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很多人認識意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是從風靡時尚圈的“莫蘭迪色”開始的,各大品牌紛紛推出煙灰粉、霧霾藍、灰豆綠系列。這些顏色孤立起來看平淡無奇,一經巧妙地搭配擺弄,反而變得高雅精致。
莫蘭迪展現(xiàn)的“禁欲”影響了一個多世紀,他自己的一生也在詮釋“孤寂”。這位藝術苦行僧隱居于意大利小鎮(zhèn)格里扎納,一輩子都在不厭其煩地畫著幾只瓶子和故鄉(xiāng)郊外的風景。
莫蘭迪1890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這是座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小城。在博洛尼亞長大的莫蘭迪從小喜歡畫畫,對藝術充滿熱情。
1907年,17歲的莫蘭迪考入博洛尼亞美術學院。3年后,他在一本藝術雜志上認識了保羅·塞尚和畢加索,被這兩位藝術大師的作品深深吸引,開始學習后印象派與立體主義的繪畫技法。1914年,莫蘭迪帶著他的幾幅《靜物》,與幾名同學一起,出現(xiàn)在博洛尼亞巴廖尼酒店的一場展覽中。這算得上莫蘭迪藝術生涯的首次亮相。
從博洛尼亞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因為父親病逝,莫蘭迪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穿梭于老城的4個小區(qū),教孩子們畫畫,同時不忘在繪畫上繼續(xù)研究。
直到40歲時,莫蘭迪回到母校博洛尼亞美術學院,被聘為版畫教授,才算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和薪水,莫蘭迪的生活終于安定了下來。他白天在學校教版畫,晚上躲在房間里搞創(chuàng)作,過上了極其規(guī)律的兩點一線生活。
意大利藝術史學家里奧·朗基尼斯描述這個時期的莫蘭迪:就像賈科梅蒂(瑞士著名雕塑家)作品中行走的人,仿佛永遠被孤獨籠罩。
在這種極致的寧靜下,莫蘭迪越來越多地關注日常生活中的鹽罐兒、醬油瓶兒、花器、咖啡杯壺,并且在油彩中加入溫柔朦朧的灰色。幾年過去,隨著桌上的靜物逐漸減少,物品的擺放變得簡單,色彩的搭配愈加干凈,莫蘭迪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
畫中獨一無二的“莫蘭迪色”都是他親自動手調制搭配出來的。他把不同的有機物整合在一起制成顏料,然后將深深淺淺的色塊呈現(xiàn)于同一幅畫中。比如,在油畫《靜物》中,黃色瓶子用的就是他自創(chuàng)的莫蘭迪黃,這是一種意大利夏天的黃色。如果湊近細看又會發(fā)現(xiàn),不同于常見的深色陰影,莫蘭迪用了一種非常淺的黃色來呈現(xiàn)這只瓶子的陰影效果。
就這樣悶頭獨自畫著,突然有一天,他筆下的瓶瓶罐罐,獲得了一項國際藝術大獎——威尼斯雙年展繪畫最高獎。莫蘭迪這個名字開始走出博洛尼亞,逐漸被意大利以外的歐洲人和美國人關注并喜愛。那是20世紀40年代,戰(zhàn)火中的人們在各種負面情緒中彷徨徘徊,整個世界都陷入迷茫無奈、壓抑痛苦。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光怪陸離,達利的超現(xiàn)實主義夢囈般奇幻,大概只有莫蘭迪的畫能讓躁動的世界沉靜下來。
然而對于莫蘭迪,成名的煩惱遠比欣慰來得猛烈。他很不情愿地說道:“他們實在是太想剝奪我那僅有的一點點安寧了?!?h3>“僧侶畫家”的歸隱生活
為了躲開找上門來購畫的收藏家和藝術機構,向往安靜的莫蘭迪開始往郊區(qū)“逃”,那時他每年有近一半時間都隱居在博洛尼亞的小鎮(zhèn)格里扎納。1959年,莫蘭迪一家在格里扎納建造了自己的住所,徹底“宅”了起來。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1964年,74歲的莫蘭迪因肺癌離世。
莫蘭迪的住所是一座位于山間的石頭房子。光是從臥室的布局與裝飾,就能看出他的避世態(tài)度和淡漠性格。他會反復調整器皿的位置,并沿著底部在桌上畫出線條,留下標記。時間長了,桌子上留著各種鉛筆痕跡。他還會花好幾個星期的時間,為一塊桌布挑選相配的一組瓶子。莫蘭迪配色,大概就是被這樣的莫蘭迪給琢磨出來的。
即使是對畫室里的灰塵,莫蘭迪也充滿了敬意。小妹妹瑪利亞·特蕾莎在一篇日記中回憶,莫蘭迪不允許任何人隨便進自己的房間打掃,如果大掃除擦掉了那些擺件上的灰塵,他就會很生氣。莫蘭迪認為,把灰塵擦掉會改變光線,影響創(chuàng)作。
“瓶中的花卉”是莫蘭迪的另一大創(chuàng)作主題。他喜歡玫瑰,浪漫熱烈的紅玫瑰就經常出現(xiàn)在他的筆下。據說每當玫瑰凋零,莫蘭迪會止不住抱怨,直到下一個花季來臨時才肯停止念叨。
有意思的是,這位歐洲藝術家的畫中還暗藏中國元素。作為中國藝術的粉絲,他在格里扎納石屋的臥室里,收藏了幾本中國畫冊,如《溪山行旅圖》(北宋畫家范寬創(chuàng)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與《簪花仕女圖》(唐末畫家周昉的代表作)。而莫蘭迪畫作中絹布般的背景、含蓄的用色及留白,也與中國畫有幾分相通,都在簡約中透著淡泊寧靜。
//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20年第24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