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赤峰松山醫(y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5)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通常是指經內鏡直視下將病理組織完整從肌層表面剝離,或者剝離黏膜下腫瘤的一種內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等優(yōu)勢。隨著內鏡設備不斷更新、技術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消化道病變并發(fā)現,ESD不僅可以完整剝離病灶,還可以進行完整的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現階段臨床治療消化道癌前病變主要治療手段[1]。相關研究發(fā)現[2],術中配合、術后護理對降低ESD手術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赤峰松山醫(yī)院收治的69例消化道黏膜內癌患者,分析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治療消化道黏膜內癌的術中配合及臨床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赤峰松山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9例消化道黏膜內癌患者,患者男36例、女33例;年齡35~79歲,平均(59.32±6.24)歲;病變部位:黏膜下層39例、黏膜肌層30例;胃竇移位胰腺26例、胃竇隆起病變24例、食管原位癌10例、胃底間質瘤9例。所有患者均無ESD手術禁忌證,且研究已經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準備:①器械準備:電子內鏡、異物鉗、透明帽、麻醉機、電圈套器、電極片、黏膜下注射液(氯化鈉、腎上腺素、靛胭脂、玻璃酸鈉)、紗布等;②患者準備:a.術前評估和檢查:詳細了解患者病史、以往胃腸鏡檢查結果、病理檢查結果,確認患者有無手術禁忌證;b.知識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手術必要性、手術目的、手術方式、臨床療效、術中和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處理措施等;c.注意事項:區(qū)別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手術者,對于上消化道者告知其術前禁食禁水6~8 h,對于下消化道者則按照息肉切除術進行準備;d.術前檢查: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輸血前五項、心電圖等體征情況,并詢問患者有無服用抗凝藥物史,若服用者則應停藥7~10 d,才可進行手術治療;e.心理護理:采用本科室心理評估量表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疾病認知程度,再結合評估結果給予患者相關指導,如詳細向患者治療方法、效果等,讓患者了解手術治療必要性,從而增強患者康復自信心。
1.2.2 術中配合:①術前配合:患者取左側臥位,配合麻醉師行氣管插管并固定,再固定牙墊;術前15 min給予患者口服局麻藥,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②暴露病灶:采用大量無菌水以及祛泡劑沖洗,去除泡沫、糞便、黏液等,觀察病灶周圍組織,必要時給予染色觀察;③標記:在病理組織外緣5 mm處作標記,標記期間注意電凝功率,避免損傷肌層;④黏膜下注射:在病理組織邊緣標記點處進行黏膜下注射,注射前將注射針內存在的氣體排出管腔后,再以收針狀態(tài)下注射針遞送給操作醫(yī)師,準醫(yī)囑出針,但針頭刺入黏膜下注射后,收針,退回鉗道;在充分止血條件下使用黏膜下注射染色劑;⑤邊緣切開:調節(jié)高頻電參數,采用一次性黏膜切開刀切開,在切開過程中若伴有出血情況可直接收回刀頭進行電凝;⑥剝離:采用大劑量的黏膜下注射,促使病灶保持抬舉、黏膜染色清晰的狀態(tài),再根據病灶及操作醫(yī)師選擇的器械,剝離病灶,剝離過程中若小血管出血,應收回刀針行電凝止血;注意及時清洗刀頭焦痂,并根據高頻電參數保持視野清晰;⑦創(chuàng)面處理:對于創(chuàng)面可見小血管可以采取熱活鉗治療,對于腔外脂肪者則應采用金屬夾作夾閉處理,對于肌層分離、局部較深的創(chuàng)面則應采用金屬夾作對縫處理;⑧收集標本:用異物鉗、圈套器等圈住標本后隨內鏡退出,注意卡在消化道較為狹窄的部位或肛門,然后隨著打嗝、蠕動等順利通過。
1.2.3 術后護理:①基礎護理:待患者全麻意識清醒后送回病房,作1級護理,并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患者術后早期應臥床休息,禁止床下活動,同時7d內避免劇烈活動,并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等,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同時護理人員需要詳細觀察患者大便顏色、嘔吐物等,若出現異常應及時告知主治醫(yī)師并作相應處理;術后遵醫(yī)囑常規(guī)給予患者服用止血藥、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以及抗生素等;②飲食護理:術后禁食24 h,期間以靜脈輸注營養(yǎng)液維持,對于創(chuàng)面較大者則可適當延長禁食短時間;若患者術后24 h內無相關并發(fā)癥出現,則可給予其適量牛奶、果汁、豆?jié){、米湯等食物,共持續(xù)3 d食用流質食物,3 d后給予稀飯、雞蛋羹、軟面條等半流質食物,再逐漸過渡至軟食、正常飲食,以少量多餐為主,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禁止食用刺激性、堅硬、粗糙等不易消化的食物;③并發(fā)癥護理:術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脈搏變化情況,觀察患者有無出現黑便、嘔血等情況,又或者面色蒼白、血壓急劇下降、腹部劇烈疼痛等體征,若伴有相關癥狀,應立即告知主治醫(yī)師,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④胃管護理:對于留置胃腸減壓者,護理人員需妥善固定胃管,確保引流通暢,同時觀察引流液量、顏色、性狀等,并定期傾倒引流液;⑤出院護理:叮囑患者按時休息,養(yǎng)成良好生活作息規(guī)律,避免劇烈運動或負重勞作,飲食健康,若身體不適應及時就診,并定期復診。
69例消化道黏膜內癌患者采取ESD治療中,有3例術中出血量較多,給予術中止血措施后,明顯改善;有2例術中穿孔,經內鏡直視下鈦夾夾閉后,配合抑酸、預防感染、微創(chuàng)減壓等基礎治療后好轉;其余患者ESD剝離病灶組織均完整切除,經病理組織學檢查提示基底與切緣呈陰性,未見脈管受損。
ESD對于消化道黏膜內癌的治療安全性相較傳統(tǒng)外科開腹技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恢復快等優(yōu)勢,有廣泛臨床應用價值[3]。本研究消化道黏膜內癌進行ESD治療中,結合術中配合及臨床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25%(5/69);結果提示,術中配合及臨床護理則能夠有效降低消化道黏膜內癌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護理配合措施貫穿于ESD術中,因此術前準備、術后護理服務,不僅需要護理人員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和良好心理素質,還需要對于ESD手術原理、方法等熟練掌握,同時還需要熟悉各種醫(yī)療器械性能、使用方法、優(yōu)缺點等,這有助于順利完成術中配合工作[4]。當術中出現突發(fā)情況時,例如出血量多、穿孔等,需要冷靜應對,并準備相應器械及附件,配合術中操作醫(yī)師進行相關處理。術中配合護理要及時與操作醫(yī)師溝通,根據手術實際情況、操作醫(yī)師的要求,準確遞送器械;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情況,監(jiān)護其生命體征情況[5]。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合相應的心理疏導、飲食管理等措施提高患者康復自信心,這對于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積極意義[6-13]。
綜上所述,ESD是臨床治療消化道黏膜內癌患者較為安全、有效的手段,其不僅能夠完整性切除病理組織,還能夠有效避免病灶殘留或復發(fā);同時加以術中配合及臨床護理則能夠有效降低消化道黏膜內癌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