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要《紙》是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身邊的材料”第2課。本課圍繞探究紙的特性安排了研究不同紙的吸水性、結實程度以及想辦法做一只不滲水的紙船三個活動。順應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本課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在比賽折紙船的游戲中,明晰實驗規(guī)則;在探究紙的不同特性中,滲透做對比實驗的方法;在改進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經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到生成新的問題,最后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整節(jié)課,學生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任務展開游戲、實驗、想象,思維在一連串的活動中不斷地提升。
關鍵詞 紙的特性 實驗 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05.013
The Teaching Records and Analysis of“Paper”
ZHANG Yong
(Haian Qutang Primary School, Haian, Jiangsu 226661)
Abstract: "Paper" is the second lesson of unit 4 "materials around" in Volume 2 of grade 3. This cours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 arranging three activities: studying the water absorption and firmness of different papers, and trying to make a watertight paper boat. In accordance with children’s cognitive rules, the follow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formulated: in the paper folding boat game, clear experimental rul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 the method of contrast experiment is used; In the pro? cess of improving the experiment,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Students experi? ence the process of finding problems, solving problems, generating new problems, and finally trying to solve problems. Throughout the class, students always play games, experiment and imagine around a core task, and their thinking is constantly improved in a series of activities.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 experiment; teaching objects
《紙》是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身邊的材料”第2課。本課圍繞探究紙的特性安排了研究不同紙的吸水性、結實程度以及想辦法做一只不滲水的紙船三個活動。教材上的幾個活動顯得比較獨立,缺少連貫性。為了使這三個活動能夠聯(lián)系得更緊密,突顯課堂教學的流暢性和整體性,筆者借助“紙”將三個活動的順序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巧妙地利用“折出一個不容易濕水的紙船”展開游戲、探究、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活動。為了讓三年級學生能夠充分地體會并逐步掌握設計對比實驗的精髓——控制變量,順應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筆者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在比賽折紙船的游戲中,明晰實驗規(guī)則;在探究紙的不同特性中,滲透做對比實驗的方法;在改進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游戲中明晰規(guī)則
師:孩子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折紙船的游戲。要求:折一只不容易滲水的紙船,比一比誰的速度快。
(每個學生拿到的紙是不同的,有的是復印紙,有的是餐巾紙,有的是蠟光紙,有的是卡紙。學生進行折紙船比賽。)
師:剛才老師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折得又快又好,有的同學很著急,一時半會兒折不起來,你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原因嗎?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軟硬、厚薄、結實程度、吸水性。)
設計意圖:用折紙船游戲導入新課,意在順應學生的游戲心理需要,激發(fā)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在“自覺嘗試—自發(fā)交流—自主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學生知道了紙的軟硬、厚薄、結實程度等特性對能否折出紙船有直接影響,在享受游戲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也被激活了。
師:剛才失敗的同學,你們的紙船折起來了嗎?
生:我折起來了,老師你看。
師:折起來的同學舉舉手!
生:這樣的游戲不公平,我們的紙有問題。
師:你們認為呢?
生:我們也認為這個游戲不公平,老師應該給我們同樣的紙。
師:的確是這樣的!我們做游戲時,需要有公平的規(guī)則。大家想想怎樣改,游戲就公平了。
生:老師應該給我們發(fā)同樣的紙。
生:同樣型號的紙,大小、形狀都一樣。
師:同樣型號的紙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都用同樣的復印紙。
師:我明白了,紙要完全一樣。其他還有要求嗎?
