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塵,顧心怡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教務處,江蘇 蘇州 215104)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全國高校正常的課程教學。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倡議下,蘇州市職業(yè)大學(以下簡稱學校)周密制訂在線教學工作實施方案,多措并舉,全面開展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活動。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學生返校,根據疫情防控需要,部分課程開展小班化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部分課程仍采用線上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急需探索和建立適應線上教學或混合式教學的新型教學管理模式。
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是對一所學校專業(yè)課程建設的全面檢驗。蘇州市職業(yè)大學2016年制訂信息化“十三五”建設規(guī)劃,啟動了學?!靶畔⒒虒W水平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經過幾年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學校形成了國家、省、校三級課程資源的共享體系和多教學平臺并存的格局。微知庫平臺和超星泛雅教學平臺是學校重點建設的兩大共享平臺,其中微知庫平臺支持建設的國家職業(yè)教育智能控制技術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已建成標準化課程14門,個性化課程15門(含3門雙語課程),現已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超星泛雅平臺上已建立面向校內用戶的校本網絡課程近300門。學校積極參與蘇州國際教育園課程共享聯盟的區(qū)域共享課程建設,有6門課程在區(qū)域內教學共享。學校專業(yè)教師利用智慧職教MOOC學院、愛課程、藍墨云班等多個平臺建設有各類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及共享課程。學校2020年春季學期應開設569門課程(不含實踐類課程),實際開設線上課程567門,課程開出率達99%以上。其中公共基礎課11門、專業(yè)課499門、公共選修課57門。567門線上課程中,自建課程433門,引用課程134門。引用的134門課程中,使用超星泛雅免費課程的89門、智慧職教江蘇云課程11門、中國大學慕課課程19門、微知庫平臺課程9門、其他平臺課程6門。
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是對一所學校教學組織管理的重大考驗。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從學?!獙W院—教師三個層面制訂教學組織方案。學校在開課前一周發(fā)布《蘇州市職業(yè)大學關于做好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期間在線教學工作的通知》,及早謀劃線上教學方案,制訂具體的工作要求和進度,統(tǒng)籌安排各學院開展在線教學工作,聯系在線教學平臺運營服務公司,提供全天候技術保障,及時對教師提出的各類技術問題進行解答。學院在線教學工作小組根據專業(yè)教學計劃,積極組織教師提前熟悉在線教學技術、準備在線教學內容,為在線教學做好充分準備,以保障教學順利開展,確保線上與線下教學質量等效。任課教師接到線上教學的通知后,及時通知和積極指導學生在相關平臺進行預習,并用各類直播平臺做模擬教學測試,提前發(fā)現問題,與班上學生反復溝通、測試,根據學情確定學生最喜歡且最合適的授課方式,確保每位學生的線上課程能夠順暢開展,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近年來,“互聯網+教育”一直是學校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重點。授課教師反饋的數據顯示,授課教師主要采用三種在線教學模式組織教學。①在線平臺教學+在線互動模式:利用這種模式的比例為51.8%。教師在學校已有的超星泛雅、愛課程等在線教學平臺建課,以視頻學習,設定課堂任務節(jié)點、在線討論互動等方式進行教學。②網絡直播+在線互動模式:利用這種模式的比例為40.7%。教師利用騰訊課堂、釘釘等軟件進行網絡直播,并做好錄屏以便學生回看及備查。③學生自主學習+集中輔導答疑模式:利用這種模式的比例為7.5%。教師利用微信群、QQ群推送電子教案、PPT+語音錄課、網絡學習視頻等相關數字資源給學生,在線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并輔導答疑。
學校有步驟地推進線上教學,從教學準備周的備技術、備設計,到開課初教學保秩序、保穩(wěn)定,再到之后的求深度、求質量。教師們普遍反映:線上教學,課堂可以更加活躍更加有效,能夠使原本課堂里不肯發(fā)言的同學,在“網絡課堂”上變得很活躍,有很好的互動性。學生們也反饋:線上教學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很有吸引力,讓他們把教師的角色從刻板認知中解放出來,與教師更加親近,“放下心防”后在線上課中更愿意與教師積極互動、交流分享,一改平日課堂上端正坐姿、一言不發(fā)的模樣,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反而讓學習效果更好。另外,在線教學對于自主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在家也能得到很好的學習體驗,課堂錄制也使得學生可以不停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為全面了解和把握線上教學情況,不斷做好線上教學持續(xù)改進工作,學校開展教學平臺看課、線上學習滿意度調查、在線課堂旁聽等工作。
2020年春季學期第五周起借助超星泛雅平臺開展了“學生在線學習滿意度調查”,抽取了70門課程(其中7門為公共課,其余為每個專業(yè)一門專業(yè)核心課),基本覆蓋所有班級學生。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 521份,回收情況良好。
