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柳 娥
(西南林業(yè)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越來越復雜的農村生活垃圾組成成分,是造成農業(yè)農村非點源污染、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罪魁禍首,并一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1]。從源頭上對垃圾實行分類收集對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尤為重要,同時能夠使農村地區(qū)的城鎮(zhèn)化過程與農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適應[2]?;诖?,對騰沖市清水鄉(xiāng)荊陳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以期有助于推進鄉(xiāng)村生態(tài)宜居建設。
本次研究數據來源于2020年1~4月份對云南省清水鄉(xiāng)荊陳村的實地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05份,回收105份,采用二元回歸模型分析等方法對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為有關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政策提供參考。
接受調查的105人為農村居民,女性有54人,占比51.4%;接受調查的農村居民中大多是青壯年,其中20~40歲階段的人數占比達43.8%;文化程度中小學及以下的人數最多,高中的人數最少,僅占比為12.4%;家庭月收入水平中1000~3000元的人數最多有46人,7000元以上的人數有4人,占比為3.8%。
對農村居民生活垃圾處理行為造成直接影響的因素包括農村居民對環(huán)境保護所持有的看法和態(tài)度以及對環(huán)境污染的認知[3]。有56.2%的農村居民認為當地的垃圾污染程度一般嚴重,有34.3%的農村居民認為村里的垃圾污染程度不嚴重。可見,荊陳村居民有一定的環(huán)保意識,大部分農村居民對生活垃圾污染程度還在可接受范圍內,并沒有嚴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當問及“您對當地生活垃圾處理的滿意度如何”時,有69.5%的農村居民對當地垃圾處理情況的滿意度為一般,說明當地農村垃圾治理效果不顯著,沒有達到村民的期望水平。是否愿意參加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間接反映了被調查者的環(huán)保態(tài)度,有75%的農村居民愿意參加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僅有2.8%的農村居民不愿意參加,大部分是因為不識字、聽不懂的老年人。說明荊陳村居民環(huán)保意識很高,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就能促進垃圾分類在荊陳村的實施。
過去,荊陳村忽視了垃圾對生活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對于農村垃圾治理問題一直沒有合理有效的治理政策,導致荊陳村的河流、樹林、田間地頭到處都是隨地亂扔的垃圾。后來,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村居民生活環(huán)境質量越來越差,人們便開始重視起來。村里開始修建露天垃圾坑,便于垃圾的回收與焚燒處理,或者將垃圾運輸到遠離村民居住的場地對垃圾進行填埋處理,因此農村環(huán)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4]。由于焚燒處理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便取消焚燒處理方式,拆除露天垃圾坑,在靠近公路的位置處設置垃圾箱,定期由環(huán)衛(wèi)工人將垃圾收集并運輸到指定的垃圾處理廠進行回收處理。但是,通過實地調查訪問得知,因為垃圾箱離家遠和長期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的緣故,仍有村民們并沒有將家里產生的生活垃圾扔到指定垃圾箱,而是扔到了家旁邊的樹林、草坪等一些隱蔽的地方。
通過問卷調查、訪問法、實地調查等方法對荊陳村農村居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進行統(tǒng)計分析。當問及“您認為垃圾分類有必要嗎”時,69.5%的居民認為垃圾分類很有必要,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有利于垃圾可回收利用,減少資源浪費,獲得經濟利益;第二,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環(huán)境問題得到改善;第三,垃圾混合堆放容易滋生蚊蟲,垃圾燃燒容易產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土壤,對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26.7%的居民對垃圾分類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垃圾分不分類對他們的生活影響不大。剩下的3.8%的居民認為生活垃圾沒必要分類,原因有四方面:第一,不知道垃圾如何分類,垃圾分類是垃圾處理公司應該做的事;第二,太麻煩,沒有時間分類;第三,村里沒有分類收集設施;第四,長期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很難做出改變。
當問及“對于可回收垃圾(紙箱、塑料、金屬制品)是否進行回收利用或變賣”時,有27.6%的居民會經常將可回收垃圾收集起來進行變賣,這是他們養(yǎng)成的一個生活習慣了;有39%的居民偶爾會將可回收垃圾收集起來進行變賣;有32.4%的居民并沒有這個習慣,原因有兩方面:第一,他們認為可回收垃圾放在家里占位置,影響家里的的清潔度;第二,可回收垃圾變賣獲得的經濟利益太少。
當問及“您對家里的垃圾是否進行了分類”時,有68.6%居民會將家里產生的所有垃圾都收集到一個垃圾桶里,再將垃圾投放到村里指定的垃圾箱,有24.8%的居民會將有害垃圾分會出來。由此可見,目前荊陳村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較強,只要對居民們做出正確的引導,在村里實施垃圾分類還是可行的。
本研究采用向后LR法對所得數據進行二元回歸分析。第一步,顯著性檢驗,將全部變量引入 Logistic 回歸方程,獲得模型Ⅰ;第二步,將顯著水平閾值設為 10% ,根據不顯著變量中t檢驗值從小到大,依次剔除不顯著變量,再重新擬合回歸方程,最后得到方程中所有變量均顯著的模型Ⅱ。如表1、2、3所示。
表1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模型Ⅰ(一)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模型Ⅰ(二)
表3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模型Ⅱ
在個人特征中,年齡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年齡越大的農村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意愿越低,因此農村居民年齡與垃圾分類意愿負相關;在個人認知中農村居民的垃圾分類知識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農村居民的垃圾分類知識與垃圾分類意愿正相關,即越熟悉垃圾分類知識的農村居民越愿意參與垃圾分類;家庭特征對垃圾分類意愿的影響最小,家離垃圾箱的距離與家庭月收入水兩因素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情境因素對垃圾分類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垃圾收集設施數量與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兩因素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農村垃圾收集設施數量越多,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越低,兩者間負相關與設想不符,可能與垃圾箱的種類有關,因為當地垃圾箱為鐵皮箱式,并沒有分類垃圾桶。村里是否宣傳垃圾分類與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正相關,即政府對農村環(huán)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越到位,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越高,對農村建設美麗鄉(xiāng)村有良好影響。
本研究通過對云南省騰沖市清水鄉(xiāng)荊陳村農村居民生活垃圾意愿的調查和分析,提出了影響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愿的關鍵因素。其中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村里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與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呈正相關,農戶的年齡和垃圾收集設施數量與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愿呈正相關。研究表明垃圾處理辦法方便快捷有助于促進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荊陳村應嚴格按照要求設置垃圾分類設施,并合理擺放垃圾分類設施,鑒于荊陳村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掌握程度低,可以在垃圾桶旁設立一個牌圖文并茂的指示表,使農村居民通過指示牌的提示,可以準確地將垃圾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里。
此外,正確的引導是關鍵的一步,政府應起到帶頭作用,積極組織人員到村里舉行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活動,使農村居民更深入的了解垃圾分類,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讓農村居民深刻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垃圾分類創(chuàng)造的巨大價值能持續(xù)地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