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民族關系探索
    ——從契約文書談起

    2021-01-07 18:40:22陳古目草
    關鍵詞:保人吐蕃僧人

    ■陳古目草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敦煌,自古就是絲綢之路重鎮(zhèn),曾一度輝煌。安史之亂后,吐蕃迅速控制隴右及河西走廊乃至西域大部,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開始,將敦煌作為其統(tǒng)治河隴西域的據(jù)點,統(tǒng)攝管理各部落軍政民生事務長達六十多年[1],在此期間吐蕃統(tǒng)治者分封部落,編輯戶口,將13個鄉(xiāng)的原著漢人,孫波、吐谷渾等族人及僧人、道士等前后劃分為12個部落[2]。這些部落民只是身份的變化,其實際的生產(chǎn)生活與唐王朝統(tǒng)治時期基本一致,也需要服徭役,繳納賦稅,戰(zhàn)時則要應征入伍,去前線作戰(zhàn)[3]。吐蕃統(tǒng)治后期,民族關系緩和,漢族和其他民族能夠在政治舞臺上發(fā)揮重要作用,這一時期的相關契約文書就直接反映了這種現(xiàn)象。契約是經(jīng)濟法律類應用文書,記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文書中的經(jīng)濟交易往往發(fā)生在各民族之間,他們貿(mào)易平等,各族人民互助交流,是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民族交融的縮影。

    一、統(tǒng)治機構的契約管理

    吐蕃王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以建立部落組織為基礎,分部落之后,依然在其內(nèi)部施行唐時制定的戶籍制度,計口授田,維護其原有的經(jīng)濟能力。為了管理高效,吐蕃在敦煌建立了層級嚴密的軍政管理系統(tǒng),兼理經(jīng)濟民生[4],吐蕃按其自身的軍政建制,結合敦煌唐朝舊制建立了一套頗具特色的社會基層組織。楊銘、劉忠等認為敦煌在吐蕃統(tǒng)治期間設置的部落之內(nèi),又將其本部的將、十戶制與唐代的鄉(xiāng)、里制相結合,實行了十將、五崗制來編制民戶[5]。吐蕃依靠這一套社會制度管理軍民,逐步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使當?shù)赜烧碱I初期的對抗、混亂逐步走向了井然有序。吐蕃吸收唐制建立的這套制度,其實際內(nèi)涵與唐時沒有太大區(qū)別,只是稍作順應調整,依然組織嚴密,運行高效??碔TJ844、ITJ914、ITJ1379《發(fā)放堪布圖登三次口糧契約》第一,ITJ844號:

    ……

    6.2月11日,將小麥蕃斗半四升交于舊管糧官盧彼贊。

    7.彼費所開收據(jù)之證人為:范悉諾歷,左國倉。

    8.張魯歷等蓋印作證。

    9.(倒寫)(繳糧)指令完成,契約蓋印。(陳踐譯文)

    這份文書記錄的是堪布領取口糧的契約。文書末有范悉諾歷、左國倉、張魯歷等蓋印作證,并主管官員簽署蓋印。由文書內(nèi)容可知,諸寺戶納糧,有專門官員負責契約文書管理,一一記錄備案,(還糧)指令完成,即有官員在契約上蓋印,記載詳盡。不僅如此,S.5820、S.5826《未年(803)尼明相賣牛契》、S.1475v《寅年(822?)令狐寵寵賣牛契》等文書,也是初訂的私契,后需經(jīng)專門的官府機構專管官員核查取得正式的契約文書才算交易完成。陸離先生詳細分析了其交易的過程[6],他也認為這一時期吐蕃經(jīng)濟管理制度繼承學習唐朝,如果有買賣交易則先立私契,后上報官府(節(jié)度使衙),經(jīng)官員核實后進行批復并訂立正式官方性質的市券。大量的私契、市券文書即可說明這一經(jīng)濟活動清晰的管理層級審批制度。隨著吐蕃統(tǒng)治的深入,社會制度也在漸漸完善。吐蕃在學習唐朝先進制度的同時,其本土民間習慣法也融入其中,體現(xiàn)著吐蕃統(tǒng)治下社會經(jīng)濟生活方面的獨特風格。

