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區(qū)府路小學 焦紅亮
語文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語言文化藝術,一直以來都在基礎教育體系結構當中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位置,不僅是學生需要從小學習并且學好的一項知識,更是必須傳承并弘揚的一種文化藝術。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把握好小學這一奠基時期,培養(yǎng)好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因此,面對當前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信息技術的眾多優(yōu)勢,教師有必要探尋信息技術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上的應用方法。
與生活接觸得尚不深入、尚未形成足夠的知識儲備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最突出的特點,由于存在該特點,對新知極易感到好奇,他們在語文課堂中的表現(xiàn)大多數(shù)都是積極的。也正是因為對各種新的知識、新的事物都容易感到好奇,他們極易在語文課堂上受其他外部因素吸引分散注意力,這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工作的落實和他們在語文學習領域的健康發(fā)展。其次,就是生字與閱讀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學習活動中,生字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讓學生們認識并會寫、會用生字,后續(xù)閱讀與寫作教育工作才有機會按順序推進。但是處于低年級的學生們大多數(shù)尚未形成良好的記憶力,這嚴重阻礙了他們對生字的記憶和運用,進而影響了其閱讀理解能力乃至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將信息技術工具應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當中,最明顯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學習活動中。教師無論是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以趣味手段展示知識,還是借助短視頻等其他信息技術工具引導學生學習,都能轉變傳統(tǒng)語文課堂略顯沉悶的氛圍,營造出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近距離接觸知識的機會。尤其是教師可以借助其“能夠將抽象知識以具象形態(tài)呈現(xiàn)”的功能,將知識以更直觀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而低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更愿意憑借直觀觀察和具象思考理解問題,以更容易在直觀材料的支持下理解知識”的“具象思考”時期,這樣的知識展現(xiàn)方式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并提高其學習能力。
如前文所提及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新知產(chǎn)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是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一步。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在課堂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將知識以充滿趣味的形式展示出來,一方面借助趣味元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將他們的目光借助源源不斷的趣味信息吸引到對知識本質的探尋上。以部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a o e》的漢語拼音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先在新課引入環(huán)節(jié)播放與相關漢語拼音有關的充滿童趣的兒歌,先借助兒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聽歌曲中的拼音并對“歌曲到底在表達什么”產(chǎn)生好奇。緊接著,借助多媒體工具展示趣味的“a o e”教學圖片,如“一個小女孩在唱歌,從她的口中跑出來了a這個拼音”“一只小母雞剛下過蛋,正在o o o地唱著歌”“一只大鵝在水面梳理自己的羽毛,身姿像極了e”等動圖。這樣一來,學生的目光被圖片進一步吸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將圖片中的動作與拼音對應起來,他們不僅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學習興趣,還會有更理想的學習效果。
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沿革,無論是甲骨文、小篆,還是象形文字,都是漢字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對象形文字展開觀察,從中探尋它與他們在當前階段需要學習的生字的本質聯(lián)系,往往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幫助他們理解生字。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象形文字并鼓勵學生觀察,以此促進他們對生字的學習,提高字詞教學效率與質量。以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猜字謎》為例,在講解生字“水”“日”時,教師就可以在網(wǎng)絡中尋找對應的象形文字圖片并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引導學生觀察。如此,通過觀察,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日”這個字在以前長得像一個“太陽”,也便能理解其“太陽”之意,同時通過模仿“畫太陽”“畫象形文字”更迅速地掌握“日”的書寫方法。
考慮到低年級的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稍顯遜色,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時,還可以嘗試創(chuàng)設一個相對真實的教學情境,將文本故事盡可能還原出來。這樣一來,單一的“閱讀文章”被轉化為“觀看視頻故事”,在視頻畫面與聲音的雙重作用下,學生們更清晰地看到“發(fā)生了什么”,自然能更迅速理解“文章在講什么”。尤其是真實的故事情境可以為他們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讓思維本就天馬行空的他們將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這樣一來,從“自己如果經(jīng)歷同樣的事情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悟”出發(fā),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他們必然會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情感,同時提高自身閱讀理解素養(yǎng)。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為例,該篇文章的文言文色彩在無形中阻礙了學生對文章本質內涵的閱讀和分析,教師就可運用此方法。先在網(wǎng)絡中搜索與該寓言故事相關的動畫視頻,再將視頻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結合視頻情境和旁白介紹閱讀教材文本、幫助他們理解文章。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嘗試設計“情景演繹”活動,讓他們在閱讀之后結合視頻信息將故事演繹出來,以此進一步強化閱讀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解決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學生難以學會生字并理解文章內容的問題,對于提高低年級的學生探究語文知識的興趣與感受文化思想、情感的能力大有裨益。小學語文教師應對此形成科學認識,積極走出只圍繞教材向低年級學生們講授語文知識的刻板思維,主動構建信息化教學課堂,以便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