突破重難點的意見、方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相結(jié)合;上研究科,進行說課、評課、互相聽課等,做到成果共享。
三、要求每位教師每學年寫出教學計劃、總結(jié),寫課改論文,教學反思等。課改論文一般每年要求完成一篇,教學反思每年要求完成兩篇。
四、新老結(jié)合,揚長避短。“新”即新教材,“老”即老教材。要求每學期涉及新課改的教師必須將新老教材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共同點與不同點,并把老教材中的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沿用到新教材的教學中,做到在繼承中“揚棄”,在“揚棄”中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要進行專題研究,做到教研與科研相結(jié)合,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課改是科學實驗,必須以點帶面,只有以教育科研帶動教師去思考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去尋求解決問題的合理答案,才能有效地開展和取得成效。如,學??筛鶕?jù)教學實際,在課改實驗的各科教學中開展“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研究與反思”課題研究,同時要求教師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寫出每一學科的教學得失或自我評價,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符合課改理念,是否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的發(fā)展,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還缺什么,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以適應課改要求等。
六、以賽代訓,以賽推進教改。學校要根據(jù)課改精神以及學校實際,每年通過舉行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活動,一方面讓全體教師關注、了解學校的教學改革實驗工作,另一方面為全體教師提供了一次進行新老教材對比分析,新老教法有機結(jié)合研究的機會,同時也為每位教師搭建了一個展示個人智慧、教學藝術的平臺。如,2019年,筆者組織并參加了普洱中學歷史學科“同課異構(gòu)”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此次競賽活動,5位參賽教師在課前做了認真的準備,在教學中積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靈活地使用教材,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課堂上學生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有討論學習的機會,有動口表達的機會,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多數(shù)教學設計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較好地體現(xiàn)了初中歷史教學的基礎性、歷史性、教育性、發(fā)展性,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歷史知識,達到了知識習德、思維訓練、人格健全的協(xié)同,實現(xiàn)了在發(fā)展人的目標上的融合,為全體觀摩教師端出來了一節(jié)又一節(jié)的的精品課。
七、走出去。如,普洱中學是云南省一級三等示范性學校,有帶領全縣中學進行教學研究、教學改革的責任。因此,在普洱中學每年進行的教學開放周活動期間,自己都要認真組織各鄉(xiāng)鎮(zhèn)歷史教師到普洱中學觀課,普中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新穎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教學風格對聽課教師來說試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八、要發(fā)揮好縣級教研職能部門的組織、管理職能作用??h級教研部門要幫助薄弱學校解決一些重點問題,集中力量解決薄弱學科的問題。要組織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巡回講學、輔導,以推動薄弱學校學科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在組織研究課、公開課、示范課、新教師匯報課、教材培訓、專題講座等教研活動時,盡可能把活動安排在這些學校,讓這些學校的教師得到更多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從而提高這些學校教師的業(yè)務素質(zhì)。積極組織重點學校的教研組與相對薄弱學校的教研組開展對口教研活動,充分發(fā)揮重點學校的輻射作用。
總之,歷史學科是在農(nóng)村中學教研中容易忽視的一個學科,而校本教研給它提供了發(fā)展的良好途徑。因此,歷史教師,尤其是廣大農(nóng)村中學歷史教師,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嚴謹?shù)闹螌W精神去實踐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在廣大學校生根開花,使研究成為每一位教師的職業(yè)特征,使每一所學校都成為一個學習的、研究的集體,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和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