    二、寺院與民間的契約關系

    吐蕃歷任贊普采取了各種措施大力興佛,蕃占時期,佛教在敦煌盛極一時。除去寺院屬民制和養(yǎng)僧制度外,吐蕃沙州官府也不時向寺院布施錢糧[7]。因此,僧人擁有財富,寺廟將這些上供的多余糧食以及錢財物品借貸給民眾,就產(chǎn)生了僧俗之間的契約文書。這類契約最關鍵的一點是在未違約情況下沒有利息,百姓極歡迎,因而在敦煌契約文書中數(shù)量較多,且個別保存完好。

    (一)寺院僧人產(chǎn)生的契約

    依據(jù)寺院和僧人財力的多寡,一般在大寺院中擔任重要職務的僧人能夠進行牛驢等大宗商品的買賣,而規(guī)模較小的寺院就不具有這樣的經(jīng)濟實力,其僧人只能進行私人小件物品的租賃,或許連供養(yǎng)的寺戶也沒有,青黃不接的時候以賣東西為濟。如S.5820、S.5826《未年(803)尼明相賣牛契》即可為證,其契文如下:

    1.黑牛一頭三歲,并無印記。

    2.未年潤十月廿五日,尼明相為無糧食及

    3.有債負,今將前件牛出賣與張抱玉。準

    ……

    7.有人先悔者,罰麥三石,入不悔人??秩藷o信,

    8.古(故)立此契為記。

    9.麥主

    10.牛主尼僧明相年五十三

    11.保人尼僧凈情年十八

    12.保人僧寅照

    13.保人王忠敬年廿六

    14.見人尼明香。

    VP1435《某部落尼帕都購牛契》(楊銘譯文)也有相似情況記錄:

    僧人(ban vde)帕央(Dpal byang)向……部落的尼帕都(Gnyi apal vdus)買一頭雙角黑色母牛,價值一兩半銀錢(Srang)[1-2]。

    ……

    對此簽定的契約,證人茍錄贊(Mgos klu rtsan)、張德通(Gzham de rton)等[簽章][6-7]。

    (倒書)…… [玉]通[8]。

    以上第一件文書中的尼明相,為寺院僧人,因為沒有糧食而且有債務,不得已賣牛,買主張抱玉是個漢人,為他們的這次買賣作保的僧人有凈情、寅照、明香等。違約懲罰條款顯示:如果牛有問題,或者有人毀約要賠給對方相應財務。與之不同的是“尼帕央”,VP1435《某部落尼帕都購牛契》是一件買牛契約,買主是個部落尼,“帕央”“帕都”二詞為藏語音譯,說明他們是少數(shù)民族,帕央向尼帕都買了一頭牛,價值一兩半銀,價值不菲,他有這個經(jīng)濟實力,說明身份非凡。為這次買賣作保的人有茍錄贊、張德通,還有一個人名“玉通”,或許是當?shù)氐墓賳T,簽名簽發(fā)。這兩位僧人的經(jīng)濟實力相差懸殊,但他們見證了在吐蕃統(tǒng)治下的社會底層生活,同時他們也起到了民族溝通的橋梁作用。

    (二)百姓向寺院的借貸契約

    百姓為生活所迫,經(jīng)常向寺廟、官府等舉債,這一時期有大量百姓向寺院借貸的契約,最根本的原因是寺院財力雄厚,有眾多的寺戶,特別像永壽寺、圖靈寺等大寺,更是百姓借貸的首選。吐蕃推行的“七戶養(yǎng)僧制”在敦煌產(chǎn)生了影響,所以寺院有了多余財富,可借給百姓,這其中最多的就是借糧契約。看P.4686《子年(832?)悉董薩部落百姓孫清便粟契(附便豆二筆)》:

    1.子年二月廿三日,悉董薩部落百姓孫清為無糧用,今于永壽寺便佛物

    2.粟漢斗參碩。其粟請限至秋八月末送納。如違,倍,仍任掣奪家資,用

    3.充粟直。如身有東西不在,及依限不辦填還,一仰保人等依時限還

    4.足。恐人無信,故立此契為憑。便粟人孫清(朱印)(朱印)

    5.保人兄孫昌奴(朱印)

    6.見人

    7.見人僧寶積(署名)

    ……

    以及P.3730v《未年(839)紇骨薩部落百姓吳瓊岳便粟契(附龍華子便谷憑)》:

    1.未年四月三日,紇骨薩部落百姓吳瓊岳為無糧用,今于永壽寺僧手下便?(一)

