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作為一篇演講稿,寫作內容涉及了真實的歷史事實,不管是文章的主人公——伏爾泰,還是文章的作者雨果,都是法國歷史上的大文豪,面對這樣一篇文本,潘老師采用了半結構化教學,為學生發(fā)揮潛力躍至更高層次提供支架;重視語言文字運用;還原真實歷史事件等教學設計,從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字:語文教學;潘慶玉;伏爾泰
潘慶玉教授執(zhí)教的課文《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出自初中語文課本,作者為法國大文豪雨果,這是一篇典型的演講詞,雨果對伏爾泰的一生做了高度評價,高度贊揚了伏爾泰身上敢于同封建王朝作斗爭的精神,謳歌了伏爾泰一生孜孜不倦地著書立說,甘愿為人民奔走,為法國啟蒙運動高呼揮桿的高貴品格。號召人們學習伏爾泰的精神,摩挲伏爾泰的腳步前行,永遠真摯地緬懷這位偉人。
這篇課文的思想是深厚的,情感是真摯的、激昂的、慷慨淋漓的。要講好這篇演說詞必須看到此文本的特殊性:
①.篇幅過長。篇幅過長的文本在教學中要對文本進行取舍,而取舍的標準就在于教師的教學重點放在何處。潘老師的教學重點為深入理解伏爾泰身上的偉大思想價值,向語文課堂的人文性上靠攏傾斜,其他一筆帶過,以一持萬。潘老師的教學重點超脫了普通的演講詞教學中只分析字詞句的粗淺的教學水平,而將課堂的立意往真實的歷史深處扎根,拔高了整堂課的思想意蘊,將目光集中到偉大人物伏爾泰身上,發(fā)掘偉人之所以稱其為偉人,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原因。
②.這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若仔細分析課本上的中外文學作品便知其中的不同之處,外國文學是經過了翻譯之后才進入孩子的視野,譯者水平再高超,譯作也是經過了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轉換,同樣可以稱之為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再加上學生對外國的歷史文化習俗等常識不甚了解,所以學生在學習外國文學作品時不免會感覺拗口或者晦澀,再加之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與今天相隔3個世紀之久,所以這篇文章與學生既有遙遙的空間距離又有茫茫的時間距離,講不好就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談,學生理解不深入,無法體會到伏爾泰的反抗斗爭精神與啟蒙民主思想,只會說出一些標簽化的說辭,這篇文章的價值便會大打折扣。
③.這篇文章涉及了真實的歷史事實。當課文不是類似于《荷塘月色》這般的純文學性語言的文章時,課堂的中心便容易搖擺,語文課成了空洞的說教,語文的育人價值在于像如絲春雨般無聲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的精神得到洗滌,自覺向主人公靠攏,而非讓學生只會機械地喊口號,這樣的語文課實在有失偏頗。而《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中涉及到了真實的歷史事件,文章極富激情與鼓動性,但是如果僅僅是將這些歷史事實展示出來,這堂課無疑又會成為由史料堆砌而成的歷史課,無疑也是與真正的語文課背道而馳,失去了語文課的文學性與審美性。
潘老師立足于教學重點進行了大刀闊斧地取舍,將深入理解偉人的思想價值置于絕對的中心地位,主次設置分明,重點內容突出,課堂充實飽滿,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潘老師充分考慮到了文本的特殊性,深入剖析文章的思想意蘊和價值,將這篇文章講得搖曳生姿,真摯動人。
㈠、半結構化教學,為學生發(fā)揮潛力躍至更高層次提供支架。
支架式教學方法是根據(jù)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發(fā)展而來,在教學中面對較復雜的問題,教師通過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學生能沿著“支架”逐步攀升,從而完成對復雜概念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策略。