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龍嘉
(中共山東省委 黨史研究室,山東 濟南 250001)
1978年,我經歷了12年的農村、軍隊、工廠的“錘煉”,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考入了山東大學歷史系。在夢寐以求的學習生涯中,我不僅如饑似渴地消化著各種養(yǎng)分,而且密切關注著艱難推進的農村改革。在大學四年中,從安徽傳來的“要吃米,找萬里”的坊間民語,山南公社包產到戶和小崗包干到戶及其巨變的信息;從《人民日報》讀到的署名吳象的經典論文“陽光道與獨木橋——試談包產到戶的由來、利弊、性質和前景”,都深深地刺激著我的神經。自此,萬里和吳象的名字,都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
人世間的事情,說來十分巧合。我于1982年大學畢業(yè)進入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不久,即參與了中共冀魯豫邊區(qū)黨史編研工作,無意間獲取到部分萬里的史料,了解到萬里于1936年在山東曲阜二師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和全國解放戰(zhàn)爭中,擔任過東平縣工委書記、泰西特委宣傳部部長、魯西區(qū)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和冀魯豫邊區(qū)的地委書記兼軍分區(qū)政治委員、區(qū)黨委秘書長、南下干部支隊參謀長等重要職務,并在1942至1945年間冀魯豫邊區(qū)的民主民生運動中,成為享譽晉冀魯豫邊區(qū)的運動能手。于是,我就萌發(fā)了研究萬里的想法,就從不留意到留意收集萬里的歷史資料。
1993年3月,萬里走下政壇,開始了離休生活。不久,吳象與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曹志以及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郁昭,三人建議中央編輯《萬里文選》。經中央同意,成立了《萬里文選》編輯組,吳象任副組長,負責編務。當編輯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時任全國政協(xié)主席的李瑞環(huán)親自到會談了意見。
編輯組通過各省、市、自治區(qū)黨委辦公廳征集與萬里有關的文獻。但遺憾的是,沒能征集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有關萬里的革命文獻。對于萬里這樣一位蜚聲海內外的改革家,如果其文選中沒有收錄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文章,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為此,吳象與編輯組的成員都十分著急。這個情況是吳象后來給我說的。不久,吳象從中央黨史研究室的一位研究員那里得知我正在收集萬里的史料,就與我取得了聯(lián)系。我進京向吳象提供了萬里于1941年至1947年公開發(fā)表的7篇文章。吳象和張廣友與我進行了詳談。吳象那平易近人的作風、高屋建瓴的格局、深入淺出的話語,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1995年9月,《萬里文選》出版,《人民日報》刊登了編輯組撰寫的《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以介紹《萬里文選》的文章。實際上,這篇“三個堅持”的文章是吳象執(zhí)筆的。文中指出:“《萬里文選》,記錄下萬里同志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光輝實踐,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眾所周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點。它撥亂反正,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廢止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實際上開始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大變革,使新中國大大加快了現(xiàn)代化的步伐,日趨繁榮昌盛。萬里同志對推進和實現(xiàn)這個歷史性的轉變,對打開改革的突破口,做出了卓越貢獻。鄧小平同志曾說,中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的改革從安徽開始,萬里同志是有功的。”文中認為,《萬里文選》的顯著特點是“全書貫穿著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的精神”。文中評價說,《萬里文選》中的文章、講話、談話,正視現(xiàn)實,不回避矛盾,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總結經驗,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是一篇很有份量的文章。我至今認為,是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史的經典之作。
我在收集萬里史料中,萌生了撰寫萬里傳記的念頭,并且決定先撰寫萬里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革命史部分。1994年,《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雜志社得知這一消息后,即約我撰稿,進行連載,題目為《萬里政治生涯》。時年9月,吳象向我轉達了萬里對《萬里政治生涯》一文的意見。萬里的關注和意見,更加堅定了我撰寫萬里傳記的信心。1995年,山東人民出版社擬出版《中國改革家萬里叢書》,由我撰稿,第一部定名為《萬里早期革命生涯》。因為有之前連載文章的鋪墊,所以書稿寫起來并不太困難。困難倒出在出版上,這是我沒有心理準備的。