生:我認為,比賽時我們還要同時開始。
師:為了公平,比賽時,除了我們每個同學這個條件不同外,其他的條件要相同。因為老師的“疏忽”,沒有給大家提供相同的紙,導致有的人折得快,有的人折得慢。公平的規(guī)則確實很重要,其實我們在做科學實驗的時候,也需要公平的規(guī)則。
教學意圖:如果讓三年級學生直接接觸對比實驗、變量這些科學術語,學生會感到很抽象。教師刻意制造了不公平的規(guī)則,重在引發(fā)學生思考——玩游戲需要制定公平的規(guī)則。這個環(huán)節(jié)討論如何制訂公平的游戲規(guī)則,看似與本節(jié)課的教學沒有關系,其實是為后續(xù)設計對比實驗需要制訂公平的規(guī)則作鋪墊。
對比中滲透方法
師:經過剛才的比賽,現(xiàn)在這四種紙,如果讓你選擇其中的一種來折不容易滲水的紙船,你會選擇哪一種?(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剛剛的折紙船活動,學生會選擇復印紙和蠟光紙。)為什么不選擇餐巾紙?
生:因為餐巾紙不結實,容易壞。
生:餐巾紙還容易吸水。
師:剛才大家提到了紙的吸水性,我們怎樣設計一個公平的實驗來判斷餐巾紙和復印紙、蠟光紙吸水性的強弱順序呢?哪一組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們組認為可以直接把它們放進水里。
師:你們同意他們的觀點嗎?
生:我想請問一下他們,你們準備怎么放?都一起放進水里嗎?
生:我們準備把3種紙平放到水里,看哪一張最容易濕。
生:我感覺這種方法不好,不容易看出來。如果有的紙大,有的紙小更不容易看出來。
師:他剛才說了一個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生:紙的大小、形狀要一樣。
師:給他鼓鼓掌!我們在做比較紙的吸水性實驗時,要像我們做游戲一樣,首先要制訂公平的規(guī)則:紙的大小、形狀要一樣。
生:我們組的想法和他們不一樣,我們的方法是把三種紙放在桌子上,滴一滴水在紙上,看看哪一張往外擴得快。
生:三張紙怎么滴呢?
生:像老師剛才說“預備折”一樣,一個人說“預備滴”,另外三個人同時滴一滴水在一張紙上。
師:很好。老師還有兩個疑問——三張紙怎么放呢?水最好滴在紙的哪兒呢?
生:把紙平放在桌上,在紙的中間滴水。
(學生根據(jù)商議好的實驗過程,用滴水的方法進行實驗,填好實驗記錄單。)
師:我們實驗時看到了什么樣的現(xiàn)象?這三種紙吸水性的強弱順序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得出:三種紙吸水性的強弱順序是餐巾紙、復印紙、蠟光紙。)
師:猜一猜,這三種紙的結實程度排序是怎樣的呢?
生:蠟光紙最結實,然后是復印紙,最后是餐巾紙。
生:復印紙排第一,然后是蠟光紙,最后是餐巾紙。
師:誰猜得對呢?大家借助桌面上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公平的實驗方案,嘗試著做一做。
(學生嘗試實驗。)
師:大家匯報的時候,從我選擇了怎樣的方法、實驗時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得到了怎樣的結論來交流一下這三種紙的結實程度。
(學生對用手撕的方法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撕紙的力氣難以做到一樣。)
生:我們組是把紙條勾在一起拉,發(fā)現(xiàn)餐巾紙最容易斷,復印紙最不容易斷,所以我們組認為餐巾紙最不結實,復印紙最結實。
生:我們先用餐巾紙和復印紙勾在一起拉,餐巾紙斷了,復印紙沒有斷。我們又用復印紙和蠟光紙拉了一下,發(fā)現(xiàn)蠟光紙先斷了,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餐巾紙最不結實,復印紙最結實。
師:說得真詳細,你剛才兩次說到使用了復印紙,是同一張復印紙嗎?
生:不是。
師:你不是說第一次使用復印紙和餐巾紙相互勾的時候,復印紙沒有斷嗎?為什么不繼續(xù)使用呢?