因為本文篇幅很長,如果在課堂伊始不梳理全文,學生心里沒有對全文的把握,這時教師如果匆匆展開自己的教學設計,學生就會感覺進展突兀,聽課云里霧里,即便是有很好的教學設計,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潘老師說過課堂上梳理全文與不梳理全文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在眾多課堂的學習分析中一再證明潘老師所言的正確性,所以梳理全文意義重大,篇幅長的課文尤其更要梳理,但是如果教師不給學生提供支架,讓學生自己去劃分結構,自己總結,不但浪費較多課堂時間,課堂時間是語文課堂的保證,沒有時間何談教學設計?而且學生自己總結的答案與老師的預設往往不同,學生若在此處存疑,那學生就會在這里出現(xiàn)學習分岔,如此一來,梳理全文不可不做,但也不可浪費過多時間,導致后續(xù)的教學無法或者匆匆展開,所以潘老師創(chuàng)造性地作用了半結構化梳理全文的方式,將重點內容挖空,其他內容展示,學生既需要動腦填空使之流暢完整,又不需要自己劃分考慮過多,所以潘老師用了很少的時間就將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劃分清晰,學生由篇到段高效率地把握了全文,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㈡、重視語言文字運用。
在學生心里埋下自覺學習古文的種子,展現(xiàn)漢字的魅力。潘老師的課上一直都很重視語言文字的運用,不論是執(zhí)教《湖心亭看雪》時的“亭”字,還是本節(jié)課堂時的“啟”與“蒙”二字,潘老師都能將古文自然地融入到教學中來,為自己的教學設計服務,一方面可以看出潘老師知識的淵博,另一方面也是潘老師重視語言文字運用,自覺將古文帶入至課堂中來的緣故,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潘老師不僅想讓學生了解漢字,更是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漢字文化,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一個字就是一件事,一個字就是一個釘,一個字就是一盞燈,可以深深烙印進學生的心間。在教學中,應該像潘老師般主動將古文字,古文化帶入到課堂,適時地在語文課堂中引入古文,能為課堂內容,教學設計服務,達到鉤連歷史,洞悉文化的作用。不論是中國歷史還是外國歷史,學生都應該有所涉獵,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斗爭和黑暗,有蒙昧就需啟蒙,將遮在人民眼前黑暗的幕布揭開使之開眼看世界,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領袖,而啟蒙運動是法國歷史中不可忽視的大事件,伏爾泰改寫了法國歷史,可以說伏爾泰就是法國歷史的一部分。
㈢、還原真實歷史事件,打開學生一窺史料的窗口。
還原真實歷史史料的效果是連鎖的,一方面補充了學生的歷史文化常識,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真實的歷史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自覺參與到教師的教學設計中來,拉近了作品與史料,作品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與時間距離,學生更容易與作品中的人物共情,能身臨其境地現(xiàn)在主人公的角度上思考,理解主人公的所作所為,對主人公的言行留下更深的體悟。潘老師并沒有在整堂課中都講史料,因為講史料是手段,是打開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伏爾泰思想的手段,而非課堂的內容,這二者是不同的,若將其作為課堂中的內容,那這趟語文課就會向歷史課傾斜,潘老師的教學定位非常清晰,教學重點始終為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價值,所有的教學設計始終為了教學重點服務,所以潘老師選用視頻的度把握得很合理,語文課的中心始終屹立不曾搖擺。而且還原真實的事件,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法國社會階層、宗教和法律程序,通過這樣一個小事例就可見當時法國社會的黑暗、宗教對人的荼毒、法律制度形同虛設,伏爾泰在這樣的境況下為了人民的權益奔走,不懼社會黑幕為其平反,以及伏爾泰的能力和社會影響力,這些教學效果是空喊多少句口號都無法達到的。
另外潘老師還補充了對于伏爾泰的歷史總結,例如“歐洲的良心”等等,這些歷史總結是對伏爾泰的贊揚,同時也是對伏爾泰言行的真實寫照,史料的補充與歷史總結高度貼合,同時與文章也交相輝映,在看過視頻后再去讀雨果的文章,相信學生都會產生更深刻的體悟,伏爾泰值得一切最高層次的贊美與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