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璨暉 夏紅
411100湖南南華大學1,湖南湘潭
411100湖南省湘潭市中心醫(yī)院骨科2,湖南湘潭
近年,全球范圍內(nè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呈遞增趨勢,起病急驟、兇險,對人們的生命健康產(chǎn)生嚴重威脅[1]。早期治療和預后對患者有著積極意義。因此,AMI 的早期診斷、識別就顯得尤為重要。在AMI 的早期診斷、識別中,對心肌損傷標志物的監(jiān)測具有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2]。肌鈣蛋白I(cTnI)、肌紅蛋白(Mb)、缺血修飾蛋白(IMA)均屬于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每項心肌損傷標志物特異度、敏感度、準確度各不相同,在血液中持續(xù)時間、達到高峰、開始升高時間也各不相同[3]。本次研究針對早期心肌梗死在診斷中對心肌損傷標志物進行監(jiān)測,并探討監(jiān)測心肌損傷標志物的臨床應用價值。
2018年3月-2020年1月收治心肌梗死患者78 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40例,女38 例;年齡42~74 歲,平均(59.3±6.6)歲。同時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49 例,作為對照組;凝血、血液生化、X 線透視、超聲、心電圖等各項指標水平均無異常;其中男26例,女23例;年齡42~75 歲,平均(59.7±4.3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采集對照組空腹靜脈血3 mL,采集研究組入院后30 min、6 h、12 h 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半徑16 cm,離心10 min,取血清。使用電化學發(fā)光儀,采用免疫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cTnI、Mb 水平。使用酶標儀,采用固相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IMA 水平。所有上機操作均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cTnI、Mb、IMA 水平。②比較不同心肌損傷標志物單獨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8.0 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cTnI、Mb、IMA 水平比較:研究組入院30 min的cTnI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入院30 min 的Mb、IMA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入院6 h、12 h 的cTnI、Mb、IMA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不同心肌損傷標志物單獨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比較:cTnI、Mb、IMA 聯(lián)合檢測敏感度低于單獨檢測Mb、IMA 心肌損傷標志物,但cTnI、Mb、IMA 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度、特異度均高于單獨檢測cTnI、Mb、IMA,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cTnI、Mb、IMA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cTnI、Mb、IMA水平比較(±s)
注:對照組比較,aP<0.05;與研究組入院30 min 比較,bP<0.05;與研究組入院6 h 比較,cP<0.05。
組別ncTnI(μg/L)Mb(μg/L)IMA(U/mL)研究組12 h7874.9±5.2abc470.5±45.7abc84.8±5.8abc研究組6 h7812.6±2.6ab311.5±39.8ab104.3±10.5ab研究組30 min780.32±0.5161.9±14.5a128.4±12.4a對照組490.28±0.151.5±7.432.4±2.4 F 16.85715.33216.653 P<0.05<0.05<0.05
表2 不同心肌損傷標志物單獨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比較(%)
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cTnI、Mb 等常規(guī)AMI 診斷檢測項目變化往往出現(xiàn)比較晚,只有在心肌壞死發(fā)生后方可檢出。較其他心肌標記物相比,IMA 出現(xiàn)的時間均早,在心肌缺血發(fā)生6~10 min 就開始升高[4],是目前較為理想的檢測早期心肌缺血的敏感標志物之一。
心肌損傷標志物Mb 極易透過細胞間隙至血液,是一種含血紅素的小分子蛋白質(zhì),是AMI 發(fā)生后較早可測的心肌損傷標志物。心肌損傷后Mb 從受損心肌細胞釋放入血,AMI 發(fā)生后24~36 h,血清Mb 即會恢復正常水平,而AMI 發(fā)生后2~4 h,其水平有顯著升高,高峰在6~9 h。測定血清Mb是早期AMI 診斷最靈敏的指標之一。
心肌損傷標志物cTnI 對心肌損傷、壞死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在骨骼肌中不表達,存在于心肌細胞中的收縮蛋白,能為早期AMI 診斷提供依據(jù),是診斷心肌損害特別是心肌梗死的“金標準”。血清cTnI 在AMI 血中維持升高5~10 d,AMI 發(fā)生后2~6 h,血清cTnI 水平呈持續(xù)遞增趨勢,12~18 h 達到峰值,血清cTnI 水平對AMI 患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入院30 min 時的cTnI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但Mb、IMA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隨著時間推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TnI、Mb、IMA 水平呈現(xiàn)持續(xù)遞增發(fā)展。表明與健康者相比,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損傷標志物有明顯變化。
目前AMI 發(fā)生后血液中較早可測的標志物有Mb、IMA,前者為心肌損傷標志物,后者為心肌缺血的特異標志物,二者具有較高的敏感度,但特異度較差。Mb、IMA 發(fā)生變化時間較早,是早期排除AMI 診斷的重要指標[5]。cTnI 對6 h 之前的AMI 不易判斷,只有在心肌缺血6~12 h 后才能檢出,對心肌細胞損傷的特異性高。本次研究,單一檢測Mb、IMA 的準確度、敏感度較高,但特異度偏低,單一檢測cTnI具有較高的準確度、特異度,但敏感度較低,而cTnI、Mb、IMA 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均較高。cTnI、Mb、IMA 聯(lián)合檢測能夠從不同層面反應AMI 的早期損害,彌補單一指標單獨檢測的不足,可早期排除診斷AMI,使確診時間提前,有利于及早診斷和早期治療AMI。
綜上所述,與單一檢測cTnI、Mb、IMA 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相比,cTnI、Mb、IMA 聯(lián)合檢測能夠降低AMI患者的誤診率、漏診率,提高AMI 的早期診斷率、準確率,對AMI 的早期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