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燕
(北京服裝學院 商學院,北京 100029)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服裝業(yè)以貼牌生產(OEM)方式,參與國際市場競爭,1995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服裝出口國至今,中國服裝業(yè)已擁有加工各品類服裝生產能力和完整產業(yè)鏈,在全球服裝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逐漸提高。隨著新一輪全球服裝產業(yè)轉移,越來越多的亞洲新興服裝加工國迅速崛起,跨國知名快時尚品牌將訂單轉移到上述新興服裝生產國,這些國家由此進入到跨國快時尚品牌低成本供應商名單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服裝消費市場,國際知名服裝品牌無一例外地進駐中國開店。中國消費市場已納入跨國快時尚品牌全球采購體系中。近年來,中國服裝進口貿易快速增長,由原來以高端時裝進口為主,轉向平價快時尚服裝進口,服裝進口主要來源地轉為亞洲新興服裝生產國,中國服裝進口貿易被嵌入跨國快時尚品牌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特征日益明顯。
本文基于我國服裝進口貿易統(tǒng)計數(shù)據、快時尚品牌企業(yè)在華服裝進口數(shù)據及快時尚品牌全球供應商數(shù)據[1-3],分析我國服裝進口貿易與進入我國市場的國際快時尚品牌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關聯(lián)性。對中國服裝消費市場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發(fā)展有借鑒意義。
2018年我國服裝出口額達1 580.2億美元,占全球服裝出口額比重的35%以上。2018年我國服裝進口額為82.7億美元,同比增長15.3%,中國已成為全球服裝第八大進口國。越南是我國服裝第一大進口來源地,進口額為14.7億美元,占我國服裝進口總額的17.8%,從越南進口以平價服裝為主,進口均價7.4美元。意大利為我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進口額為13.9億美元,占我國服裝進口額比重的16.8%,以服裝服飾奢飾品為主,進口均價高達203.7美元[1]。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服裝品牌進入中國開店,中國服裝消費市場也被納入國際品牌全球采購體系中,不僅在華的奢侈品品牌店銷售的原裝進口服裝,在H&M、Zara、優(yōu)衣庫等平價快時尚品牌店中,來自越南、孟加拉國、柬埔寨等新興服裝生產國制造的服裝占比越來越大。
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下,中國服裝業(yè)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式。20世紀80年代,中國主要為承接國際品牌的生產訂單,加工后出口。自2016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國際知名服裝品牌重要的銷售市場,在華店鋪銷售的服裝被納入跨國采購體系中,服裝產地從單一的“中國制造”變?yōu)椤霸侥?、孟加拉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制造”等,中國服裝進口貿易出現(xiàn)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
H&M集團(以下簡稱H&M)是全球快時尚零售品牌,1947年在瑞典創(chuàng)立。截至2018年11月底,H&M在全球71個國家和地區(qū)開設4 968家零售店,同時,在47國家和地區(qū)開通線上零售,線上電商銷售收入已占H&M當?shù)厥袌隽闶垲~的21%[4-5]。
2013年,H&M首次對外披露其全球供應商名單(supplier list),并成為全球首家公開全球制造商和供應商信息的時尚零售品牌之一。供應商名單的信息包括:生產國、供應商名稱、工廠名稱、地址和供應商分級等。截至2018年11月底,H&M在全球41個國家擁有2 383家代工工廠[3]。
在H&M全球供應鏈體系下,中國企業(yè)不僅參與H&M全球生產外包業(yè)務,通過H&M在華530家零售店,中國服裝消費市場也被納入H&M全球進口采購體系。2017年H&M在華子公司(海思斯莫里斯(上海)商業(yè)有限公司)服裝進口額達2.94億美元,居中國服裝進口前100家企業(yè)的第2位[6]。