    ……

    4.便粟人吳瓊岳(朱印)保人男恩子保人僧靈俊(署名)

    5.保人男悉弘洛 悉弘洛易五月十一日吳瓊岳便豆兩碩捌斗 瓊岳洛易

    6.保人男鐘愛保人僧

    7.未年四月四日,紇骨薩百姓龍華子便捌斗貳勝 華子洛易

    以上兩件文書比較有代表性,都是百姓向寺院進行借貸的契約,文書中均未提及利息利率,由此可見,在不違約的情況下,默認沒有利息。這樣的方式有利于雙方,寺院收取了人心,百姓也可解燃眉之急。文書中的“悉董薩”和“紇骨薩”部落是吐蕃統(tǒng)治后期新設立的兩個軍事性質的部落,其部民主要是漢人,也有其他民族,他們是由早期設置的“擘三部落”以及“絲綿部落”“行人部落”等重新組織起來的。此時,吐蕃為了長期統(tǒng)治的打算,在會盟前后,調整了各項施政措施,漢人的地位相應有所提高[8]。

    這類文書中的保人大多是寺院僧人,P.4686(藏文卷1297)《子年(832?)悉董薩部落百姓孫清便粟契》中的見人“僧寶積”,P.3730v《未年(839)紇骨薩部落百姓吳瓊岳便粟契(附龍華子便谷憑)》中保人“僧靈俊”等,他們?nèi)紊殻蛘吲c契主相識,參與了租賃事宜。其中最值得探討的是一個名為“悉弘洛易”的保人,他當是少數(shù)民族無疑,在契約上三處簽署,第五行開頭有“悉弘洛易”,末尾有“瓊岳洛易”,第七行末尾有“華子洛易”,都寫在借糧記錄的后面,極有可能是署名,“瓊岳”當為“吳瓊岳”,“華子”應是“龍華子”,那么這個“洛易”就有可能是“悉弘洛易”,只寫名,形式一致。而第五行的“悉弘洛易”,中間墨點無法識別,有可能是在姓名上蓋章,重復出現(xiàn),作用與前一致。由此可見其關鍵性作用。這兩件文書的契主都是漢人,紇骨薩部落的吳瓊岳與這位“悉弘洛易”關系密切,說明當時各民族在大的部落劃分下小雜居,相互之間以及與寺院都保持了良好的關系。

    三、百姓之間的契約關系

    百姓生活直接與土地相關,所以糧食種子、農(nóng)具借貸占了敦煌契約文書的相當一部分。這類契約雙方中有漢人、吐蕃人,而且文末的保人見人中還出現(xiàn)了其他民族的人。在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中后期,百姓之間逐漸減弱了民族歧視區(qū)分;生產(chǎn)生活中表現(xiàn)出不自覺的民族交流和融合。觀照百姓日常生產(chǎn)生活活動可見有微妙的體現(xiàn),特別是在經(jīng)濟方面,如VP1282(VoL 70.fol.13)《鼠年買妻契》(陳踐譯文):

    1.鼠年冬,王喬喬買央絳長當悉諾和蘇典之妹名諾當為妻,

    2.此買賣婚姻,任何時候勿爭議,勿反悔。若出現(xiàn)另外戶主,或此女逃逸,

    3.付與買方7兩純銀,增加一倍償還,或找一個身份相同者頂替,立

    4.即付與(王喬喬)之外,按以往規(guī)矩,(賣方向買方)償還該女之生活用費,契約當事人摁手印簽字,

    5.證人僧人益西、盧幡冠、僧人馬和宋等人蓋印6.(倒寫)央絳長當悉諾簽名。央絳蘇典簽名。

    還有S.1475v《未年(827?)上部落百姓安環(huán)清賣地契》:……

    2.未年十月三日,上部落百姓安環(huán)清為

    3.突田債負,不辦輸納,今將前件地

    4.出買(賣)與同部落人武國子。其地畝別……

    5.地主安環(huán)清年廿一

    6.師叔正燈(押)

