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中,潘祝彬,趙金都,周玉良,高群
(安徽省兒童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22)
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一種原發(fā)于肝臟的胚胎性惡性腫瘤,也是兒童期最常見的惡性肝臟實體腫瘤[1]。在西方國家,HB的發(fā)病率約為1-2/1000000,亞洲人群發(fā)病率稍高[2,3]。近年來HB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從1922年到2004年,其發(fā)病率逐年增長約4%,在1975年到2009年這30多年中,HB確診患者數量約增加了1倍[4-6]。其增長幅度遠超其他兒童惡性腫瘤,已經成為了危害兒童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7]。手術和化療是HB臨床治療的主要措施。國內文獻報道HB患兒的3年生存率為72.73%,5年生存率為50.0%[8]。目前,HB的發(fā)病機制并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免疫應答、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等多種不良因素有關[6]。其中,免疫調節(jié)與多種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關系密切,肝母細胞瘤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近些年關于肝母細胞瘤的免疫學研究做相關整理。
P53是一種轉錄因子,可以調節(jié)細胞的生長。在細胞受到癌基因激活、氧化應激、核糖體應激、DNA損傷以及缺氧等情況刺激時,可以轉錄和(或)激活下游大量基因,從而啟動P53應答基因的轉錄,阻滯細胞周期發(fā)展、加速細胞凋亡。水崢嶸等[11]對20例乳腺癌患者的GP73(系肝癌早期診斷和術后復發(fā)病情評估的理想血清標記物)和P53表達水平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發(fā)現GP73和P53均過表達的乳腺癌細胞較GP73單獨過表達的乳腺癌細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凋亡水平上升。丁志丹等[12]研究發(fā)現P53在肺癌中低表達,并與STAT3蛋白(系STAT蛋白質家族的成員,在細胞生長和凋亡中起關鍵作用)的表達呈負相關,P53可能通過下調STAT3的表達,進而抑制A549細胞生長與發(fā)展,并且抑制其凋亡。Vaughan等[13]研究指出,P53關鍵的致癌途徑是:突變的P53可以通過控制腫瘤起始細胞的功能,并且誘導、激活其致瘤性。P53在肝母細胞瘤中也有相關報道。綜上說明抑制P53基因的突變對腫瘤治療具可行性,甚至在HB的治療中也能起到相應的作用。
PI3K-AKT通路是當前已知的研究中最為清晰的信號通路之一。AKT是PI3K下游的主要效應物。近幾年,研究人員發(fā)現PI3K-AKT信號通路是所有的散發(fā)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信號通路。Dey JH等[15]通過實驗,降低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AKT、ERK1 / 2和磷脂酶Cgamma的活性,從而阻止了兩種腫瘤細胞的增殖。說明通過調節(jié)AKT通路上的細胞活性,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值。Pan Zhang等[16]發(fā)現應用塞來昔布,可以通過下調Akt / mTOR信號通路和COX-2表達,進而增強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說明通過調節(jié)Akt信號通路可以增加非小細胞肺癌放療的治療效果。Kobayashi T等[17]發(fā)現AKT和MAPK信號傳導是肝母細胞瘤細胞中EGFR / HO-1途徑的主要介質,從而說明這條信號通路參與肝母細胞瘤的發(fā)生發(fā)展。
NF-kB(核因子-kB)是細胞內重要的核轉錄因子。它參與機體的免疫應答、炎癥反應、抑制細胞凋亡、與腫瘤的多個過程密切相關,因此通過藥物可能可以抑制NF-kB信號轉導通路,從而會成為腫瘤的治療手段。IL-2、IFN-a、IFN-b、GM-CSF、G-CSF、TNF-a這六種生長因子均有研究證明與NF-kB的信號通路有關,也是被批準應用于腫瘤臨床治療的幾種細胞因子。Chen T等[19]研究發(fā)現可通過調節(jié)miR-21 /PTEN軸,滅活PI3K / AKT和NF-κB信號通路來抑制腎癌細胞的生長、遷移和侵襲,從而說明調節(jié)該通道可以抑制腎癌細胞的生長。Simó R等[21]研究證明TNFα減少了人類HepG2肝母細胞瘤細胞產生的SHBG,通過HepG2細胞中的NF-kB激活降低肝臟HNF-4水平,這說明NF-kB也參與了肝母細胞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抑制了肝母細胞瘤細胞的生長,這可能也是肝母細胞瘤的將來的治療方法之一。
