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冉
古代建筑窗戶都以木條拼成格子,最初糊窗采用絲絹,美觀防風但價格太昂貴。隨著唐代紙生產成本的下降,用紙糊窗成為流行。
糊窗所用大部分是高麗紙,這種紙原產河北遷安,主要原料是桑皮,又稱桑皮紙。紙呈白色,厚實棉性大,有韌性,因為質地類似朝鮮的皮紙而得名。
糊窗紙上刷油,可增加透光度,宋代有“桃花紙薄漬水油”的詩句。窗油有專門的配方,對各油料之間的比例要求嚴格,為的是保證其黏性、抗水性、透明性和耐久性,有時還呈現淡淡的顏色。
明代宮廷內糊窗的紙名為欞紗紙,都由江西廣府鉛山抄造。冬天糊窗防風,夏季就要人為造風了。
考古學家宿白認為,高麗的折扇傳自日本,宋時傳入中國。南宋街頭有專門的扇行,所售包括紙面團扇和折扇。
明代起,紙扇成為集書法、繪畫于一身的藝術品,扇面本身的工藝水準反而成為配角。紙質扇子又分為白紙扇和黑紙扇,以黑紙扇最為特殊,采用的桑皮紙纖維長、拉力強,扇面更耐用。在紙面涂上用煙煤粉和柿漆調和的涂料,使其烏黑油亮。扇面作畫時不用墨,而是用金粉或銀粉,小楷如蠅頭萬匹,狂草如游龍飛舞,流金溢彩,與水墨風格的白扇面風格迥然不同。
16世紀時,中國紙扇向世界各地流傳,17世紀已經成為歐洲宮廷大型活動如加冕、慶功、舞會舉辦時的重要紀念品?,F在,紙扇依然是歐洲一些國家饋贈來訪客人的伴手禮。
早期的屏風是純木制,很沉。
后來人們開始以木制為框架,用絹帛為屏面,造紙術成熟后,絹帛又被替代為紙。屏風面由若干層熟紙糊成,唐代以楮皮紙最優(yōu),南北朝時多用麻紙。
紙屏風同樣可以作畫,好看又輕便。不過,點綴書畫對紙強度要求比較高,要不然都被畫破了。但也有人別具一格,白居易寫了一首《素屏謠》,說自己選屏風就選用白紙不作畫的,“素屏素屏,胡為乎不文不飾,不丹不青”,這樣可以蕩滌人心。
獨處時有紙,社交就更需要了。紙張普及之前,中國人的名片是印在竹木片上的,內容包含姓名、籍貫和官職,謂之名刺;紙名片出現后沿用這個名字,稱為名紙或名帖。唐代名紙有二三寸大小,分紅白兩色。唐代長安街上有專門替人做名片的店鋪,京都俠少萃集于平康坊,每年新進士拿著紅箋名紙在此結交攀談。
明代特別講究名片,大小從最初的二寸,到明末時的“長五尺,闊五寸”?!俺竺钡募垙堃矎钠胀ǖ陌鬃埌l(fā)展為大紅銷金紙,遞送時還要加上棉紙封袋。明人宋應星諷刺遞送這種名片的人“學問未大,功業(yè)未大,而只以名姓自大,亦人心不古之一端也”。
好的紙傘在制作時選用山區(qū)的老竹做傘骨,經過嚴格的防蛀、防霉和防腐處理,才能歷經惡劣天氣而保持完好。傘紙要鋪三層,再以桐油或生漆涂紙,刷后晾干,干透再刷,反復幾次,以增強其防水擋雨的功能。
傘的紙采用白棉紙,這種紙與棉花無關,因為手感綿韌潔白而得名,原料是桑皮,迎光看紙面有光澤,像絲綿質地。此外格皮、檀皮等制成的皮紙拉力大,也專供雨傘制作。
相比之下雨天才受歡迎的紙傘,紙燈籠的接受度顯然高出不少。一般的紙燈籠用竹條或木條為框架,用鐵絲捆綁,構成一個圓柱體,周邊蒙上半透明的薄紙或細紗,中間點蠟燭。
在古代社會, 燈籠兼有裝飾、照明和娛樂的功能。一般的照明燈籠樣式簡單能夠防雨透光即可,節(jié)日燈籠造型就多姿多彩了,例如,元宵燈會中的走馬燈,燈籠內的燭火點燃后,向上散發(fā)熱氣流形成動能,推動燈籠內的葉輪旋轉,立于葉輪上的人或動物剪紙也不斷圍繞燈籠中心轉圈,從外面看上去如同正在行進追趕。
今天, 用紙做的衣服往往與喪葬習俗有關,但在唐代,紙衣是僧侶修行的方式,也是窮人御寒的廉價法寶。曾有一位僧人苦修,不穿布帛,常穿紙做的衣服,時人稱為紙衣禪師。紙衣在宋代以后開始普及,今天的日本還有人穿著紙衣,留存有江戶時代涂過油的防水紙衣。
紙還可以做被子。陸游收到來自好友朱熹的一條紙被,甚是喜歡,他在《謝朱元晦寄紙被》中得意地寫道:“紙被圍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軟于綿?!狈Q贊這種材質又白又軟又保暖,這種紙被是以野生藤纖維為原料的特殊紙張制成的。
看似柔弱的紙張,甚至可以制成鎧甲供士兵在戰(zhàn)斗中護體,紙甲內部墊上一寸厚的棉布,一直蓋到膝蓋?!缎绿茣分袑懀菩跁r,徐商與突厥作戰(zhàn),所備戰(zhàn)略物資中就有紙鎧甲,這種甲竟可以“勁矢不能洞”。朝鮮學者李圭景記述這種紙甲“以薄紙重重作數十疊,一過又一過,至數十疊,則矢凡之力亦已盡矣。雖欲透,亦無奈何”。由此看來,紙做鎧甲的關鍵是層數多,且主要用來抵擋遠處來襲的飛箭,近身搏斗時的護體效果并沒有記載,但是這種紙甲輕巧便宜,宋明時依然存在。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2020年第19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