    7.姊夫安恒子

    8.母安年五十二

    9.見人張良友

    以及藏文寫卷P.T.1297(3)《購馬契約》契文如下:羊年春,尚臘桑與尚......在將軍衙署.....比丘和尚張本嘉從蔡多部落甲雜臘贊處購馬一匹,毛色、紋理為:兒馬,白額,馬身有葉狀與骰點斑紋?!f合證人:論臘桑臘頓、論臘桑多子、吳高戎、周達來、哈華華、蒙達錯、蒙尚結諸人,立契約蓋印,馬主和應諾人按指印,舊契由和尚本嘉掌握。牙登蘇贊蓋印以上三件文書中的人物關系比較復雜,買賣雙方均屬不同民族,第一件VP1282(Vol.70.fol.13)《鼠年買妻契》是一份婚姻買賣契約,從人名分析,買方為唐人王喬喬,賣方為胡人(非吐著人)央絳長當悉諾和央絳蘇典,交易物為他們的妹妹諾當,買賣雙方都不是吐蕃人,但卻用藏文立契,看出藏文在使用上的價值。第二件S.1475v《未年 (827?)上部落百姓安環(huán)清賣地契約》中的安環(huán)清應是粟特安氏后裔[9],買方武國子是個漢人,為他作保的人有粟特本族人,也有漢人張良友,還有寺院僧人正燈,多個民族、不同身份的人參與了這一件文書的制定。P.T.1297(3)《購馬契約》由吐蕃文翻譯而來,很明顯,買方比丘和尚“張本嘉”還帶著他的漢姓“張”,而賣方蔡多部落甲雜臘贊是個吐蕃人,他們之間交易了一匹馬。證人中論臘桑臘頓、論臘桑多子是具有官職的吐蕃人,他們極有可能作為專管官員見證了這次買賣。吳高戎、周達來等人應該是漢人。這三份契約中都至少有兩個民族的人作為交易雙方出現(xiàn):(1)漢人——其他(非吐蕃)族人;(2)粟特人——漢人;(3)漢人——吐蕃人。吐蕃統(tǒng)治初期,這樣的交易發(fā)生的幾率不大,只有到了后期,社會發(fā)展,民族關系出現(xiàn)緩和,他們之間才能頻繁地進行貿(mào)易。吐蕃的統(tǒng)治在這一時期相對寬松,其他民族經(jīng)濟地位有所提高,當?shù)刂饾u走向了社會秩序修復后的相對穩(wěn)定階段。

    四、結論

    在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幾十年間,漢蕃各族人民在這里生存交融。吐蕃王朝最初以戰(zhàn)爭取得敦煌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進入敦煌之后卻沒有野蠻地全面施行他們的奴隸制社會制度,而是逐步學習唐朝先進的社會管理政策,治理敦煌。從當時的契約文書看,保人、知見人和契約雙方關系密切,政權統(tǒng)治逐步鞏固,法令頒布,任命官員管理社會經(jīng)濟事務,為契約的制定提供官方的正式文書。寺院以不違約情況下的無息借貸為百姓提供糧食,寺戶在為寺院納糧的同時也能享受到無息借貸的實惠。民間的借貸買賣形式多樣,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牛馬奴仆的交易,小到衣物碗碟的租借,不一而足,各個民族都參與其中,雖有法律規(guī)定的違約處罰,但保人見人仍愿意為契約雙方作保,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逐漸展開。人民之間交流增多,民族關系也逐步改善,這是歷史的大趨勢,是河西走廊上民族融合的必然。

    猜你喜歡
    保人吐蕃僧人
    必然的結果
    必然的結果
    讀者(2024年3期)2024-01-29 05:41:37
    長期護理保險申保人的疾病特征分析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50
    唐初隴右地區(qū)商貿(mào)問題考釋二則
    文教資料(2020年12期)2020-07-14 16:40:13
    吐蕃相論恐熱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邊吐蕃語地名考釋舉隅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3:26
    鄭巢與僧人交游詩歌考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二)
    西藏研究(2018年4期)2018-10-30 01:12:20
    社會保險基本情況
    襄垣县| 通道| 金昌市| 成武县| 宁南县| 安徽省| 密山市| 岗巴县| 昭平县| 惠安县| 仲巴县| 铁岭县| 怀来县| 安阳市| 读书| 如皋市| 沅陵县| 甘谷县| 香河县| 怀远县| 剑河县| 通州区| 邳州市| 南丰县| 宜都市| 桃江县| 荆州市| 夏邑县| 息烽县| 渭南市| 札达县| 苏尼特左旗| 仙桃市| 平度市| 汝阳县| 南乐县| 启东市| 德安县| 临江市| 疏附县| 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