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蘇文華
所謂生活質量,其實是一種心理量,也叫主觀量,最早在醫(yī)學領域出現(xiàn)。在培智教育領域中,“支持”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xiàn)智力障礙以及相關人群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生活質量”就被包含在“支持”的概念里。與以學科、社會為導向的課程觀不同的是,生活質量作為導向的課程觀更加重視人的內在價值感,重視學生自我期望以及潛能的激發(fā),重視學生生產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
在培智教育課程中,康復訓練課程與其他大多數(shù)課程都不同,它主要是以智力障礙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需要為依據,結合他們在運動、語言、感知、個性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的相關要求,給智力障礙學生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康復治療、咨詢以及輔導工作。
康復訓練課程極力追求讓智力障礙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使自身的身心缺陷取得一定的康復效果,一些受到損傷的器官或是組織的功能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進而實現(xiàn)提高身體素質以及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傳統(tǒng)的“以教材、學科為中心”為導向的課程設置中,幾乎不存在康復訓練課程這類以“為滿足智力障礙學生個別化的教育需求,并對其存在的缺陷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償和個性化訓練”為主要內容的課程??祻陀柧氄n程的最終教育目標就是讓智力障礙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個人發(fā)展,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這是生活質量導向課程觀在培智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體現(xiàn)。
生活適應課程是培智教育課程中的一門一般性課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課程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水平,在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時,則是以學生目前以及未來生活中需要具備的生活常識、技能以及經驗為主,對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簡單家務勞動的能力、自我保護以及社會適應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鍛煉,讓智障學生能夠有更多可能性成為一名獨立的社會公民。生活適應課程在設置的過程中主要強調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掌握能夠獨立生活的技能,也是尊重學生獨立性的一種表現(xiàn)。總的來說,生活適應課程的教育過程就是對智障學生生產力以及獨立性的一種培養(yǎng),是生活質量導向課程觀在配置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一種體現(xiàn)。
在培智的眾多課程設置中,將生活語文課程定位為一般性課程,歸屬于培智教育課程的必修課程類。在進行生活語文課程的設置時,主要立足學生的生活需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中心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讓智障學生能夠在課程中通過學習掌握一些必需的與自身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
生活語文課程格外強調內容的生活化以及生活性,突破了傳統(tǒng)的以教材為中心的課程教育模式,做到了將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這便是生活質量導向課程觀中一個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生活語文課程也重視智力障礙學生基本生活及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其成為一名具有良好公民素質以及文明行為習慣的人,為其能夠獨立生活以及適應生活奠定基礎。通過生活語文課程的學習,智力障礙學生能夠發(fā)展自身的生活及社會能力,漸漸獲得成就感以及內在價值感,這也是生活質量導向課程觀在培智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體現(xiàn)。
校本課程同樣是培智教育課程中的一門選擇性課程,這一課程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工作可以由學校根據自身所處地域的地域特征、社會環(huán)境以及經濟文化發(fā)展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的需要進行,是一門具有強烈本校特色的課程。在這一課程的設置過程中更是做到了對學生個人的特性以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充分的考慮,賦予了課程更強的靈活性。在此過程中,學校有充分關注到智障學生在生活、社會適應以及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需要,對學生個人生存與發(fā)展以及社會生活的能力進行了鍛煉和提高,也是生活質量導向課程觀在培智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體現(xiàn)。
在整個培智學校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實驗方案中,對于培養(yǎng)目標的設置,都格外注重對學生的內在價值觀進行培養(yǎng),重視學生個人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也格外重視學生的獨立性,讓學生能夠擁有充分的幸福感以及滿意度,在教育中追求學生終身生活質量的提升,以上是課程設置的第一步工作。緊接著需要完成的工作是課程標準的制定以及課程教學內容的明確,在此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第一部分工作提及的原則觀念進行設計和課程的相關改革工作,做到發(fā)揮教育的最大效用,實現(xiàn)推動學生個人發(fā)展以及提高其終身生活質量的課程目標。
簡而言之,生活質量導向的課程觀是除了生態(tài)化課程觀之外比較適合智障學生發(fā)展的一種課程形態(tài),學會運用生活質量導向課程觀進行培智教育,并以此為培智教育的課程改革提供指導,能夠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培智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推動智障學生的身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