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加偉
除了弄清楚孩子所說的話是否屬實,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孩子遇到的問題,并且?guī)椭⒆咏鉀Q問題。
今天早上送園的時候,圓圓媽媽告訴我,孩子回家說昨天沒有吃早飯,希望以后老師多注意他,盡量讓他吃點東西。留下這句話后,圓圓媽媽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這是圓圓告訴媽媽的版本,但作為幼兒園老師,我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早上孩子們來到幼兒園后都去吃早餐了,但圓圓說他在家吃過了,老師叫了他幾次,讓他去吃早飯,圓圓就是不去,堅持說自己在家吃了??紤]到既不能強迫孩子吃早餐,也不能讓孩子餓肚子,于是,我就改變策略,不再勸他吃飯,而是先拉著圓圓的手走到餐桌旁,對他說:“你先在這兒坐一會兒吧,等其他小朋友吃完飯再一起玩?!比缓?,我就去把飯菜準備好,放在桌子上,并走到其他孩子身邊詢問他們:“飯菜好吃嗎?”他們都回答:“很香,我還要?!蓖瑫r,我也順便觀察圓圓接下來的舉動。圓圓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大口吃飯,又看了一眼飯菜,沒過2分鐘,他就自己吃上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最后還空盤了。我笑著說:“圓圓,你還要添飯嗎?”圓圓回答:“老師,我吃飽了。”
今天早上,圓圓進班后依舊不肯吃早飯,還用手比畫著,“我在家吃了一個大面包?!苯?jīng)過昨天的事情,我第一時間跟圓圓媽媽聯(lián)系,確認圓圓說的情況是否屬實,圓圓媽媽說孩子在家并沒有吃早餐,而且對圓圓說的話還有些不敢相信。于是我就又問了圓圓一次是否要吃早飯,并且錄制了視頻,圓圓對著鏡頭依舊是用手比畫著,說自己吃了一個大面包。媽媽看完視頻后,給我發(fā)了一個驚訝的表情。媽媽說:“圓圓周末早上在家吃的面包,今天早上沒有吃東西,還得辛苦老師讓孩子吃早飯。”
除了確認圓圓沒有吃早餐的情況,我還向圓圓媽媽提供了一些建議:“您可以在送孩子入園時,和孩子一起看幼兒園展示窗里一日餐點的照片,并嘗試和他這樣說:‘幼兒園的早餐真好啊,我都想吃了,但是我又吃不到,這可怎么辦呢?不過圓圓能吃到,要不你好好吃飯,回家后告訴媽媽飯菜是什么味道的,怎么樣?’”第二天早上,圓圓媽媽照這個方法進行了嘗試,果然,圓圓進班后就主動去吃飯了,而且還吃得很干凈,還開心地說:“這個包子真好吃,回家后我要告訴媽媽?!眻A圓吃完飯,我走過去抱了抱他,以示對他的鼓勵。
在這個故事中,因為孩子的一句“我沒有吃早飯”,差點引發(fā)家園矛盾,但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孩子分不清現(xiàn)實和想象,對于分不清的部分,只能根據(jù)自己“不想吃早飯”的意愿去說。
其實老師和媽媽最需要解決的,都是孩子不想吃早飯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展示了智慧且有效的辦法,媽媽進行了配合,經(jīng)過合作,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
● 改變策略,不再簡單地詢問孩子,而是讓孩子直接看到豐盛的早餐,看到其他小朋友津津有味吃飯的場景,這些具體、直觀的畫面更能吸引孩子吃早飯。
● 讓吃飯這件事變得有價值。第二天,圓圓吃早餐時是帶著媽媽的期待和任務來的——回家后要與媽媽分享飯菜的味道。有了這樣的價值感,孩子吃飯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變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