由于目前信號通路的研究比較多,除了以上的一些經典的信號通路意外,還發(fā)現Wnt信號可能在HB發(fā)生發(fā)展中也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22-23]。此外,已報道的與HB發(fā)生和發(fā)展相關的分子機制還包括IGF2/H19、Notch、Hedgehog等信號通路[24-25]。
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PD-L1(程序性死亡受體-1配體)是近些年發(fā)現的參與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機制的重要分子。PD-L1于多種腫瘤中高表達,其與淋巴細胞表面的PD -l結合后,可以降低機體的免疫系統對腫瘤的抵抗作用,從而發(fā)生腫瘤免疫逃逸。Almozyan等[26]對TCGA侵襲性乳腺癌基因的數據庫進行分析統計,其結果發(fā)現PD-L1的表達與乳腺癌干細胞關系密切,在其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rakes ML等[27]的研究結果顯示:PD-l和PD-Ll在卵巢癌患者晚期與較低分期中表達量不同,在晚期中的表達量更多,與卵巢癌的分期呈負相關。Calderaro J等[28]的報道發(fā)現PD-L1在一種可能來源于肝臟干細胞的特定亞型肝癌中有表達。說明PD-L1在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可能也起到相關作用。Schneider S等[29]發(fā)現PD-1的表達量與原發(fā)癌和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這一點可以作為腫瘤診斷和評估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Takahiro Aoki MD等[30]的研究發(fā)現,PD-L1在肝母細胞瘤腫瘤細胞表現出較強的染色,說明PD-L1存在于肝母細胞中,但其機體機制尚無相關研究。綜上所述,PD-l和 PD-LI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情況關系密切。也與肝母細胞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由于相關研究較少,具體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T淋巴細胞是來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細胞,在胸腺中發(fā)育成熟,然后通過淋巴循環(huán)和血液循環(huán),分布到全身各個免疫器官及相關組織中,再發(fā)揮其免疫功能[31]。細胞毒性T(殺手T細胞)細胞是T淋巴細胞的一個分支,其表面標志物是CD8,CD8+細胞毒T細胞其主要功能是:通過獲得性的免疫應答,來清除病毒和抵抗腫瘤細胞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免疫代謝在適應性免疫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抗腫瘤T細胞反應[32]。腫瘤與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代謝作用可導致T細胞功能障礙,進而出現免疫逃逸[33]。活化的T細胞分泌的IFN-γ在固有和適應性免疫中均可起關鍵作用[34]。鄭玉軍等[37]的報道中顯示,晚期肺癌患者與正常人對比,其CD8+T水平明顯升高,這說明肺癌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正處于抑制狀態(tài)。Ooft ML等[38]發(fā)現在鼻咽癌患者中,其腫瘤浸潤的細胞毒性和輔助性T細胞表達都很高。Takahiro Aoki MD等[30]的報道顯示肝母細胞瘤腫瘤細胞中存在浸潤的CD8+T細胞。而且有遠處轉移患者的腫瘤浸潤性CD8+T細胞數量更高。這些研究都說明CD8+T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關于肝母細胞瘤在CD8+T細胞中的研究還很少,其具體的作用機理也不明確,這也是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探究的。
通過以上總結發(fā)現,目前關于肝母細胞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號通路上。CD8+T細胞等免疫細胞也參與了眾多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并存在于在肝母細胞瘤中。但其是否在肝母細胞瘤的發(fā)生、發(fā)展甚至預后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免疫治療已應用于多項實體瘤的治療中,在肝母細胞瘤中能否實現,其重要的靶向調控點目前亦未找到,這也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