生:因為第一次使用了之后,它可能沒有那么結實了。
師:的確是這樣,為了保證實驗的公平性,我們第二次使用的復印紙應該是沒有使用過的、完好無損的紙。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我們組采用開火車的方法。把三張紙條連在一起像開火車一樣,然后用手向兩邊拉。我們發(fā)現(xiàn)最先斷的是餐巾紙,第二斷的是蠟光紙,復印紙只有一點點破了。因此,餐巾紙最不結實,復印紙最結實。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怎樣設計一個相對公平的對比實驗證明紙的吸水性、紙的結實程度?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為此,對于這兩個實驗,教師沒有采用平行教學的方式。第一個實驗教師帶著學生設計、討論、調整、確定實驗方案,根據(jù)確定好的方案進行實驗,交流實驗現(xiàn)象,得到實驗結論。第二個實驗先放手讓學生嘗試,再交流實驗過程中的得失。一扶一放,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改進中提升思維
師:我們通過設計公平的實驗,認真合作完成了實驗,知道了蠟光紙的吸水性是最差的,復印紙是最結實的?,F(xiàn)在再讓大家選一張紙來折一個不容易滲水的紙船,你們會選什么紙呢?
生:我會選擇蠟光紙。
師:為什么?
生:因為蠟光紙的吸水性最差。
生:我選擇復印紙,因為復印紙最結實。
師:怎么辦呢?又是兩難的選擇。
生:我們可以選形狀、大小等完全一樣的兩種紙分別折成紙船放到水里看看,誰最先濕。
生:這個方法不行,我們剛才做過實驗了,肯定是復印紙容易濕。
生:如果有一張紙不僅結實,而且吸水性差就好了。
生: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復印紙涂上蠟。
師:太厲害了!你簡直就是一個“小小創(chuàng)造師”!這個設想可行嗎?大家可以課后試試。
設計意圖:改進實驗的過程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既檢驗了他們對于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積極尋求最優(yōu)化的方法,尋找改造紙的突破口。
教學反思
1.公平的規(guī)則:從游戲到實驗的精髓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jù)學生愛玩的天性設計了折紙船的不公平游戲,讓學生意識到要保證游戲結果的合理性,就需要制訂公平的規(guī)則。但從公平的游戲規(guī)則到公平的實驗規(guī)則是有距離的,學生制訂公平的實驗規(guī)則是有難度的,在兩個實驗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知道了制訂公平實驗的規(guī)則,需要控制變量。
2.完整的情境:從課前到課后的貫穿
這節(jié)課教師將教材中的第三個活動進行適當?shù)恼{整,目的是構建一個完整的情境:“怎樣折出一個不容易滲水的紙船?!笔聦嵣贤暾榫车膭?chuàng)設保證了課堂的整體性,學生從滿懷喜悅地折紙到興趣盎然地探究紙,再到左右為難選紙、奇思妙想改造紙。學生經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到生成新的問題,最后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整節(jié)課,學生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任務展開游戲、實驗、想象。學生的思維在一連串的活動中不斷地提升。
3.合理的材料:從實驗到思維的腳手架
材料的選擇和提供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探究規(guī)律,要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在《紙》這節(jié)課中,教師在材料的選擇上經歷了調研、實驗、篩選的過程,結合三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特點選擇了3種不同的紙進行了探究實驗。選紙時遵循了兩個原則:要適合學生在課堂上較快地觀察出哪種紙的吸水性最強,哪種紙的吸水性最弱;要易于學生采用合適的方法探究出哪種紙的結實程度最強,哪種紙的結實程度最弱。
改進實驗環(huán)節(jié)采用恰當?shù)牟牧献寣W生的思維在矛盾中被激發(fā)是本課的一大亮點。教師首先對不同紙的吸水性和結實程度進行實驗,尋找結實程度最強,但吸水性較好的紙(復印紙)以及吸水性最弱,結實程度較好的紙(蠟光紙)。課堂上提供的這兩種紙讓學生在選紙時感到困難,促使他們思考對復印紙加以改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