H&M沒有自己的生產加工廠,H&M所銷售的服裝服飾均由其委托的世界各地制造工廠生產。H&M全球供應鏈體系包括從服裝服飾生產到市場銷售,從設計到分銷,從消費者到回收再利用的所有環(huán)節(jié)。
H&M全球供應鏈體系是基于價值鏈各增值環(huán)節(jié),按照成本最低、利潤最大化原則,在戰(zhàn)略全球化指導下,將設計、原材料供應、纖維及面料生產、服裝服飾加工、運輸、零售、回收及再利用等各環(huán)節(jié),以核心企業(yè)H&M為中心,把各節(jié)點企業(yè)鏈接成1個跨越國界的供應鏈體系. H&M全球供應鏈體系見圖1。
圖1 H&M全球供應鏈體系
在設計環(huán)節(jié),H&M與瑞典著名的“RISE”研究機構合作,開展名為“MinShed”的為期3年的研究項目,研究目標是解決紡織服裝如何從設計環(huán)節(jié)通過使用合成纖維避免服裝進入廢棄階段,避免產生微塑料及對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
H&M全球生產供應鏈的特點:一是基于亞洲生產國的價格和數(shù)量優(yōu)勢,在亞洲13個國家和地區(qū)組織生產活動;二是基于歐洲國家的快速反應優(yōu)勢,設計、生產、銷售的整個周期,最短僅為21天,在歐洲22個國家委托加工生產。
在回收再利用環(huán)節(jié),自2013年以來,H&M與全球最大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公司I∶Collect(簡稱I∶CO)合作,在其全球零售店開展舊衣物回收計劃,由I∶CO負責將H&M店鋪回收后的舊衣物運輸、分揀、再利用。I∶CO是一家德國公司,與全球60多個國家與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合作開展舊衣物和鞋的回收再利用工作[7]。
H&M經營10大類產品,包含首飾、化妝品、家用紡織品、針織服裝、梭織服裝、內衣、鞋和包、襪子、家居產品等,所銷售的產品均為外包生產,或委托加工。
H&M供應商分為一級供應商和二級供應商[3]。一級供應商為制造工廠(Manufacturing factories),也被稱為裁剪和縫制工廠。H&M的一級供應商擁有自己的制造工廠,或者是合同工廠。一個供應商可以擁有或簽約1個或多個工廠。制造工廠每年均接受H&M的全面審計,評估供應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績效。
加工工廠(Processing factories)是承擔服裝后處理業(yè)務的企業(yè),如印花、水洗、繡花工廠,供應商可以將上述特定業(yè)務外包給所謂的加工工廠,屬于分包業(yè)務,但必須通知H&M公司。H&M要求所有的外加工工廠業(yè)務均需得到審核員的批準。加工工廠也被納入H&M年度全面審核。1個加工工廠通常由1個以上的供應商承包。在某些情況下,1個工廠既可以是制造工廠也可以是加工工廠。
織物、紗線和皮革工廠,為二級供應商(Fabric and yarn and tanneries factories)。服裝工廠加工所需的織物、紗線和皮革來源于二級供應商,H&M自身與織物、紗線和皮革工廠之間沒有直接的業(yè)務關系。盡管如此,為了保證服裝品質、安全性和質量,全面控制產品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H&M將二級供應商,即織物、紗線和皮革工廠也納入年度全面審核工作中。
根據H&M官網公布的供應商名單數(shù)據整理,H&M一級供應商,來自于13個亞洲國家和地區(qū),22個歐洲國家、5個非洲國家和美國,共4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供應商旗下的1 613家制造工廠;H&M加工工廠,來自于全球20個國家的供應商旗下的1 083家工廠;H&M的二級供應商,來自于13個國家的356家面料、纖維和皮革工廠[3]。H&M全球供應商和制造工廠見表1。
表1 H&M全球供應商和制造工廠
H&M將供應商分為“鉑金、金牌和銀牌”3個等級[3]。鉑金或金牌供應商是H&M長期戰(zhàn)略合作伙伴,為首選供應商。鉑金或金牌供應商占H&M產品生產的60%,并被列入與H&M未來5年生產合作計劃中,長期訂單有助于上述供應商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其制造加工能力。H&M還與鉑金或金牌供應商在員工培訓、投資方面緊密合作。
銀牌供應商是H&M長期關注和密切合作的供應商。H&M為銀牌供應商提供1年的合作生產訂單,定期評估銀牌供應商運營情況,并為其進一步的改進提供培訓和支持。