調查數據顯示,①對線上教學教師準備工作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學生達到90%。②對線上學習資源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學生達到87%。③對線上教學師生交流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學生達到82%。④對線上教學教師作業(yè)布置、作業(yè)批改及反饋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學生達到89%。⑤對線上教學進度、節(jié)奏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學生達到87%。
從學生滿意度樣本數據來看,學生對公共課的“非常滿意”、“滿意”兩者為73%,學生對專業(yè)課的“非常滿意”“滿意”兩者為83%,專業(yè)課各項指標的滿意度要好于公共課,尤其在師生交流的滿意度上。從在線教學的總體評價看,一方面,說明了學校為確?!巴W不停課”,高度重視在線教學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教師們的線上教學準備充分、上課認真,不少教師對在線教學的投入和教學態(tài)度得到了學生的更多認可。
短時間內,線上教學能夠快速、深入地“滲透”到每一所高校、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大學生、每一個教務秘書和教學管理系統(tǒng),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這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次“考試”[1]。在線教學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傳統(tǒng)教學無法正常進行的情況下,顯示出了更大優(yōu)勢[2]。雖然在線教學較傳統(tǒng)課堂存在很多優(yōu)勢,但是在大規(guī)模線上教學實踐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近年來,從國家到各高校都在大力推進教學信息化,構建了多級的網絡教學平臺。但從實際應用角度上看,各類教學平臺并不能很好地適應全方位、大規(guī)模的線上教學,迫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同時采用多個平臺,這對教學管理、學習組織等帶來困難。
1)以直播平臺(如騰訊課堂、ZOOM、釘釘)為主的在線教學,其教學管理、教學過程與常規(guī)課堂教學比較接近,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比較強,但教師教學設計會受到平臺限制,同時學生長時間線上同步學習會帶來網絡學習倦怠。而且教育部也明確表示在線教學不等同于上直播課,要扎實推進在線教學資源共享和教育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
2)以課程平臺(如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學資源庫、中國大學慕課、超星泛雅)為主的在線教學,以自主學習為主,可以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但其與常規(guī)課堂教學差異很大,對學校教學管理帶來了難題。而且在線自主學習還可能會引發(fā)學生網絡迷航的問題,出現“資源太多,不知如何選擇”“無法準確檢索到所需的學習資料或信息”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習的碎片化、隨意性。
很多師生對在線教學的理念還停留在比較淺顯的認識上,簡單地認為在線教學是把課堂從線下搬到線上。有一些教師只是把自己錄制好的視頻、Word教案、PPT文稿、習題等上傳到教學平臺,開設幾次互動交流,布置幾次線上作業(yè),就認為實現了在線教學。教師不應該僅對課程資源進行簡單搬運,而需要根據線上教學的特點與學生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重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實現真正有效的在線教學。
1)教師的在線教學能力參差不齊。盡管在線教學一直是近幾年關注的熱點,但是如此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還是首次,大部分教師缺乏在線教學經驗,不能很好地掌握在線教學的方法和技能。由于在線教學缺乏現場感和互動氛圍,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是否在線學習,是否真正參與學習關注度不夠,只是被動地履行教師職責,按照教學要求傳授知識。
2)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在線教學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教師對學生的監(jiān)管減弱了,這就需要學生具備更高的自覺性和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受制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灌輸知識的特點,部分學生缺乏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當線下課堂轉為線上課堂后,有的學生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學什么;有的學生因為長時間網絡學習,產生倦怠和膩煩的情緒;還有的學生自律性差,雖然上課簽到但是不上課,即使上課也在網上聊天和打游戲,從而導致線上學習效果比線下學習差很多。
在線教學是疫情防控期間確保學生有課上的一種應急手段,如何借此契機持續(xù)推進在線教學并保障在線教學質量,是教學管理的一個難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在教學模式上存在顯著差異。傳統(tǒng)線下課堂注重教學過程的規(guī)范性和秩序性,從課前教學目標的預設,到課堂上目標導向的教學過程,再到課后作業(yè)及測試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形成了傳統(tǒng)教學的固有模式。線上教學更多采用的是一種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由學生結合自主學習的課程自己組織建構知識,教師則通過在線形式提供一些引導性學習資源,同時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給出相應的建議和反饋[3]。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模式的顯著差別,導致對線上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等各環(huán)節(jié)的要求都有異于線下教學,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線下課堂督導、同行在線聽課、領導在線查課的教學管理模式。