出版的初始工作,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報告山東省新聞出版局,山東新聞出版局經研究同意后又報請山東省委宣傳部審核,山東省委宣傳部予以核準。至此,終于邁出了山東這道門檻。繼之,山東省新聞出版局于1995年10月19日專題報請國家新聞出版署審批。專題報告中說,“書稿語言樸實,尊重史實,是一部對廣大群眾進行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就是這樣的官方評價也沒有發(fā)生作用,反饋回來的信息是不予批準。為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總不能讓書稿胎死腹中。經多方打聽,得知要出版,只有萬里點頭同意這一條途徑了。于是,我給萬里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短信。通過什么途徑才能直達萬里手中?我想到了吳象,請吳象轉送。我把希望寄托在吳象身上。1995年12月,我收到了吳象寄來的一個快件,打開一看,是萬里對我的信的批示的復印件。萬里批示是“同意1995年12月9日”。吳象十分理解我當時焦慮的心情,適時給了我一粒定心丸。轉過年來1996年1月25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圖書管理司向山東新聞出版局發(fā)出了《關于出版〈萬里早期革命生涯〉一書的批復》?!芭鷱汀敝姓f:“《萬里早期革命生涯》一書書稿已經萬里本人同意。經研究,同意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萬里早期革命生涯》一書,請督促該社認真審核書稿,確保該書質量?!边@年3月,《萬里早期革命生涯》終于面世了。時至今日,每當我回憶起這部書的出版,不禁感慨萬千,深深懷念起吳象來。
日月如梭。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的改革開放,很快就歷時30年。這時,我決定編寫一部曾任縣(市)委書記的同志談縣域改革與發(fā)展的著作。因為我在研究改革開放史的過程中,形成一個觀點,即縣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壯大,與中心城市的發(fā)展帶動,處于同樣重要的地位。在書稿接近完成時,我想請一位學者型的領導干部作序言。請誰呢?首先想到的就是吳象。因為吳象是國內研究縣域經濟社會的專家,而又關心山東省縣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他從1989年到1992年間,先后撰寫了《諸城與萊蕪》《壽光縣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協(xié)調發(fā)展的奧秘》《山東省領導縣級經濟工作的幾個特色》《山亭之路》等文章??墒牵呀浭?6歲的老人了。我是懷著忐忑的心情請吳象寫序言的。老人家當即應承了,他告訴我,手顫動得厲害。當我接到序言時,眼中是含著淚花的。
序言不長。首先,對中國縣域經濟社會的地位給以科學的定位:“縣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承上啟下的關鍵層次。它是城鄉(xiāng)經濟、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結合部,一頭在農村,一頭在城市,包括了農、工、商、財、文、政、黨等各個方面,是一個社會經濟功能比較齊全完備的基本單元。如何突破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結構,構建和諧社會,縮小貧富差距,實現(xiàn)全面的平衡的高水平的小康,縣一級領導將發(fā)揮決定性的作用?!苯又喪隽藝H國內情況對縣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形成的壓力和黨中央的要求:“當前幾年,我國突出面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xù)加深、全球增長明顯放緩的壓力,突出面臨外部需求顯著減少,我國傳統(tǒng)競爭優(yōu)勢逐步減弱的壓力,突出面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的壓力,突出面臨人口資源環(huán)境約束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要求更為迫切的壓力。黨中央強調,在此情況下,能不能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zhàn)為機遇,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是對我們駕馭復雜局面能力的考驗,執(zhí)政能力的考驗。”結尾部分,他語重心長地對擔任縣級領導的同志提出了希望:“保持清醒頭腦,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面向本縣實際,深入本縣實際,研究本縣的實際困難,找出其中的積極因素,一個一個加以解決。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真正依靠人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边@是一篇至今讀起來仍有現(xiàn)實意義的序言。
2021年5月18日,經歷過近百年風風雨雨的吳象與世長辭了。他16歲投奔延安,參加了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的全過程;是全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地記者;新中國成立后,長期擔任《山西日報》總編輯、山西省委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粉碎“四人幫”后,擔任安徽省委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萬里從安徽進京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后,成為萬里辦公室首位人員,擔任中央書記處政策研究室室務委員、國務院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我通過與吳象的數次交往和閱讀他的大量文章,形成了一個總體印象:他是一位懷揣家國、有膽有識、勇于擔當的大寫的共產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