H&M與所有供應商簽訂透明度保證書,每個工廠提供產品類型和工人數(shù)量的詳細信息。H&M一直秉承互信、透明原則,與全球供應商建立長期、穩(wěn)定和共贏的伙伴關系。這使得H&M能夠披露供應商工廠的名稱、地點以及其他信息,而不被競爭對手所領先。
自2007年H&M在中國首家店鋪開業(yè)至2018年11月底,H&M在華零售店數(shù)量達到530家,居第2位(美國居第1位,為578家),占H&M全球零售店總額的10.7%。2018年在華新增店鋪24家[8]。
從凈銷售額看,截至2018年11月底,H&M全球凈銷售額為2 104億瑞典克朗,中國市場凈銷售額107.43億瑞典克朗,居第5位,占H&M全球凈銷售額的5.1%[8]。中國已成為M&H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也是H&M在亞洲最大的銷售市場。2018年H&M全球前五大銷售市場數(shù)據見表2。
表2 2018年H&M全球前五大銷售市場
M&H在華總部設在上海,有3家分支機構,分別為:海思斯莫里斯(上海)商業(yè)有限公司、H&M海思斯莫里斯(上海)貿易有限公司和H&M海思斯莫里斯(上海)服裝服飾有限公司。從雇員人數(shù)看,截至2018年11月底,H&M全球雇員總數(shù)123 283人,中國雇員人數(shù)為9 574人,居第4位,占H&M全球雇員人數(shù)的7.8%[9]。2018年H&M全球雇員人數(shù)前5位國家人數(shù)見表3。
表3 2018年H&M全球雇員人數(shù)前五位國家
在H&M全球供應商中,中國供應商數(shù)量居第1位,其中鉑金供應商6家,金牌供應商93家,銀牌供應商246家[3]。在華一級供應商為245個,旗下制造工廠為435家,占H&M全球制造工廠的27.0%;加工工廠為311家,占H&M全球加工工廠比重的28.7%;二級供應商為168個,占H&M二級供應商的47.2%。H&M在華供應商數(shù)量見表4。
表4 H&M在華供應商數(shù)量
中國服裝生產企業(yè)深度參與H&M生產外包代加工業(yè)務,為H&M全球銷售提供高品質的服裝產品,中國供應商已成為H&M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7年,H&M在中國上海第1家門店開業(yè),在華門店數(shù)量一直保持增長。從2011年的82家,到2017年達506家門店。同時,在華銷售額從2011年32.83億瑞典克朗,2017年銷售額為94.84億瑞典克朗。2011—2017年H&M在華零售門店數(shù)量及銷售額見圖2[10]。
圖2 2011—2017年H&M在華零售門店數(shù)量及銷售額
H&M在華零售的服裝來自于全球供應商,中國市場已被納入H&M全球采購體系中。根據中國海關數(shù)據顯示,2011年在華子公司H&M服裝進口額為0.72億美元,2017年達到2.94億美元。2011—2017年H&M子公司在華服裝進口額[1-2]見圖3。
圖3 2011—2017年H&M子公司在華服裝進口額
通過對H&M在京某家零售店實地調研服裝吊牌顯示的服裝產地統(tǒng)計結果為:在服裝11個品類中,只有部分供應商來自中國的廣東、安徽、湖北、江蘇、河南、山東和上海,其余大部分服裝是從全球采購,進口來源國主要是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柬埔寨、緬甸和保加利亞的供應商。在北京H&M某零售店部分服裝產地統(tǒng)計見表5。表明中國服裝消費市場已納入H&M全球進口采購體系,H&M無論是在華門店,還是在其他國家門店銷售的服裝,均基于全球供應鏈體系下的全球采購[11]。
表5 在北京H&M某零售店部分服裝產地統(tǒng)計
本文從我國服裝進口貿易快速增長及進口來源的變化入手,以跨國快時尚品牌H&M全球供應鏈體系為例,分析了中國服裝加工企業(yè)通過承接H&M加工訂單、內銷或出口的方式參與H&M全球生產網絡體系的現(xiàn)狀。得出中國服裝消費市場已被納入H&M全球采購網絡體系中,且自2011年以來,由中國服裝加工企業(yè)供應給H&M的服裝數(shù)量逐年增長,中國同時也成為H&M重要的服裝銷售市場。在國際服裝品牌全球供應鏈貿易的背景下,中國服裝加工企業(yè)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網絡體系中的供應商,這也使中國服裝消費市場被納入全球采購體系,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及采購鏈促使中國逐漸從服裝出口國轉向服裝進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