許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師主要將眼光聚焦于教學的進度、考試的要點、學習的成績,缺乏對教育的期待與想法,忽視人才發(fā)展的全面性和教育目標的多樣性[4]。在教學評價上仍然以規(guī)范性、完整性、秩序性為主,沒有考慮如何在學生學習成效上進行有效評價,沒有體現出在線教學的特點。因此,學校在推進在線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是錘煉教師,考驗教學管理,促進教改的一次重大行動。盡管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但對今后的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目前,大部分教師均采用QQ群+直播平臺+教學平臺等多途徑的在線課程空間開展教學,但實際授課時會出現不能有效銜接的現象,各種資源和教學平臺的堆砌并不能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反而會增加學生負擔。通過這次的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實踐,應當總結經驗,加強網絡化教學研究,重構教學平臺,將各類平臺優(yōu)勢結合起來,解決多教學平臺共用的問題。教學平臺和教學流程的簡化和優(yōu)化,是在線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
盡管在疫情期間,教育部免費開放了各級各類在線課程2.4萬余門,但大部分教師仍表示沒有適合的在線課程可供選擇,有76%的教師采用自建課程,甚至同一個院部同一門課程不同的教師也是各建各的資源。建議學校應加強課程團隊建設,要鼓勵共享課程資源,充分發(fā)揮教學名師及骨干教師隊伍作用,很多教師可以組織起來共同完成某個教學任務。例如,課程團隊資源共享,探索和實踐了線上合作教學,將多個班級整合成一個網絡教學班,打破按課表時間的限制,按周作為教學時點。將教學過程分為五個階段,課前準備階段、在線直播階段、在線互動階段、課后作業(yè)階段和課后拓展階段。在每一個階段均有各自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五個階段相互補充,相互遞進,教師全程參與,形成完整的在線教學體系。在線直播階段由一位教師進行課程直播,課程組其他教師全程在線,及時對課程中學生的提問進行答疑,維持直播紀律,并完成學生在線學習時長和互動數據統(tǒng)計,作為過程考核的依據。課程團隊突破時空限制,集中優(yōu)勢師資資源、教學資源,各司其職,默契配合,完美實現“云”教學的延伸和拓展。
當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盡管在“十三五”期間,學校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推動教育信息化改革,但如何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上,實現技術和教學的深度融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方面,學校要重視教育技術在常態(tài)化教學工作中的應用,通過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主題教研活動、教學能力比賽等方式,讓廣大教師對在線教學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對在線課程設計、在線教學組織、在線監(jiān)管學生學習進程等方面有新的想法與嘗試,從而提升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授課技巧和信息化素養(yǎng),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大學生的素養(yǎng)教育,提高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管理能力,從而提升學生適應“互聯網+教育”發(fā)展趨勢的數字化生存能力。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根本宗旨。無論是線下教學、線上教學還是混合式教學,實現課程教學育人初心的本質是不變的。學校要推動“課堂革命”,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深入分析學情,積極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既要深化理實一體化教學、項目化教學等前期已形成的先進教學模式,還要積極推廣翻轉課堂、慕課、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要指導教師綜合運用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靈活采取情境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方式,切實提升教學效果。學校在推進在線教學的過程中,也應適時地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模式,充分發(fā)揮管理職能,根據在線教學的特點,對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以統(tǒng)籌和創(chuàng)新,在提高學生學習成效上實施有效管理。同時,高職院校還應針對不同的生源類型、分類組建班級、分類編制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分類采取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從共性化教育走向個性化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的新范式。
隨著職業(yè)教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深化與推進,在線教學不僅作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學習的需要,也將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教學模式。學校需要以此為契機,持續(xù)推進在線教學改革,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升教師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教學能力,努力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與服務,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